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2017-10-19郑云发

水能经济 2017年2期
关键词:治理模式农村

郑云发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农村河道受到严重侵占,水面积锐减,淤积河道弱化水利生态功能,河道坍塌弱化植被生态功能,农村河道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农村河道的特点,随后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生态治理措施,以期为其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模式

自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概念提出以后,建设水生态工作进程加快,河流与湖泊治理进入新阶段。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农村河道问题,并对其开始逐步實施生态治理,这项工作全面改善我国水质,有利于恢复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控制流域污染,为治理流域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一、特点

(一)功能多样

农村河道作为农村灌溉与排涝的基础性工程,具有十分丰富的功能,其不仅是调蓄分洪的主要渠道,还是农田排涝灌溉与船舶运输的重要通道。不仅如此,农村河道拥有丰富的生物、水与矿物资源,是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部分农村河道还具有供给城乡饮用的重要作用,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除此以外,农村河道还可以为农村人民提供美学、教育、精神、休闲娱乐,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结构多样

根据地貌形态可以将农村河道分成平原区河道与山区河道两类。平原区河道边坡比较平缓,具有纵坡降较小的特点,水流较缓,水面较宽,河床抬高,淤积严重,容易导致河势变化。山区河道边坡陡峭,具有纵坡降较大的特点,其蜿蜒性强,河岸冲刷严重,水流较急。河道机构变化受寒区河道冻融与通航河道中船行波二者影响,在农村河道中,人为干预情况较少,其具有良好的自然性和生态建设优势,但是,在建成农村河道后,河道管理工作存在滞后性,农村居民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维护河道意识,导致河道淤积或坍塌,弱化水利生态功能与植被生态功能。

(三)污染远多样

农村河道污染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愈演愈烈,河道污染主要源于乡镇企业自发排放的各种工业废水、河道周围农民养殖水产或畜禽产生的排泄污染、农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与废弃物等。除此以外,污水灌溉农田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农村河道水域。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出现干涸现象,“死水潭”、“断头河”等情况此起彼伏,水生生物逐渐减少,农村河道生态环境明显退化,生态形势十分严峻。

(一)水域面积减少、河道挤占严重

以农村河道为主构建而成的“水网”,不仅可以为防洪防涝工作提供重要条件基础,还是我国人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的重要资源。由于传统农村水利建设缺乏整体宏观规划,当地政府目光短浅,为了短期利益盲目侵占沟塘与河道,与水争地、填河造地,致使水域面积不断减少,河道遭受严重侵占,水体自净功能逐渐弱化,防洪排涝功能明显下降。

(二)洪涝灾害频发、河道淤积严重

由于河道治理管理工作滞后,部分农村河道淤积程度严重,导致农村河道本身具有的调蓄洪水能力下降,农村河道泄洪灌溉与导流行洪能力随之下降,无形中造成河道防洪功能失衡,进而导致“小洪大涝”、“大洪特涝”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三)植被生态弱化、河道坍塌严重

受洪水期水流冲刷,农村河道极易出现崩塌现象,许多适航河道常年受船行波冲刷,两岸河道出现崩塌现象。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土地承包与经营政策影响,农村河道两侧河堤通常由土地承包到每户落实,然而许多农民并不重视保护工作,致使栽桑、植树等水土保持工作难以实现,无法形成绿色植被生态保护带,水土流失事故频发。

(四)河岸过度硬化、过于重视河岸稳定

在对农村河道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部分单位与个人只关注如何提升河道防洪排涝能力,选择硬化护岸的方式保护河岸稳定性,这严重阻碍农村河道陆地与水体两环境间的物质交换,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生生不息的物质循环链条。更糟糕的是,河岸硬化导致农村河道两岸生态环境改变,栖息生物消失,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三、生态治理措施

农村河道拥有自然性规律,可以保持良好生态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其防洪能力较弱,因此在治理农村河道时,必须在维持现有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有效提高其防洪能力,综合各项治理技术,形成工程生态模式与自然生态模式协调统一的治理措施。

自然生态治理适用于用地充分、岸坡较缓的农村河道,治理人员可以选择适合在滨河地带生存的各类植物,将其种植于河道岸顶、水边以及坡面,利用植物根茎加固河岸。例如使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灌草与乔木、野生草种与草坪互相结合的工程技术,实现控制河道淤积、防止河道侵蚀等生态治理目的。与此同时,还可以为各类生物营造适合生存的栖息地,以此保持农村河道独有的自然特性。

在山区中,对农村河道的防洪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治理山区河道时,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工程性措施,确保河道结构安全稳定。与此同时,生态治理措施也十分必要,必须尽最大可能保持河道生态平衡。工程型措施就是选择天然木材或石材保护岸坡,防止岸坡冲刷变形,在选择材料时,通常采用干砌块石或水泥浆砌,在挑选工程结构形式时,一般使用重力式或“工”形浆砌块石、钢筋混凝土等多类挡墙结构方式。

在农村度假村等休闲场所治理河道,需要充分满足景区功能,综合考虑河道生态与景观要求,结合河道所在位置具备的风土人情与地理环境,建设特色水上娱乐区域,设置休闲场所,努力打造“最美长幅画卷”,将河道美学深入整体生态治理布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结语

在我国,实施河道治理已经初具生态修复内涵,当前阶段治理农村河道的目标应该从灌溉、防洪、排涝转变为修复生态、改善水质,切实思考实现途径。改善、治理农村河道,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农村生产与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遏制污染,这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修复人水关系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朱伟,姜谋余,蔡勇,杨平. 倡导“亲自然河道”治理模式——对我国农村河道治理的思考[J].水资源保护,2015(01).

[2]王鑫.大凌河农村段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5(03).

[3]郝晓宇.农村河道特点和生态治理路径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03).

猜你喜欢

治理模式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深圳市福田区探索城市街道治理新模式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农村水利私人承包治理模式研究
市场经济体制下住宅小区治理模式的研究
浅谈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规范治理模式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