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方案:风浪中行稳致远

2017-10-24胡敏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改革经济发展

胡敏

在全球经济的风浪中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经济撑起遮风避雨的“和平发展之伞”。

时间推到九年前,一场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机从华尔街引爆并迅速蔓延全球,这是西方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来的第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美国金融业冲击之惨烈依旧历历在目,遭遇重创的世界经济至今复苏乏力。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大动荡、大调整、大变革,世界分工格局开始出现持续的演变。

就在这一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犹如一艘稳健的航船,虽不无颠簸,却从容自若,破浪前行,不仅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成为世界经济走向复苏最可靠最可信的“发动机”和“新引擎”,为迷茫失措的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彰显出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各国人士不断为中国点赞,为中国能在全球经济的风浪中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为孱弱的世界经济撑起遮风避雨的“和平发展之伞”而鼓舞。

那么,中国为什么能?

准确把握中国经济新方位

方向明则前景广。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年代,中国共产党90多年积累起来的一个光荣的历史传统和成熟的实践经验,就是始终能在关键的转折时期,充分认识和把握国内国际大势,利用集体智慧找准党和国家的发展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和治理秩序进入了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从国际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陷入了低增长、低就业、低通胀、低贸易的经济格局,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地缘政治格局更加扑朔迷离。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主要产成品消费国,以拉美、中东、非洲为代表的资源原材料输出国,以中国和东南亚为代表的生产基地国,曾经稳定的国际分工“大三角”悄然变化。新的国际分工格局重构带来了资源、资本、产业布局的竞争,由此也形成了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女士说,要解决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低迷问题,各国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全球低增长困境的症结也正在于结构性改革迟缓。与此同时,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拉开了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世界各国不仅要通过结构性调整提升分工位势,争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而且谁占得新技术革命的先机,不断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谁就能赢得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这里首先表现出竞争,然后通过世界经济秩序的重构再形成竞合。对于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經济体的中国来说,自然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需要应时、顺势、谋事。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提升。在全体人民分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量、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更加紧张,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体制机制累积性矛盾日益凸显的新挑战。特别是进入“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产业投资边际效率递减、传统贸易市场日渐萎缩。由此带来供求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区域结构进入深刻调整期。更重要的是,人均GDP数值恰恰进入“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的中位值,一些所谓“陷阱”特征集中出现……

江山代有伟人出。习近平总书记纵览世情、体察民情、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的鲜明特征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已由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做优增量、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动力已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是新常态的基本趋势,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

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这种内外联动的“历史性交汇”,使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把握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变化,才能牢牢抓住由加快速度的机遇变为加快转型的机遇,由扩张规模的机遇变为提高质量的机遇,让稍纵即逝的机遇为我所用、倒逼经济社会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从而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正是由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标定了中国经济的新方位,谋定而后动,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不为时势纷繁变动所困扰,始终坚持战略定力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发展的航船才行稳致远。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新理念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必然要发生变化。新形势催生新理念,新问题提出新任务,新任务彰显新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表明,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及时转变发展理念,将有利于引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问题为导向,从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激发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重塑发展引领出发,鲜明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为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运而生,与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相适应,与实现“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契合,与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相呼应。

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升华,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解决中国现实发展问题的根本指针,也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endprint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重解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党中央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开始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跨越,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大国和第二大知识产出大国,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和一大批世界引领性重大科技成就令世人瞩目,中国也由技术跟跑走向先发优势领跑,产业发展不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党中央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沿海经济带继续领跑全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纵深辐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设立成为新的亮点,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序跟进。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差距逐步缩小,尤其是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扎实推进,近5年平均每年减少1391万人贫困人口,为全球减少贫困提供了中国范例。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着重注重解决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这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已经深入人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开始蔚然成风。从中央到地方环保督查力度大大加强,筑牢生态安全的制度防线、夯实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走上了标本兼治的快车道。让老百姓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多地成为现实。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着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这5年,我国秉持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理念,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公平开放、全面开放、双向开放、共赢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努力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我国对世界贸易的贡献始终高达30%以上,为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心剂”,为世界经济增长形成了“压舱石”。“一带一路”宏伟构想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支持,G20峰会、金砖会晤亮点纷呈,中国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写入了联合国重要议程,充分展示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中国价值”。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着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践行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人民福祉不断增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曾经困扰人民群众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大幅度改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全体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正是因为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并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在中华大地上不断谱写新的乐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阔步前行。

坚定推进改革创新的抓手

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两个轮子,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

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锐意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开创了中国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

新一轮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这是新一轮改革的鲜明特色。截至2017年8月,中央深改组已召开38次会议,共出台各项改革方案、政策和文件1200多项,对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系统布局、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在汲取30多年来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改革理论到改革实践上进行了全面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字眼已深入人心。

全面深化改革着力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以问题为导向倒逼改革,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改革,以制度创新推动改革,着力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基层经验。一项项重大改革举措“破茧化蝶”,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活注脚。

创新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活力最生动的写照。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等成为当代中国值得骄傲的新“四大发明”。这是创新中国的时代写照。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仍活跃在当今企业创新的时代舞台上宝刀不老,也能看到互联网创业企业家以巨大的创新驱动力正在改变着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更可以看到“80后”、“90后”共享经济创业家后起勃发的创新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已经激发起以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撑起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天地,也必将开创中国经济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位国外有识之士这样描述:中国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更带来了人民富裕,不仅丰富了物质生活,更丰富了精神生活,不仅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更让中国人挺直脊梁。

改革和创新,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思维方式和内在品格。这是我们书写“中国为什么能”的最好答案。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区域发展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图说共享发展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改革”就是涨价吗?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