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国画教学中渗透德育

2017-10-20朱徐一小

知识文库 2017年21期
关键词:齐白石国画美术

朱徐一小

国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技巧,还要利用国画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品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美术教学也是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美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其道德情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所以我们的美育应当以德育教育为中心,两者相辅相承、互补互利。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虽然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不多,我认为也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在国画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任务,让同学们随时随地受到思想教育。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美术课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个陌生而有趣的广阔世界,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既增加了美术欣赏课的新内涵,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达到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形成的目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如在学习《彩墨游戏》这课时,我告诉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画是具有中国传统的绘画,只有中国才有的,这个画种用笔、墨、纸、砚及绘画技巧方面都很特殊,使世界各国的爱好者争相学习二我还通过欣赏徐悲鸿、张大干、齐白石等世界知名大画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其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确实应该感到自豪,但在骄傲的同时更应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应很好地学习中国画,牢固地掌握它。这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涨,也都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体会国画语言的情感传递线

中国画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术思想和哲学观念形成的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教师在国画教学中应带着学生去领悟、去解读、去品味、去学习,在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品格。“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作品是作者情动于中、溢于言表的产物。一幅好的作品,应该能够改变人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自居易),表明不动真情的作品则不能感动人心。

1.从范画中汲取画家作品语言的情感

如李可染创作的大型山水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取材于毛主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意而成,满目红山,意境非凡,以中国画特殊的表现形式,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赞美祖国壮美的山河,学生观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此外,欣赏名家名作,展现画家的高风亮节,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如徐悲鸿的《风雨鸡鸣》图,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激昂地高声呜叫。画家喻意唤起人民赶快觉醒,加人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对正义的伸张,对光明的向往。学生看其画,闻其人,倍感亲切,倍受鼓舞。当学生被这些名家名作的魅力征服的时候,教师应抓住时机,利用作品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从名家的故事中品味作品背后的深刻情感

学生都知道齐白石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国画大师。但是作为画坛一代宗师的齐白石,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只读过短暂的私塾,少年时以做木匠为生,二十几岁开始才学习诗画。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国际和平奖金。齐白石老人用勤奋和智慧创造了人类美术史上的奇迹。他说:“作画并无秘诀,全在一天也不能空闲。”足以说明他的勤奋。大师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严谨治学的精神,让学生懂得惊世名作是靠勤奋与汗水浇灌出来的,天才是靠努力与坚持诞生的,有播种才有收获,有付出才能有回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有谦虚求教、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同于思想品德中的道德说教,它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美术学科的德育渗透,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资源,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当然,在教育过程中,为师者更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做到耐心、细致,因材施教,讲求实效。只有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功能,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小学国画课教育不但要重视国画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更应以美育为中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齐白石国画美术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拜门
齐白石画蝉
美术篇
齐白石画螃蟹
《难忘岁月》(国画)
齐白石的半截虾
国画等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