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一个更真实的乡村
——三合镇挂职笔记

2017-10-13张大川

中国记者 2017年9期
关键词:皮影戏农家乐村民

□ 文/张大川

认识一个更真实的乡村
——三合镇挂职笔记

□ 文/张大川

本文作者认为,挂职时间虽然只有三个月,但积累了许多来自基层的素材,对于基层也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必将对自己未来的新闻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挂职 基层 新闻工作 脱贫

深入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根本,也是新华社记者的优良传统。2015年7月,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新华社记者,同样幸运的是,2017年4月10日,在工作将满两年的时候,我被安排到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挂职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为期三个月。

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前后走访了镇上的每一个村庄,采访数十位农户、村干部以及乡镇企业负责人,了解精准扶贫、城镇建设、民风民俗、乡村旅游,积累了许多来自基层的素材,对于基层也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这是以往不曾有过的经历,也将对我未来的新闻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一、初到三合镇

如今回想起来,初到三合镇的日子,心里是比较慌张的。摆在眼前的是全新的工作和环境,我需要从原有的节奏中抽离出来,然后尽快融入这片新的天地。但是我的工作该从哪里着手,又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这让我充满困惑。

挂职第一天,晚上8点,我坐在三合镇政府的一间办公室里,这也是我住宿的地方,屋子不大,但是南北通透,收拾一番,倒也干净整洁。

当天晚上雨雪飘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往窗外看,整片村庄都披着一层白雪。虽然已是人间四月天,但青海的祁家川谷地里依然有雪光临。

我想既然困惑,那就先从熟悉周边环境开始吧,或许这是一个调整的办法,于是我便开始上街“溜达”与人攀谈。

镇子南北两侧是山,属于西北特有的丹霞地貌,谈不上壮观,但也值得品味欣赏一番。镇子不大,只有南北走向的一条干道,沿着干道走个来回,只需要不到三十分钟。刚下过雨雪的街道,没有飞扬的尘土,不时有货车通过,隆隆作响。

在三合镇并不宽阔的街道上,私家车、大巴车、拖拉机、垃圾回收车来来往往,街道两侧多是平房,也有一些二层小楼,外面贴着瓷砖,非常体面。

铺面有馍馍铺、水果铺、粮油铺、散酒铺;商店有百货商店、殡葬用品店、手机维修店、五金店;服务有邮政、照相馆、卫生院、汽车站、银行、美发、驾校、补胎;娱乐有戏台、篮球场、台球桌。

午后天气变得晴朗,在商铺前的空地上,人们三五成群,或坐在椅子上,或靠在墙上,晒着太阳抽着烟,老人们脸上的皱纹似乎也跟着笑起来。

新闻记者本身就是一项充满各种挑战性的工作,适应各种各样环境和转变不同角色的时候常常会有,而这次挂职的第一天,我的第一点感受,就是要学着去转换角色、适应环境。事实证明,当我花一天时间摸清三合镇的“底细”后,我心里便觉得踏实,有了底。

二、瓦窑台的故事

出三合镇沿着乡村公路向南十五公里,有一处国家AAA级景区,名叫峡群森林公园,雪山巍峨、林木葱郁、山峦叠嶂、溪水淙淙,山林掩映处,有一佛教古刹夏宗寺,夏宗是藏语,直译为“鹿寨”,指鹿类栖息地。

三合镇下辖18个行政村,瓦窑台是其中一个,就坐落在这片林场的腹地。长期以来,瓦窑台的现实曾经是这样的:交通不便与工程性缺水并存,村民靠天种地、靠天养畜,生活负担和生产成本过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资源的索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

但是峡群森林公园的美丽风光和佛教文化吸引了一大批城里人。2009年,瓦窑台出现第一批农家乐。村民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这一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迅速扩展开来,到今天,瓦窑台73户人家,有34户开了农家乐。

农家乐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确让人感到振奋,当我了解完这一切,面对这样的新闻素材,我也在反复琢磨,除了将眼睛看到的写出来,自己还能为当地农家乐发展做些什么?为此,我请教了不少基层干部和农家乐经营者。

不难了解,绝大多数的农家乐,年户均收入在2万元左右,平安区、三合镇都认为如果瓦窑台能够不满足现状,继续提档升级,势必能够变得更好。然而现实却是面临诸多无奈,村民们虽然渴望创收,但是却找不到新的方向,也不敢做新的尝试。

在我看来,与其“歌颂”农家乐的繁荣,不如为村民做点实事,帮助他们去真正依托农家乐脱贫致富,我想这应该就是我在三合镇学到的第二课。

□ 本文作者张大川(右)在向村民了解农家乐经营情况。

我在稿件中写道,农家乐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口,需完善规划,优化管理,实现从“温饱”到“优美”的转变。例如建议加大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延长产业链,建议带领群众前往发达地区学习,提升软件,增强服务意识。也希望政府引导群众转变思路,变简单的“耕种”为用心的“经营”。

三、一户残疾人家庭脱贫记

从乡镇公路岔口拐进陡峭的山路,驱车行进约8公里后,三合镇索尔干村逐渐映入眼帘。在炎热的高原阳光下,稀疏的庄稼在黄土地里耷拉着脑袋。

谢桂清一家人是我那次采访的主要人物。她今年60有余,丈夫去世已有17年,脊柱畸形严重的她含辛茹苦,可家里的光景一年不如一年,冬季取暖时甚至需要一半烧煤一半烧羊粪。两个儿子同样患有残疾,李万财40岁,智力低下,李万贵34岁,患有眼疾,读过三年小学,都不曾婚娶。

身为家里未来唯一的依靠,李万贵逐渐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2007年他到海东市平安区的一家川菜馆当起了学徒,每月有1400元的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里穷苦的局面。

2008年,索尔干村开始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谢桂清和李万贵商量,干脆把7亩土地全都种上马铃薯,结果当年就有不错的收益。去年丰收时亩产超过3000斤,每斤以0.4元的价格出售,最终马铃薯带来了8000多元的收入。

2017年3月份,谢桂清一家人搬到了位于三合镇政府所在地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空间分布合理,南北通透采光好,通天然气,有污水排放管网。

从山上搬下来了,那么又该如何“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10年前学做川菜的学徒李万贵怎么也没能想到,10年后的他能够凭自己的手艺开起私房菜馆。

建档立卡户每人有54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李万贵用一家三口的16200元开起了私房菜馆。炝锅鱼、鱼香肉丝、毛血旺是他的拿手菜,也是客人最爱点的,营业3个月以来,生意还算好,今年脱贫不成问题。

身残志坚的故事,我们打小都听过不少,但是发生在身边的鲜活故事,总会给人不一样的震撼。一户残疾人家庭,能够在种种压力之下,自强不息,想法设法脱贫,也给我上了一课。也给许多尚在贫困线之下挣扎的其他村民提了个醒,如果自强,便大有可为。

四、两根管道带来的农村变化

“送气接污”这项工程我前后关注了很久,因为事关村民的生活环境改善。当地政府将天然气入户和污水管网铺设两个工程并轨推进,借此避免重复作业,加快工程推进速度。

张其寨村是平安区第一个“送气接污”的村,村主任唐生春在2016年2月份,缴纳完4500元入户安装费,并购置安装了壁挂炉和暖气片,从此改用天然气做饭、取暖。同年4月,污水管道进了家门。

这项民生工程能给村庄带来多大改观?唐生春和妻子祁桂香跟我聊了很多,以前生炉子取暖,每天都要想着加煤、除灰,晚上睡觉还担心煤气中毒。现在,天然气做饭、取暖轻松很多,衣服、床单洗的次数少了,房子也干净了。

以前脏水会直接往街上泼或者倒进沟里,旱厕还得定期除粪,现在家里苍蝇少多了,村里也干净多了。同时,铺设污水排放管网还将很大程度上改善湟水河水环境质量。

平安区区长汪源来也表示,“送气接污”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城乡全方面协调发展,也会促进村民转变生活方式,融入到现代生活方式中来。

此外,易地搬迁更是三合镇首屈一指的工程。2015年12月8日,平安区政法委综治办秘书冷有时到索尔干村担任第一书记。一番摸底调查后,冷有时不禁感叹,与三合镇其他村庄相比,索尔干村仿佛是一座孤岛。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孩子上学难、青壮年打工难、老人看病难,靠天吃饭、靠天养畜……

而如今的安置区里,村民居住在楼房里,两室一厅一厨一卫,采光好,还有天然气和污水管网。再过一段日子,村民还可以到镇上的集贸市场做点买卖或者打工。

在基层挂职期间,我由衷地感受到,政府一项“良策”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感受到老百姓对于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一种好的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乡村发展和转型,除了老百姓自身奋发图强,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

五、村里可爱的人

新庄村村民祁之韶,是青海省甚至河湟地区有名的皮影大家。见到他老人家时,他正坐在临街的木椅上,和邻居寒暄聊天。他留着寸头,头发几近花白,眉宇间依然流淌着年少时的英气,举止干练,言谈豁达。

“仲家村今天庙会,戏台上只有秦腔和花儿,却不见皮影戏。”我说。

“往前数20年,只要逢节过会、婚丧嫁娶,四里八乡的人都会上门请皮影戏班子,皮影戏唱到动情处可以让人哭天喊地、涕泪横流,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一个木工一天挣多少钱,一个皮影艺人就能挣多少钱。”他说。

祁之韶坦言,年轻人不喜欢听皮影戏,因为唱词太过古老,听起来晦涩难懂,年轻人也不爱学皮影戏,因为挣不到几个钱,也很难获得什么尊严、地位。

“您担不担心皮影戏最终会失传呢?”我问道。

“我现在正在做皮影戏剧本的整理工作,也算是取得了一些成果。将来也许有爱好皮影的人,会再把皮影捡起来,那么剧本的存在,至少能保证这些故事不至于失传。”他说。

初见赵朝邦,是在三合镇的易地搬迁安置区里,他正在指导村民在安置区的空地上栽种百叶草,老人精神矍铄,腿脚灵便,丝毫不像是年过七十的人。

几年前,赵朝邦凭借之前在工地挣的12000块钱,自己掏腰包在寺台村的道路两旁种花,他说他想用鲜花把村子里的每家每户连起来。花的种类很多,有八瓣梅、金盏菊、百日草、万寿菊、月季等等。

当地干部告诉我,等到鲜花盛开的时候,行走在寺台村沿线1.5公里的村道上,道路两旁各种颜色的鲜花迎风招展,各色花朵争奇斗艳香飘四溢,远处山坡上成片的鲜花更是将小山村装扮得色彩斑斓。

赵朝邦跟我说,村民刚开始都不理解他为什么种花,说他脑袋有问题。现在大家看见村里绿化好了,也都跟着他一起种花了,还说他是个好人。

祁之韶和赵朝邦是三合镇的两位“明星”般的人物。挂职期间,我与两位老人交谈,能够感受到他们金子般的心,那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

初到三合镇时,高原的寒冬还在逞威,之后离去,已经正值盛夏。在时间的长河面前,我们就如同一叶浮萍,任由其裹挟着朝着未知的方向滚滚而去,它无视你的留恋和惆怅,也无视你的期待和彷徨。唯一仁慈的是,无论是且行且歌还是杯盘狼藉,它都会给你机会停下来整理。

三个月的时间,足以让人对任何一片土地产生感情。回味着发生过的一件件小事儿,没有惊天动地与感人肺腑,没有涕泪横流和怒目圆睁,只有实实在在的人和每天都会发生的事,这让我认识了一个更具体更真实的乡村。

(作者是新华社青海分社记者)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皮影戏农家乐村民
我们来演皮影戏
农家乐里去休闲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杜鹃花红农家乐
皮影戏
欢迎来咱农家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