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2017-11-02吴欣华

保健文汇 2017年5期
关键词:精神科风险管理护理人员

●吴欣华

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吴欣华

目的:探究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 2016年2月收治的150例精神病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50 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安全时间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0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5。33%,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中采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风险管理;精神科;临床应用

为了探究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5年3月- 2017 年3月收治的30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3月- 2016年2月住院的精神病患者150例为对照组,男82例,女68例;年龄 17-68岁,平均( 34.26±9.21) 岁;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50 例患者为观察组,男78例,女72例;年龄 20- 66岁,平均为( 33.28± 9.1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

培训护士识别各种风险的能力,增强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特别是新入职人员和三年以下护理人员。并通过对此前发生过的案例以及经验教训等进行分析,让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学习,同时为护士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疗事故处理手册[1],并让其参与到预防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知识讲座中,从而增强其自身法律意识和防护意识的目的。

1.2.2 加强风险监控

对护理风险进行妥善地监管,采用三级护理质控管理制度,由责任护士每天对患者进行常态评估,主责护士每天查看责任护士护理工作到位情况、护理措施是否与患者病情及医嘱相符合。护士长做好对重点患者、重点时段以及重点环节的管理。并加强对护理记录的检查管理,做到和医师的诊断记录相一致,符合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每周进行质量控制,护理部每月检查反馈。

1.2.3 完善风险防范体制

针对不同症状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评估,如对有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毁物和外走倾向患者加强看管,对于有跌倒∕坠床、压疮或噎食等风险的患者采取防范措施,建立相应风险评估监控表,并在提示板上注明,班班交接班。护士长每日点评重点患者,在提示版上注明,并有专用记录本,以提醒大家重点交接、重点防范。

1.2.4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教育工作

做好各项告知,如入院的安全告知、危险品的检查管理、陪伴探视制度、MECT 的知情同意等,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取得配合。

1.2.5 护理部制定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理流程

对于主动上报非有意失误、未造成不良后果、事件发生前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者给予肯定及奖励;对于不履行职责、违反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明知故犯的护士按医院惩罚制度处理,对于故意隐瞒不报的,扣个人年度医德考评分,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进行经济处罚。并对本院或其他医院的不良事件进行警示教育。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风险管理前后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患者满意度(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3个等级)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共5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共27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0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5.33%,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通过在精神专科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首先,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各种培训活动让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精神专科护理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将护理风险意识贯彻在护理操作、配合抢救的各个环节中,尤其是加强对于细枝末节的控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2]。完善医院的风险管理机制。医院精神专科中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存在较多的漏洞,通过实施风险管理,能够不断发现体制上的缺陷从而完善,定期分析护理过程环节,提高风险监测护理的可行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与家属的风险管理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无出现护理投诉和护理纠纷,说明通过风险管理能够发现工作中的漏洞和缺陷,进而可以不断完善各项机制和规章制度,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使护理工作更能够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提升了医院的形象。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中采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神经精神病医院)

[1]陈艳红. 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5,(09):124-125.

[2]嵇迎春. 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09):170-171.

猜你喜欢

精神科风险管理护理人员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