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望与救赎——《无声告白》的世界

2017-10-22马心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行动欲望自我

马心宇

摘 要:《无声告白》的世界不仅仅揭示了种族和爱的问题与困境,在这样一群承受着天然的不公的人物面前,作者向我们展示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寻找自我。

关键词:弱者;欲望;自我;主体互涉;行动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012-01

成功的小说都有隐秘的核心,就像海洋里模糊不定的光源,能够照亮每只贝壳却不现身,读者无法真正找到这个光源,却会一直感受它的光芒,这是穿越这片海洋最大的乐趣。《无声告白》中华裔男子心底的自卑,女性挣脱枷锁的努力,孩子的顺从和渴望关注的小心翼翼,以及出轨和同性恋,相互交织缠绕。当千万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时,它所触及的就绝不仅是种族和家庭教育等问题。在这部小说中,人物几乎都呈现着“弱者”的特质,玛丽莲渴望与众不同,詹姆斯·李拼命想要融入人群,莉迪亚背负着全家的期望与爱的重担,内斯与汉娜却缺少爱的滋养,杰克承受着同性之恋的忧伤,他们徘徊挣扎,迷茫无助。笔者认为,这篇小说恰恰表现了这些“弱者”挣扎在欲望边缘,最终通过莉迪亚的死而得到救赎,展示了或许是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困境——找寻自我。

杰西卡·本杰明的女性主义理论探索了除了阳具崇拜的女人欲望的另一种心理结构模式——主体互涉。“互涉”发生在与他人的关系之间,通过主体间的相遇,欲望得以形成。①“女性”与“弱者”欲望的呈现存在着某种共通性,他们都反映被压抑的个体如何完成欲望的呈现与言说。渴望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认识自己,而千回百转始终无法寻得,或许这正应和了作者所表述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一主题。书中展示了两种“迷失自我”的视域,一是希望通过“他人”确证自我的失败,一是在与他人关系的维系中迷失自我。

由于特殊的年代,女人和亚裔承受着天然的不公,被压抑的灵魂有着异于常人的紧张感。玛丽琳从小就具有“分离的冲动”,试图与他人相异实现自我确认,想做医生,因为医生能与母亲生活方式拉开距离,而距离决定了她将与众不同。暂时中断成为医生的梦想而嫁给一个华人,可见詹姆斯是一个可以扶持自我的“他者”,他的出现可以展现自我的内心与欲望,在与他人发生联系时,玛丽莲体验到了深刻的自我之感。将期望押注于莉迪亚身上亦是一种通过转移而实现自我确认的途径。同样,詹姆斯· 李想通过与玛丽琳的结合获得真正“融入人群”的资格,却发现非但没有实现“同”反而更深刻地突出了自我的特异,在崩溃的边缘选择投入他的助理——一个中国女人的怀抱,仍是自我身份认同的需求,从他人身上了解自我并获得感受性,成为弱者自身权力的行动模式。不论是想要异或是同,两个人都始终在寻找确认自我,一身疲惫。汉娜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收集家人遗落的小物件,小心翼翼地维系着与家人最细微的联系却不表达自我想法。内斯和莉迪亚是一对深刻矛盾的共同体,内斯的欲望就是摆脱与家人的关系,莉迪亚却背叛自我维系着家庭,他想获得自由,而莉迪亚却需要沟通。三个孩子在与他人紧密或疏淡的关系中限制了自我的伸展,当面对这样一个家庭的时候,每位读者都会感到窒息,人物内心欲望性聚焦带有“非余裕”的紧张,他们以一己之力对抗着社会对女性和种族的歧视以及家庭的压力,孤独感,虚无,自由的失却压迫者欲望麾下的每一位成员。

当迷失自我的時候,执着内心欲望又害怕失去,就会丧失主体间的沟通。这也是后来李意识到的,“无论是对内斯,对汉娜,还是互相之间,他们需要说的太多太多。”②内斯意识到“将来发生的每一件事,我都愿意告诉你。”③以及汉娜和杰克终于开始表达自己的重要原因。在试图与他人“互涉”的欲望指向中,人物都经历着主体的沉没,而死亡让人们回到原点,审视历史的一切,后几章明显消退了紧张感与窒息感,展示的不是欲望的焦灼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探索,一种前行的努力,“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很多东西要修补。”④在有些沉重面前,或许唯有打破,才能新生。

真正的自我不是独立于他人,也不是在人群中寻找认同感,更不是为了他人而“表演”,这些都只是生活的结果,而不是人生的目标。一个个体与生俱来就拥有自我,有着对世界的能动感受。生命的意义或许并不完全在于“至少不用别人来告诉我,我想要什么”而是感知自我和保持对行动的信念,当抱着“非和解”的态度面对不公时,一旦欲望无法实现,目的破灭后就会遁入虚无厌世,而放下沉重的包袱,以积极澄明的态度面对,如果注定无法摆脱时代和原生家庭的禁锢,那么至少应该正视自己。

当人们不再害怕失去的时候,可能性就铺展开来,自由也触手可及。当莉迪亚愿意面对自己时,她的无所畏惧成为了一种意义上的强大,死亡成为意义极致的同时开启了他人的寻找自我,成为强者之路,她的无声告白激起了最大的回响。只有面对自己,才能获得生命的“余裕”和行动的力量,开始面对生活,才能从外部压抑的弱者成为生活的强者。作者没有给她笔下的人物以任何轻松而俗套的未来和虚假的希望,当真相纷至沓来,每个人都在真相的痛苦中开始面对自我,酸楚最终走向振奋,莉迪亚的死让其他的角色的生命得以还原运转,踏上全新的生命征程,他们获得自由同时不再害怕失去。

注释:

①具体论述参见 佩吉.麦克拉肯 《女权主义理论读本》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我的欲望:精神分析女权主义与主体互涉的空间》,367.

②③④伍绮诗.无声告白[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279,287,277.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动欲望自我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