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家国情怀
——读《杨彦文集》

2017-10-18卢方敏

西江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集滨海散文诗

卢方敏

感受家国情怀
——读《杨彦文集》

卢方敏

2016年11月出版的《杨彦文集》

不久前,我收到了新出版的《杨彦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共十二卷,包括散文、散文诗、纪实文学、小说、电视剧与歌剧评论和书信等,全书共三百多万字。杨彦是梧州市第一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尽管他如今已八十多岁,但仍笔耕不辍。《文集》集中了杨彦六十多年创作生涯的丰硕成果,笔者细读文集,就犹如与一位有着丰富阅历的慈祥长者神交,甚觉愉悦,感受最深的就是杨彦渗透在作品中的浓浓的家国情怀。

《文集》以史诗般的笔触、如歌的画面,镌刻了祖国负重跋涉的沧桑脚印,读后令人难以忘怀。历史长篇小说《三代骄雄》,描写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三代人为秦朝国家的统一血战沙场、保家卫国,留下显赫战功而又蒙冤的历史故事,犹如一首秦朝兴亡的古老悲歌。纪实文学《北伐名将叶琪》和《沙场骁将李振亚》,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传奇故事,恰似一首令人昂扬奋发的钢琴二重奏,让人感受到“精忠报国”的激情。

长篇小说《街巷春秋》则描写了故乡人民追求新生活的曲折之路,让人联想到交响乐般的丰富多彩。长篇小说《命运》是对“极左”年代留给故土缕缕伤痕的深刻反思,然后又有了《滨海惊涛》对改革开放新时代故事的描述。巧合的是,两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都叫“郭志超”,两者可以说是姊妹篇,共同唱响了一曲故土“命运”交响曲。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平凡的万家灯火在每个晚上都会亮起。而散文诗《灯光》却为我们插上了艺术想象的翅膀,《灯光》是作者心中炽热的赤子之歌,也是作者心中追求祖国美好明天的永恒颂歌。

《文集》中的浓郁家国情怀,根植于深厚的生活底蕴。《文集》作者杨彦在谈到文学创作时,总强调要对生活有积累、有探索、有思考。他在《散文的构思》一文中说:“要做好散文的布局,还是一句老话: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观察生活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日常生活中事物的变化,才能捕捉题材。”

年轻时,杨彦一直在基层工作,从那时起,他就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他写了很多反映故乡生活题材的作品,如歌剧《西江激浪》,散文《莲花山》《鸳鸯江畔》《渔村之夜》《港口之夜》等。改革开放后,杨彦分别在梧州市和北海市担任领导,接触的生活面更为广泛,思考的问题更为深刻。散文集《绿色的岛》《海潮》《江畔随笔》,散文诗集《冬思》《荔枝林》《都市人生》等大量充满诗情和哲理的作品,就是在这段时间陆续问世的。作者用文学的形式,将自己在新时期应该怎样更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思考和探索反映出来的同时,还将浓浓的家国情怀融汇在作品之中。我十分欣赏散文诗《您好!山城》里诗一般的语句:

“您好!山城。我回来了。我是悄悄地回来了。从我离开您第一天,就那么依恋着两条大江和山峦,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为了探索,我来到滨海耕耘,开拓,踏着一片神奇的土地,每天听到大海的涛声,身心受到风雨的洗礼。我学到智慧,眼睛变得明亮,我不会在风雨中倒下。因为我相信,背后是抚养我的乡亲,身边是教我的人民。我始终是在风雨中耕耘,我祈求着收获,我想得到乡亲富裕的种子,在大江的两岸土地上散播……为人民开出幸福的路。”

作者这种从扎根于人民、在生活中提炼的情感,令人深受感染。

作品中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打动人、感染人,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杨彦在《创作谈》中说:“没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既欺骗了读者也欺骗了自己。”《文集》中,杨彦的真情实感随处可见,如《冬思》等散文诗及其他作品。笔者特别喜欢长篇小说《滨海惊涛》中的主人公郭志超,他离开滨海市后写下《大海,我思念朋友》:“离开滨海市十多天,在梦里也想念这座滨海城市,想起胸怀坦荡的大海。这里的机场、码头、道路、大厦、工厂,永远在我人生的旅途中怀念……我真正希望自己是个耕耘者,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投入希望,结出幸福之果。”这与其说是作品人物的情感,不如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最近,笔者与杨彦谈到作品应如何打动人时,他说心中要有祖国、要有人民,他更兴奋地随口背出年轻时读过的未央的诗《祖国,我回来了》的第一段:“车过鸭绿江,好像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祖国,我的亲娘!”笔者被杨彦的热情所感染,深深感到,心中有祖国、有人民的家国情怀,这早已融进杨彦的血液。

责任编辑:陈薇

猜你喜欢

文集滨海散文诗
中国民协在京召开《白胜文集》出版座谈会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感知规律在城市滨海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滨海白首乌
散文诗八骏
迎“春”冰心
轻轻松松聊汉语:美丽的滨海城市——厦门
《郭汉城文集》简介
有一种守望等待你来陪伴(散文诗两章)
散文诗(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