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去行政化视角下如何优化行政管理队伍

2017-10-20魏健一

知识文库 2017年21期
关键词:行政化管理人员学术

魏健一

2016年5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文件的出台再次将高校去行政化推上了风口浪尖,高校去行政化是势在必行的大势,但去行政化后,行政管理人员应如何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高校的发展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优化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方法。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2016年5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高校去行政化意味着教授治校、学术至上,是大学回归其学术理想和大学精神,重新焕发活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以学术权利为核心的高校发展,真正做到让教师集中精力于教学、科研工作,必然要求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承担更多的行政管理职能,相应地也对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发展建设提出了更多的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现状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是现代高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和教辅人员(以下统称为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既是学校的管理者,也是教学的服务者,通过其日常管理和服务,协调各部门、各学院、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去行政化的大背景下,行政管理队伍面临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局面,其社会地位、晋升空间、收入水平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整个行政管理队伍状态涣散、工作效率降低,缺乏活力、竞争力。

二、高校行政管理队伍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員思想有误区,工作积极性不高。目前,在去行政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成绩的取得更加取决于教学、科研成果,更加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高校综合竞争力另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行政管理工作却容易被大众认为是可有可无的,甚至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也对自身的工作产生了怀疑,行政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行政管理队伍工作积极性被打消,行政管理功能逐渐弱化。

(二)角色定位有误差,职业素养不专业。当前,在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某些行政管理人员过多地干涉教学工作、学术事务,行政权利凌驾于学术权利之上,排斥学术权利对学术事务的决策,阻碍学术自由、学术健康发展的现象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微辞,从而造成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包袱过重,工作过程中畏手畏脚,影响了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源于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其中部分人员还是直接招聘的应届毕业生,许多人缺乏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化知识,加之行政管理工作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开展自我学习、继续教育,许多高校管理人员只是沿袭老一辈的经验、传统开展管理工作,而缺乏运用现代方法思考和管理的能力,这种落后的管理思路、管理水平与快速推进的高校发展建设是不相适应的。

(四)职业认同感偏低,队伍结构不稳定。总体上讲,由于社会认知度不高、薪酬待遇偏低、晋升渠道不畅通等原因,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对行政管理工作缺乏认同感,年轻的、专业功底好的行政管理人员,纷纷通过考学、转岗等方式离开了行政管理岗位,人才的流失导致行政管理梯队出现断层现象,行政管理工作的活力、创新力日益弱化,难以有效适应社会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优化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主要措施

“大学是一个组织。一方面,它不能混乱不堪;另一方面,其繁荣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是否能够为不同的具有创造性的个人提供独特的、适应的环境。”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往的习惯做法、工作经验和程序规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特别要求高校管理干部在全面客观地把握校情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不断开拓、勇于进取,善于在工作中打破条条框框,冲破禁区,积极探索新思路,不断探求解决新问题的新途径。

(一)更新思想观念,提升行政管理工作地位。有人认为,管理是一种经济资源,“科学、技术、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三鼎足,管理工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目前,高校教育产业化这一观点已得到社会公认,高校要生存,行政管理工作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得过且过,而必须把管理和教学、科研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同时,要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引导行政管理人员在琐碎、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注意调整自身心态,从思想上意识到行政工作的重要性;要让行政管理人员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让服务的宗旨贯穿到整个工作中,让他们理解行政管理工作既要服务于师生,更要服务于整个高教事业和社会。

(二)做好角色定位,明确行政管理工作意义。行政管理工作要做好,必然要明确其重要意义,更要做好角色定位。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下,高校面临的形势、任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更加丰富的外延。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行政管理工作受到了自身的属性以及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会使得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就会遇到较多困难,特别是在某些高校又存在行政权利压制学术权利的现象,这导致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不仅不能服务于教师、学生,更加严重的会阻碍学校学术及科研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行政管理队伍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好自身角色定位,用科学的行政观念来替代“一等、二靠、三望”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自身行政工作能力。

(三)重视人才培养,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以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的事务性工作已经不能再适应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现代管理团队需要更加专业化、精简化。这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队伍首先应该有着固定的人员来源,要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社会工作经验,较高的协调、组织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及调查研究能力;其次,行政管理队伍需要有单独的序列,有相应的培训渠道,有与之相匹配的晋升渠道,要通过建立目标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干部晋升制度等畅通行政管理人员的发展道路;第三,行政管理队伍结构需要精简,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学校岗位总量的20%,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控制在这个范围内并且应当构建平衡的、和谐的管理模式,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健全法规制度,推进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现有的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还是按照行政单位的科层制来进行管理,这种制度极大的限制了高校行政管理功能,同时也限制了学术权利的运行。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要突出现代化,要通过制度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发挥全体管理人员的整体质效。一是要明确行政管理工作中各自岗位的职责。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考核和监督管理机制,把工作绩效与晋级分配挂钩,奖惩分明,把责任落实到岗位上。二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在满足行政管理人员合理要求的基础上,建立职位激励和职业规划激励,增加其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三是要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评价制度应区别于行政单位的评价制度,在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打破以往论资排辈做法的基础上,借鉴企业对人才评价的相关制度,将评价落到实处。四是要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制度。根据管理学中经典的需求层次理论原理,高校中现行的依据行政级别来分配薪酬待遇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是缺乏竞争性的,要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必须要加快薪酬分配改革,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使得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为高校的发展献计出力。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行政化管理人员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问题探讨
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去行政化”刍议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
摘一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