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2017-10-20吕敏

知识文库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吕敏

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数次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纷繁复杂,国内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入剖析文化自信的深层次内涵,厘清文化自信提出的时代背景,探究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伟大且历久弥新的战略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何为文化自信?自文化自信这个词提出以来,我国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文化自信有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目前学术界对文化自信比较统一的概括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应有的一种基本态度,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信、信仰与敬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本文认为中国的文化自信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一直强调,他的理论他的思想不是教条,而是方法论。而这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外来的文化思想,搞拿来主义,我们更不能丢弃我们自身土壤下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根据本国的国情,结合客观实际,按照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培育和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而这也是发展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更基础的自信。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胜利走向胜利的革命文化。中国“革命文化”指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凝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中华儿女的革命斗争史。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全民族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凝聚了几万万中华优秀儿女的共同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他们反对不公,反抗侵略、追求富强民主,融合了56个民族,几亿人口的美好愿望,形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革命文化正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的高度文化凝聚,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更为广泛的自信。第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思想和智慧结晶,形成了一套涵盖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世代相传,底蕴深厚的思想文化体系。同时,这些思想理念又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是更为深厚的自信。

二、文化自信提出的时代背景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具备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国家,各民族气质的大发展大融合孕育了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这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给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精神支撑,遗留下众多高贵的文化品质,不仅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国,同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发挥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以大国崛起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话语权比任何一种话语体系都更具感召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和国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客观实际,实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开放战略,社会主义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耗时几个世纪的历程,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方面的发展固然能提升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比任何一种形态都更具潜力的内生发展动力。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向世界强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实力是极其不匹配的,现阶段大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是应然之举。

中国面临外来文化包围和渗透的不利形势。西强东弱,资强社弱的世界格局依然没有改变,中国面临着意识形态领域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渗透和消解的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出新时期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大论述。而这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里面就包括了意识形态领域文化的斗争。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工业化发展,对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直被西方国家所占据。世界的整体发展趋势呈现的是西强东弱,资强社弱的局面。在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下,中国面临着被全盘西化的风险,对有着数千年文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发展方向和优化路径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成衡量世界各国国际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提升我们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要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进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科学地看待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实践中树立起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自信心和自豪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生命力源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其本质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提供根本的思想武器,是引导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是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所在。再者,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特点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客观依据。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离开了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存在文化创新和发展了,文化自信就更成为了空谈。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自由将文化与实践相统一,才能确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二)丰富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民内心,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中国的发展历经几千年的深刻变革,中华儿女以勤劳智慧的民族品格、不懈进取的创造活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丰富的遗产中,有一些被发掘用以研究人类历史,还有更多的是需要新时代的中国人孜孜不倦的挖掘和发现,为时代所用。要培育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必須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更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只有科学地看待和应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实践中树立起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的文化创新,它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基础上建立,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实际,吸收国外文化有益成果,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先进文化,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步伐迈的更宽更广,我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同时引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党和政府要不断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拓宽文化发展思路,把握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为国人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我们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从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培育文化自信要求人们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不断地解放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步走向文化繁荣的大时代。

(三)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文化发展战略

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的发展不应该是故步自封,而是包容并蓄,让人类共享。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在面向世界的开放中增强,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的交流中彰显。世界文明的成果不是属于某个国家或者民族,而是全体人民共享的宝贵财富。面对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我们要避免“崇洋媚外”和“一棒子打死”的极端做法,尽量做到费孝通教授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中用”的过程中吸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并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因地制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掌握一定的文化话语权。提升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进而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引进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找到中外文化的契合点,在欧美,“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周”等的举办已经成为其文化生活的一项内容。至2015年12月,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500余所孔子学院和近1000余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正正当当的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要信心满满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向世界信心满满的介绍富有中国色彩的民族文化品牌,向全世界理直气壮地展现能解决中国问题,弘扬中国自信的“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传承 民族 文化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什么是文化
教师发展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