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具有通讯社特点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2017-10-13刘思扬

中国记者 2017年9期
关键词:浏览量通讯社新华社

□ 文/刘思扬

打造具有通讯社特点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 文/刘思扬

刘思扬

我们处在融合时代。融合时代应是主流媒体时代。去年11月,在新华社建社8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华社发来贺信,明确提出,新华社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在深入学习和实践探索基础上,新华社进一步明确:聚焦通讯社主体业务,开创具有通讯社特点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立体多样、手段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

为此,我们加快实施以“六大拓展”为主体的系统化创新工程,即:内容创新方面,由单纯注重新闻价值向新闻价值与传播价值并重拓展;产品创新方面,由新闻报道向新闻产品拓展;发布模式方面,由单一单向发布向互动交互发布拓展;平台终端方面,由一体化发展向移动端优先拓展;体制机制方面,由传统采编架构向新型融合采编架构拓展;保障机制方面,由以传统通讯社业务保障为主向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支撑体系拓展。

经过不懈探索和努力,我们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认识更深入、步伐更有力,正朝着“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目标奋力前进。

一是持续推出现象级、原创性融媒体产品。优质原创内容是主流媒体安身立命之本和传统优势所在。能否持续推出平面媒体“镇版之作”和在网络空间形成“刷屏之势”的融媒体产品,是衡量融合发展水平与成效的重要标准。

我们从单纯注重新闻价值向新闻价值与传播价值并重拓展,强化以内容创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全力推动传统新闻内容的产品化,努力构建既有主流媒体品质,又有新媒体特点的产品体系,将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实现从单个产品创新向系统化创新转变的重大突破。目前,无人机航拍、全景VR、微视频、说唱动漫MV、动新闻、图片长卷、拼版图片、创意UGC、移动端融媒体栏目等新闻产品迭次推出,融媒体产品生产呈“井喷”之势,百万级产品已成常态,千万级浏览量的“爆款”产品不断涌现,每月都有浏览量过亿的“现象级”产品推出。

融合各种形式的拳头产品“新华全媒头条”实现全天候、常态化运行,上半年累计发稿187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我们推出创意微视频《大道之行》,累计观看量超过5亿次。在建党96周年之际推出的短视频《无悔的誓言》观看量超过1亿次。“国家相册”跨界叙事能力显著增强,单集浏览量均过千万。以网民参与为主体的“领读者计划”“寻找中国之美”等融合创新产品,通过平台搭建、社群分享、线下互动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扩大了产品覆盖面,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二是全媒体报道指挥机制一体化常态化运行。体制机制创新与采编架构再造,是媒体深度融合亟需突破的重点难点,也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攻克的“腊子口”。实践中,我们从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抓好“中央厨房”建设这个龙头工程,推进全媒报道平台提质扩容升级,推动跨部门、跨媒介、跨平台的资源整合、信息聚合和媒体融合,将全媒报道平台从单纯的产品制作中心升级为全社融合报道指挥中心、策划中心和协调中心,充分发挥其“指挥协调总调度、组织策划总枢纽、融合加工总平台、全媒发布总出口”的作用,推动全媒报道一体化指挥机制向传统编辑部门和国内外分社延伸。

依托全媒报道平台,我们建立了专门负责习近平总书记融媒体报道的“第一工作室”,陆续推出《心中的牵挂》《共商国是》《法治的力量》等融媒体产品,浏览量全部过亿。

二、紧紧围绕通讯社主体业务,通过“编辑部+项目组”“编辑部+融媒体工作室”“编辑部+课题组”等多种形式,探索打造适应互联网生态的“编辑部+”新型采编架构。依托创新专项资金,选择一批创意新、可操作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行扶持。同时,组建了跨部门、跨地域、跨领域、跨专业的专门团队;制定了奖励办法和退出机制,有效释放项目制活力。

目前,新华社已组建以中央新闻全媒化为重点的“中国策工作室”、探索名牌栏目全媒化的“全媒新华视点工作室”、主打中英文国际时事评论的“世界观工作室”、发挥驻外点多面广及现场优势的“全球拍工作室”、撬动社内外音频资源打造品牌音频节目的“新华FM”工作室、主推体育类融媒体产品的“新华体育全媒工作室”等融媒体工作室,推动重点名牌栏目融媒化、常态化生产。

三、加快新媒体产品源头端策划生产。如11个国内分社和总编室全媒报道平台合作推出“习近平关心的六件事”系列融媒体产品14个,单个产品的浏览量均超过千万,总浏览量超过1.5亿。

三是加快形成互动交互式发布体系。新媒体时代,无互动不报道。新华社从五方面强化互动式发布,即深入推进通讯社供稿线路改革,整合传统线路,新设短视频专线,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供稿库,变单一单向供稿为互动交互发布;升级新华社客户端,使其既是展示平台,也是互动终端;PGC层面,布局“现场云”平台,充分聚合分发专业媒体内容;UGC层面,探索社区互动运营产品模式,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技术层面,在各平台终端铺设多维交互技术入口,强化互动交互功能。

四是着力打造“三微三端一平台”,形成立体化融媒体传播矩阵。

影响力的前提是到达率。终端平台的创新发展是倒逼内容创新的直接推动力。我们紧紧围绕通讯社主体业务,按照“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的要求,不断拓展壮大“三微三端一平台”新媒体传播渠道。

“三微”是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和微视频产品。“新华视点”微博发展起步较早,下一步将通过激活直播、秒拍等功能模块实现新的突破。“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从无到有,粉丝数已突破千万,全社28个备案公号构成了影响力排名领先的微信公号矩阵。微视频产品策划生产实现常态化,日均发稿40余条,受到媒体用户和广大受众欢迎。

“三端”是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和现场云。新华网全面改版升级,影响力大大提升,在2017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中排名第17位,居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首位。新华社客户端常改常新,“现场新闻”实现标准化运行,专属智能引擎“语音资讯助手”功能不断改进,智能化程度大大加强,用户活跃度明显提高。“现场云”是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现场新闻”生产系统,已吸引1000多家媒体和机构用户入驻,并持续推出现场报道节目。今年7月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传媒年会上,“现场新闻”标准化工程及“现场云”媒体聚合平台荣获媒体融合特别奖。

“一平台”即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目前粉丝数超过3600万,使用19种语言发稿,日均互动浏览量超过2500万,2016年全年触及全球受众4.16亿,稳居世界主流媒体第一方阵。推特公司报告显示,在G20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关键词热度超过“奥巴马”和“普京”,新华社推文是热度提升的主要动因。

五是完善一体化支撑保障体系。

媒体融合是系统性工程。去年以来,新华社出台一系列举措,在业务管理、组织结构、人才队伍、技术应用等方面下功夫,构建起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支撑保障体系。

我们改革优化了供稿线路总监会、全媒报道平台总监会等制度,强化首席编辑、首席记者职能,倡导扁平化管理理念,努力形成科学、顺畅、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组织了1000多人次的全媒编辑、全媒记者培训,加快建立一支年龄层次合理、知识结构全面、善用现代传播手段、掌握“跨界叙事”能力的全媒人才队伍;全面推行业务阶梯制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和考核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全社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整合利用市场资源,与先进互联网公司

猜你喜欢

浏览量通讯社新华社
再创新高
热议李子柒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游记表述与游客关注度的关系研究
速度不是一切:国外新闻通讯社如何使用用户指标?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侦探通讯社
侦探通讯社
《江南Style》浏览量超2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