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2017-10-21吕朝前

科学导报·学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学习习惯小学科学

吕朝前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决定着学生后继学习的成败,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小学科学;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5-0038-02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每一位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感悟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体验科学的结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着眼点在于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课堂上,师生之间不仅用语言交流信息,而且会用动作、眼神、神情等来传递信息与学生交流。因此,学生上课要专心,紧跟教师教学的步伐,调动所有感官积极参与学习。但有不少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不专心,针对这一点,教师要特别强调学生要专心听课,因为这既有利于把握他人要表达的内容,又是对讲话人的一种尊重。课堂教学中,教师既可让学生补充别人没有说到的方面,也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他人的观点阐述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明确只有认真倾听才能不与他人的答案重复或做出准确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久而久之,上课时不仅学生走神的现象明显减少了,而且学生在倾听时能够不断动脑思考,根据别人的讲话内容理清自己的思路,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然而小学生往往是樂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而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即动手之前先动脑。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三、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优越,再加上父母的娇惯,导致目中无人,不会友善地与人合作、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一是让学生遇到问题时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甚至争辩,相互启迪,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养成互相合作的习惯;二是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提出问题让他们去讨论、去解决,并让他们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对于做得好的学习小组,教师要给予表扬,让学生品尝到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合作学习的动力。

四、养成积极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五、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近利“绞尽脑汁”地将知识一股脑地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机械地照著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依赖别人,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六、养成猜测思考的习惯

猜测是人们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对问题作出合理的推断与猜测。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通过猜测发现了别人不曾发现的真理。所以,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科学验证,直到完成整个研究过程。例如,在教学《马铃薯的沉浮》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明白不止盐水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我在课前用糖来代替盐,然后让学生猜想让马铃薯浮上来的水中溶解了什么。学生猜测是盐,但动手实验后却发现不是盐,我再让学生猜测水中溶解的是什么,使学生在这―实验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积极思维,在猜测中不断深入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养成开发资源的习惯

课堂和教材是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小学正是打基础的关键阶段,更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利阶段,对后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最合适学生发展的方式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学习习惯小学科学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