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学生运动员的需求角度审视高校运动队的管理与训练研究

2017-10-30邓光庆姜海银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0期

邓光庆+姜海银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高校运动队的发展情况进行综述,并运用问卷调查对陕西、安徽两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运动员的需求以及高校代表队、队员的需要层次与训练管理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最后,从大学生运动员的需求角度审视提高高校运动队管理与训练水平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运动队;大学生运动员;管理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0-0188-02

一、陕西、安徽两省大学生运动员的需要层次特点及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运动员的需要层次特点

通过对陕西、安徽两省部分高校的1 000名大学生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需要的调查整理,其中有效问卷948份,统计结果发现:“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表现自身的运动才能”和“ 为学校争得荣誉”分别排在需要层次的前三位,而且大学生运动员的需要呈现出社会性、层次性、多样性、功能性等特点。竞技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运动员参与训练动机和兴趣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行为动机的选择是自然的、本能的,这种行为选择的结果是有利于高校运动训练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的。

(二)两省高校代表队、队员的需要层次与训练管理冲突

1.学校办队目标与坚持长期训练相矛盾。一所高校开展课余运动训练,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就可以反映出该校对课余运动训练工作的认识和态度,也指明了课余训练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课余运动训练工作的实施全过程和训练结果。在对两省部分高校中95支代表队训练期限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临时训练型(赛前6个月内)有56支,占总数的58.94%;短期训练型(赛前6—12个月)有24 支,占总数的25.26%;而坚持长期训练(坚持一年以上)的队伍仅15支,占总数的15.78%。可见,高校运动队的训练是以临时训练型为主,短期训练型和长期训练型为辅。而高校运动队的训练周期长、难度大、见效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在短时间内的训练难以使学生在运动成绩上有所突破,使高校体育训练的效益受到很大影响。两省多数高校运动队办队的目标还不明确,只顾看到眼前的暂时利益,把训练的最终目标放在参加一个预定的比赛上,比赛一结束,训练也就停止。

2.想取得优异比赛成绩与运动员训练负荷量的冲突。比赛的结果是对平时运动训练效果最客观的检验。从运动训练学原理来说,训练的时间和次数都是反映负荷量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运动训练取得良好训练效果的保障。有资料研究表明,我国专业队的周训练次数平均为8—10次,周训练时间平均为20—25小时;高校专业高水平运动队的周训练次数平均也为6—7次,周训练时间平均为15—17小时;美国高校运动队的周训练时间平均为20小时左右。而通过调查发现,陕西、安徽两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高校中,周训练次数在2—3次的占88.63 %,周训练时间在5小时内的占40.9 %,在5—10小时内的占52.27%,远远低于我国专业队和高校专业高水平运动队,周训练次数在5次以上的仅占2.26%,更糟糕的是,少数运动队还存在一周一练的情况。两省大部分高校只有在一个月或几个月的赛前集訓中,训练的时间和次数才有所增加,通常只有在寒暑假的集训中,训练的时间才能满足训练的需要,但只有很少的高校在寒暑假组织训练。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训练负荷量不能满足训练的需要,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3.大学生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冲突。高校运动员的专业课学习和课余体育训练长期以来一直是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是困扰高校体育训练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从调查结果看,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运动员专业课学习的影响是较为普遍和客观存在的。随着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日趋激烈,为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目前大学生不得不通过各种考试取得一些专业课、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方面的各种级别的证书以及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增加自己将来就业的筹码。另外,考研也是大学生们暂时回避就业问题、增加社会竞争资本的一种被广为选择的途径。这些都需要大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高校运动员也是大学生,同样要面临这一现实问题,从而使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更加突出和对立,甚至会导致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因为专业学习而放弃参加训练,造成体育人才的流失。

4.提高成绩与教练团队执教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训练管理来看,作为训练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角色——教练员,在整个训练管理过程中,教练员要负责挑选运动员,训练运动员和管理运动员,是训练管理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陕西、安徽两省的高校运动队的训练管理基本上还是依靠一种行政管理的方式,经常出现“管得过死”的情况,教练员往往就是本校的体育教师,他们多数没有接触过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对专项缺少亲身的体验,对运动训练的规律与管理也缺乏足够乃至系统的认识,在管理经验、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上容易让大学生运动员产生所期待的差距。特别是在普通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趋势下,一支具有出众的业务能力、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练队伍对高校的运动训练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

二、根据大学生运动员的需求来审视高校运动队的管理与训练

(一)明确办队理念,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和优秀体育人才的需要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其中思想观念的改革应当首当其冲。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人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能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是认同的,但对其他目标认识就有一定的偏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普通高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意义不大;二是认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体育局系统的事,加上多年来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成效并不大,认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弊大于利。这两种观点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在思想观念上不加以转变必将会阻碍高校课余运动训练工作前进的步伐。endprint

高校运动队的管理与训练体系既是培养运动员大学生,又是培养大学生运动员的过程。大学生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的需要层次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表现自身的运动才能”和“ 为学校争得荣誉”分别位列需要层次的前三位,但在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管理教育时必须考虑到运动员的需要在某个特定时期总有某种需要处于主导地位的特点,并据此进行有的放矢的、生动活泼的管理,充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创造性力量,积极调动运动员的能动性作用,是提高运动训练管理效益和训练水平的重要前提。

(二)满足队员的合理需要,引进激励机制,加强人性化管理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要激发运动员自觉参加训练和服从管理的积极性,一方面需要通过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约束,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引进激励机制,大力提倡人性化管理。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运动员对参加运动训练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而对于少数不积极的运动员,教练员在训练和管理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从对运动员人文关怀的角度,多渠道深入了解运动员各方面的状况,及时找到运动员消极训练的原因,尽可能满足队员提出的合理要需要,帮助运动员解决一些生活、学习、训练中的实际困难;对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应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运动员的参训态度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从而让运动员能日常管理中遵纪守法,在训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刻苦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

对于如何协调学习与训练的难点问题,首先,学校教务部门、体育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要正视学训矛盾的客观存在,对运动员的学习必须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策略。在大学生运动员的文化专业选择上做合理的引导,有利于运动员顺利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承担重大比赛任务的运动员,在文化课考试中予以适当的奖励政策照顾;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单独编班教学;制定出符合大学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和大运动负荷特点相适应的一个教学计划与训练计划,极大地减少大负荷训练对运动员学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育,培养大学生运动员自觉参加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性,改变过去那种不愿意学习、作风散漫的态度,加强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实现体育成绩的快速稳步提升。

(三)配置优秀专职教练团队,科学训练与有效管理并举

现代竞技体育的大强度、高负荷和复杂性,对教练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特别是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趋势下,高校教练员必须由“兼职型”向“专职型”转化,解放教练员作为“保姆”的职务。教育部门出台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明确教练员和管理员的权利与责任。一支优秀专职教练队伍,既要拥有经验和深厚的体育专项训练知识的专职训练教练员,也要拥有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员,以身作则,以适应当前高校运动队管理与训练的需要,推动高校运动训练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 周鹏生.谈马斯洛“需要层次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6):32-33.

[3] 曹宇.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激励机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

[4] 李興林.体教共建高水平运动队运行机制的研究——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5):441-444.

[5] 孙小龙,等.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高水平运动“学训”问题再审视——基于安徽省7所高校的调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5,(6):598-602.

[责任编辑 李晓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