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德国“遇见”马克思

2017-10-13文/胡

中国记者 2017年9期
关键词:特里尔遇见故居

□ 文/胡 钰

在德国“遇见”马克思

□ 文/胡 钰

编者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当前各高校新闻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2017年第8期《中国记者》曾刊发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洪的文章,介绍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上的新探索。本期刊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主讲教师胡钰教授的文章,以随感的方式介绍他访德期间与马克思“相遇”的有趣经历,展现了马克思的现实影响和思想活力,为“马新观”教育提供了一个有趣有味的参考。

近日到德国访问,商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德国各高校的国际合作,不时“遇见”马克思,成为有趣的经历,给人有味的反思。

耶拿大学是坐落在德国中部图灵根州的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创立于1558年,其人文研究积淀深厚,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中心,黑格尔在此任教多年,在校园里还可看到费尔巴哈等人的雕像,而且,著名文学家席勒在此任教十年之久。

陪同我参观的耶拿大学的朋友专门带我到学校主楼大厅,指着墙上的一块铭牌让我看,上面写的是:卡尔·马克思于1841年4月15日在耶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同一面墙上还有黑格尔、莱布尼茨等人的纪念铭牌。

1836年10月到1841年3月,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在读期间,马克思不但研究法学,还研究哲学。从柏林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把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寄到耶拿大学,得到哲学系主任巴赫曼教授的高度评价,认为他是“完全合格的学位申请者”“学位论文证明其不仅有才智、洞察力、并且知识广博,因此本人认为申请者完全有资格获得学位”,其他七位哲学系系务委员对此评价表示一致赞同,于是23岁的马克思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证书为拉丁文本,成绩评价是极为罕见的“特优”。陪同参观的朋友说:马克思是因为仰慕黑格尔,所以到耶拿大学申请博士学位。

我请朋友去图书馆查询一下马克思当年的博士论文。问第一个管理员,说马克思的论文在档案室里,于是被带到一个阴森的地下室里,由另一位管理员帮助查找。第二位管理员说论文的手稿原文没有,只有当年马恩全集出版时的印刷版。朋友对此说法质疑,于是第三位管理员被找来,她是一位马克思的研究者,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说法。

当年马克思论文原稿的确存在耶拿大学图书馆,二战期间,耶拿被炸,图书馆被毁。战后,图书馆工作人员把马克思的手稿挖掘出来并修复好。但是,苏联提出要这份论文手稿,作为战败国,当时的德国很难对苏联说不,于是就让苏联把手稿拿走了。不过这位管理员拿出了早年马克思的油画、马克思在波恩大学读书时的名册、选课表进行展示,似乎算作给朋友的一种补偿。后来得知,在耶拿大学专门有一个研究马克思思想史的团队,1964年首次出版了马克思博士论文及其相关档案,之后不断修订,前几年刚刚出版了最新版本。马克思博士论文原本至今难以找到,但马克思授权的一份副本现存于阿姆斯特丹。从我拿到的耶拿大学的介绍手册看,学校至今仍保留着马克思博士论文证书的副本,并且将此作为学校介绍材料中的重要内容。

在柏林访问期间,我专门走访了洪堡大学。这所大学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起点”,由德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威廉· 冯·洪堡于十九世纪初创立。巧合的是,在我访问洪堡大学的一周后,2017年6月22日,恰好是洪堡诞辰250周年纪念日。洪堡认为,大学应是“知识的总和”,大学以追求真理为最终目的,大学教育旨在完善道德和人格。为此,学校建校时请哲学家费希特担任校长,之后哲学家黑格尔也担任过校长。两百年来,爱因斯坦、普朗克、谢林、叔本华等都曾在此任教,马克思、恩格斯、海涅都曾在此学习过,也培养出数十位化学、医学、物理等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

当我走进学校主楼时,一眼就看到迎面墙上的一句语录,署名卡尔·马克思,其内容正是那句对中国人来说都很熟悉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占据了整面墙,又是上楼必经之处,很是醒目。由此上楼,发现二楼的走廊墙上挂满了从洪堡大学走出来的著名科学家画像,多是诺贝尔奖得主。

访德期间,最后一站来到了特里尔。这是德国边境的一座小城,与卢森堡接壤,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特点是保留了古罗马时期的一些建筑,城墙、大桥、竞技场等,具有2000多年历史,积淀极其深厚。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标志性的符号:马克思故乡。进入特里尔的古罗马城门下的中心广场,远远就看到一副很大的招贴画,画面上就是中国人都很熟悉的大胡子马克思的形象,上边标注着一行字: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在特里尔出生。城市旅游部门提供的小册子特别写明:卡尔·马克思是特里尔最著名的市民。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特里尔专门举办大型历史文献主题展览“马克思1818-1883年——生平、著作和时代”。

来到位于布吕肯街10号的马克思故居,我惊奇地发现:门口的标识文字除德文、英文,居然有中文。这是此行看到的唯一有中文标识的地方。进入一楼接待处,看到这里的门票价格:成人票4欧元,家庭票7欧元,中小学生票1欧元。接待处旁的展示台里摆满了纪念品,包括马克思的著作、头像雕塑、画像、马克杯等。我进去时,恰好看到一对印度夫妇在那里买马克思的头像雕塑。

□ 上图为耶拿大学主楼内的马克思纪念铭牌。

□ 中图为洪堡大学主楼内的马克思语录。

□ 下图为马克思故居中的不同版本《共产党宣言》展示。

马克思故居建于1727年,是一座巴洛克式住宅,1928年被德国社会民主党购买,经过精心设计,已经成为一座信息丰富的马克思博物馆,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贡献及其影响。免费提供的导览器中有每个展馆、每幅展板的解说,一路走下来要一个多小时,许多参观者都是拿着导览器静静地听着、看着,很是认真。

除了详实的展板,展厅里还有许多实物,包括马克思早期的诗作手稿、《资本论》的手稿,还有《共产党宣言》的不同文字的早期译本,中文版有陈望道翻译的版本、成仿吾翻译的版本,后者上面还有周恩来签名,以及“一九四三、十二、二十、延安”的字样。

第一个展厅的墙上印有联邦德国前总理、社会民主党主席维利·勃兰特的一句话:“无论我们怎样评价马克思的思想,他的本意是让人摆脱奴役和无尊严的依赖,并追求自由和解放”。站在马克思出生的房间,浮想两百年前在这间屋子里诞生的这位伟人,有历史穿越之感,思接万里浮想联翩。

最后一个展厅介绍马克思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地上是一幅世界地图,受马克思思想影响的区域以深色标示出来,展板上也有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的图片。墙上印有毛泽东的一句话:“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此行德国“遇见”的马克思,从博士学位获得地到大学学习地再到出生地,深切地感受到这位伟人在德国受到的尊重,尊重他的思想与贡献。

在马克思故居的留言簿上,每天都有不同文字的留言表达着来自全世界参观者的感受,其中许多感人至深。马克思身后的影响是巨大的,受到的批评也是巨大的,但其影响力正如我在马克思故居里读到的一句话所描述的:“我们都是站在马克思的肩膀上。”

离开马克思故居前,我买了1849年5月19日最后一期《新莱茵报》翻印版和1888年伦敦出版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翻印版作为留念,并在马克思故居的留言簿上写了自己的感受:Remember Marx,Reinvent Marx,Return to Marx。

(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特里尔遇见故居
卫立煌故居
埃德加·斯诺和罗斯·特里尔眼中的毛泽东
“特里尔市不应该‘藏着’马克思”
魂兮归来返故居
杭州“遇见”西雅图:从“一见钟情”到“喜结良缘”
杭州“遇见”西雅图:从“一见钟情”到“喜结良缘”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两代帝师归寥落——翁同龢故居
在博大精深中“遇见”培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