APP下载

CT检查对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与霉菌性鼻窦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2017-11-02白尔青

保健文汇 2017年5期
关键词:霉菌性化脓性上颌

●白尔青

CT检查对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与霉菌性鼻窦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白尔青

目的:探讨CT检查对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与霉菌性鼻窦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2014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鼻窦炎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A组(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患者)和B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各15例。对比两组患者CT影像学下的病变范围、病变密度以及窦壁骨质受累情况。结果:A组患者双侧多鼻窦累及概率(80.00%)高于B组,B组单侧上颌窦累及概率(60.00%)、钙化灶出现概率(86.67%)、窦壁骨质破坏发生概率(40.00%)均高于A组,上述数据组间对比存在较大差别(p<0.05)。结论:CT检查可有效鉴别诊断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和霉菌性鼻窦炎。

CT;慢性化脓性鼻窦炎;霉菌性鼻窦炎;鉴别;诊断

鼻窦炎在耳鼻喉科中属于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患者会出现嗅觉异常、鼻塞、头痛等临床症状,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四十患者存在真菌感染[1],按病理可分为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和霉菌性鼻窦炎,两种疾病初期症状相似,具有一定的鉴别难度,为了针对性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鉴别诊断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与霉菌性鼻窦炎十分重要,为了探讨CT检查在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做了以下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我院2014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期间收治的30例鼻窦炎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划分为15例慢性化脓性鼻窦炎(A组)和15例霉菌性鼻窦炎(B组)。两组共同临床表现:嗅觉减退、流鼻涕、鼻塞、患侧脸部胀痛。30例患者治疗方法均为鼻内镜手术,同时接受下鼻道开窗联合路径手术的有3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

A组(n=15)——男性患者:女性患者=6∶9;年龄范围(23—65)岁,平均年龄(49.21±10.32)岁;病程(5个月—19年),平均病程(9.26±4.34)年;临床表现:少量异位涕或间隙性血涕6例,头痛或脸部胀痛9例。

B组(n=15)——男性患者:女性患者=7∶8;年龄范围(22—66)岁,平均年龄(49.52±10.19)岁;病程(5个月—21个月),平均病程(10.25±5.19)个月;临床表现:脸部胀痛2例,鼻塞且流脓涕3例,异味涕5例,血性涕5例,血性涕为唯一症状的患者共6例。

两组鼻窦炎患者的性别比例和年龄范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病程存在较大差别,p值小于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CT检查,CT检查方法:将参数设置为120kV和250mA,扫描方位为鼻窦水平位或冠状位,层距5mm,层厚5mm,采用软组织骨窗(窗位:窗宽=2000∶200)和窗位(窗位:窗宽=30∶300),对整个鼻窦进行扫描,详细观察鼻窦CT影像学特征,对病变位置、形态、范围、骨质破坏情况以及密度、病变CT值进行观察,同时观察多窦和单窦以及周边结构累及情况。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鼻窦炎患者在CT影像学下显示的病变范围、病变密度以及窦壁骨质受累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将各种发生概率(用%表示,卡方检验)投入SPSS18.0版软件中进行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鼻窦炎患者病变范围

A组患者:1例(6.67%)累及单侧蝶窦,2例(13.33%)累及单侧上颌窦,12例(80.00%)累及双侧多鼻窦。B组患者:1例(6.67%)累及上颌窦加筛窦加蝶窦,2例(13.33%)累及单侧蝶窦,3例(20.00%)累及上颌窦加筛窦,9例(60.00%)累及单侧上颌窦。

A组与B组单侧上颌窦与双侧多鼻窦累及概率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对比2组鼻窦炎患者病变范围(n,%)

2.2 两组鼻窦炎患者病变密度

A组:窦腔黏膜变厚,出现均匀的软组织团块影,但未出现钙化灶。

B组:出现高密度团块状、带状或斑点状钙化影,13例(86.67%)患者出现钙化灶。

两组钙化灶出现概率对比存在较大差别,p值小于0.05。

2.3 两组鼻窦炎患者窦壁骨质受累情况

A组:未出现窦壁骨质破坏,出现轻度骨质硬化及增厚共3例(20.00%)。B组:6例(40.00%)上颌窦内侧壁出现不同骨质破坏,4例(26.67%)出现鼻窦骨质硬化和增厚。

两组窦壁骨质破坏发生概率对比存在较大差别,p值小于0.05。鼻窦骨质硬化和增厚发生概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鼻窦真菌病常见致病菌包括念珠菌、孢子菌、毛真菌等[2],真菌性鼻窦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非侵袭型和慢性侵袭型,临床容易将真菌性鼻窦炎与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混合[3]。鼻窦炎包括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和霉菌性鼻窦炎,其中霉菌性鼻窦炎主要是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霉菌不断滋生在鼻窦通道中所致,患者会出现鼻塞、头痛等临床症状,严重症状包括视力降低、听力障碍等[4],与肿瘤症状相似,其病程较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更短,两种类型的鼻窦炎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误诊概率较高。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无创、重复性高以及高密度分辨率的优势,加上人体鼻窦和鼻腔的气腔结构,使得CT检查的对比度较高,CT检查可将患者鼻窦与鼻腔的病变范围、解剖结构以及变异情况准确显示出来,还可依照影像学结构判断病变性质,结合结果数据可得,对两种疾病患者的病变范围进行比较分析发现,A组患者有80.00%累及双侧多鼻窦,而B组未出现累及双侧多鼻窦的情况,但B组累及单侧上颌窦概率为60.00%,高于A组的13.33%,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分析可知,根据CT检查结果中病变范围累及情况、钙化灶出现情况以及窦壁骨质破坏情况可有效鉴别诊断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和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单位: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1]马亮,孙中武,刘鹤.真菌性鼻窦炎的CT、MRI征象观察及其与病理结果的对照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9):12-14.

[2]陈茂豪,魏永新.霉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与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17,38(2):217-218.

[3]胡世宇.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6,37(11):2626-2628.

[4]郭晓林.CT检查在霉菌性鼻窦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2(2):126-126.

猜你喜欢

霉菌性化脓性上颌
20例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霉菌性阴道炎咨询案例剖析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疗效及不良预后的观察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化脓性感染的诊治一例
霉菌性阴道炎咨询案例剖析
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中种植体位置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探析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缺失区的应用分析
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