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给新闻传播学研究带来的新课题

2017-10-13

中国记者 2017年9期
关键词:传媒业传播学渠道

□ 本刊特约评论员

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给新闻传播学研究带来的新课题

□ 本刊特约评论员

■ 张洪忠

最近两三年人工智能成为传媒业的一个热词,尤其在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人工智能作为我国推进“互联网+”重点布局的十一个领域之一,使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互联网科技发展方向。

从拉斯韦尔的五W线性模式来看,人工智能正在颠覆原有传播链条除受众外的每一个环节。

首先在传播者的角色扮演方面,技术往EQ方向发展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正在成为网红,形成一种新的亚文化。如微软小冰可以做电台节目主持人,贤二机器僧、Siri通过QQ、微信等社交媒体与人聊天吸引大批粉丝。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为语音交互和深度问答提供了可能。

其次在内容生产环节,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和编辑是内容生产者和把关人,社会化媒体虽然打破了记者编辑与受众之间的界线,即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也是接收者,但这种内容生产还是在“人”与“人”之间转换。

机器写作已经成为现实,打破了原由“人”独享的内容生产能力。美联社早在2014年就启用机器人写稿系统进行财经报道,“Wordsmith” 软件1分钟最多可生成2000篇报道。国内的腾讯财经频道在2015年9月推出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发布关于消费价格指数的报道。新华社在2015年11月启用机器人写稿系统“快笔小新”供职于体育部、经济信息部。人工智能已在体育、财经领域获得突破,正在突发事件的快讯与综合背景报道、评论、消息源挖掘方面崭露头角。

第三在渠道拓展环节,VR/AR/MR、可穿戴设备将打破原有传媒业的报纸、电视、广播、PC、手机等渠道格局,成为新的传播渠道。VR/AR/MR技术模拟产生的虚拟世界,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将内容与用户的“交互关系”变为“交融一体”。基于VR技术的社交平台已经开始出现,VR社交将是真正的可以一起游戏、沟通、甚至有体感的全方位社交渠道。

第四在传播效果方面,人工智能的浅层学习模型应用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传媒业的传播和评估模式,传播效率获得极大提升。典型的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基于内容推荐系统的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浅层学习模型在广告上的应用有谷歌的 Adwords、百度的凤巢系统等广告点击率预估。

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

一是从传媒业发展角度看,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改变正不可避免地来临,需要正视与接受这种发展趋势。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和不断迭代的算法三大技术的快速突破正在推动人工智能进入“井喷式”创新阶段。面对这种发展趋势,传媒市场竞争将呈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二是从社会学角度如何看待技术红利与负影响的关系。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会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但同时,新技术也带来不确定性,如新技术被谁掌握?新技术在哪些方面不能使用?新技术会不会改变我们原有合理的一些社会关系?等等。所以,人工智能对社会将带来什么样不可控的负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总之,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新闻传播学研究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一个学科只有不断有新问题提出才有存在必要和发展可能,而新闻传播学正是这样一个面临全新问题挑战的学科,这也是新闻传播学的未来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传媒业传播学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试论融合发展语境下文化传媒业的新路径
欧洲传媒系统面面观之瑞士传媒业图景下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移动互联网给传媒业服务业带来深刻变化 新时空 新业态 新互联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