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范式的“扬子津”模式研究

2017-10-11双,刘

船舶职业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扬子基地实训

刘 双,刘 峻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01)

实训之窗

基于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范式的“扬子津”模式研究

刘 双,刘 峻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01)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许多城市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在对区域公共实训基地成功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形成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3W”“2R”范式,并以扬州市扬子津科教园区为例,探讨了相应的“扬子津”模式,形成了较为合理、可行的建设方案。

公共实训基地;范式;区域性;“扬子津”模式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practice training base in China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stage,however,many cities still fac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public practice training bas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ccessful mode of the regional public practice training base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relevant influencing factors,the"3W" and"2R" paradigm of regional public practice training base is formed.And by taking the Yangzijin Science and Education Park of Y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the corresponding"Yangzijin" mode is discussed and more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construction plans are formed.

Key words:public practice training base;paradigm;regional;"Yangzijin"mode

0 引言

公共实训基地是我国培训事业的一大创新,建立跨行业、高水平、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是政府转变职能,通过为大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推动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1 区域公共实训基地的模式探讨

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高技能人才需求,按照“市场导向、合理定位、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原则,我国各地建设了各种模式的公共实训基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模式”“深圳模式”“绍兴模式”和“无锡模式”。现简要探讨一下这四种模式。

上海市公共实训基地是最早建设的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其目的是促进主体产业发展和培育国际国内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由上海市统一规划、统一出资、统一建设、统一开发项目,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负责具体管理,20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公共实训基地坚持不盈利、不收费的原则,对全社会无偿开放。

深圳市公共实训基地由深圳市政府批准立项,由专门设立的事业单位——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其目的是培养产业和行业所需的人才,尤其是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主要对全市劳动者免费开放并提供相应的技能训练服务,社会培训机构和各级各类院校在使用时需自备师资和耗材。

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由绍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1:1的比例共同投资建设,作为独立实体,采用“学校+基地”两种模式兼顾,独立管理,专款专用。其目的是作为地区性社会服务平台,为地区培养高技能人才。对培训人员按照市物价部门收费标准收取适当培训或鉴定成本费。

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由无锡市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建设,由编内人员与编外人员组成的一支专业队伍负责具体管理。其目的是作为职教园区各职业院校的公共实训基地,为各职业院校师生提供免费的专业技能培训,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面对社会开放并收取相关企业及机构一定的培训费用。

这四种模式代表了我国近年来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轨迹。“上海模式”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型模式,实行行政化管理,其核心在于推助产业、行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产业、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在国务院文件(国发[2005]36号)指引下,“深圳模式”应运而生,实行专门机构化管理,作为全国高级技术人才富集的高地之一,其核心是进一步提升城市专门性技能人才的综合水平;在中办、国办联合文件(中办发 [2006]15号)下发之后,出现了“绍兴模式”和“无锡模式”,“绍兴模式”是政府与学校联合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典范,其核心是满足政府及相应地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无锡模式”是政府主导下的园区型公共实训基地,其核心是服务园区内各级各类高职院校。

总体而言,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经历了从政府的一元化,到政府与行业结合(或政府与学校结合)二元化,甚至政行企校多元化结合模式的变革,从这四种模式来看,不论是建设的参与者、培训的受益者,还是其特征及运作模式都有着极大的不同。

2 区域公共实训基地的范式研究

2.1 区域公共实训基地的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区域公共实训基地是为了配合区域发展而设置的、为区域公众提供实践培训、确保实训者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的一系列要素的统一体。它包括固定的场所、设施设备、指导教师、实训项目资料等。这是构成公共实训基地的核心要素,此外还有一些关联影响因素,综合起来,对区域公共实训基地这个项目是否可行构成了多重且复杂的影响。其具体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区域公共实训基地的影响因素

立项、建设、运行、发展是区域公共实训基地作为项目从有到无、作为实体从建成到使用、作为机构从存活到壮大的四个阶段;表1中的影响因素是按一级大类进行的划分。以“实训学员”为例,其下包括院校师生、企业员工、下岗工人等;值得一提的是,表1影响因素中的“其他”涵盖国家政策、国际合作、无偿捐助等无形资源和职业技能鉴定站、创业孵化基地等有形资源两个方面诸多不定因素。

2.2 区域公共实训基地的“3W”之问

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在项目研究之初,首先需要回答“为什么建(why)”“谁来建(who)”“建成什么样的实训基地(wha)t”,这就是区域公共实训基地的“3W”之问。

2.2.1 为什么建 (why)

“为什么建(why)”涉及公共实训基地立项的问题,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训学员、区域政策、行业政策、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及其他等都是其影响因素。其中,实训学员R1、行业协会Q1、合作企业Q2是其关键影响因素。实训学员是指区域内有接收专业实训意愿的人,其总计人数和相应的专业实训意愿对“为什么建”形成直接的重要影响;区域政策是指政府机关有关公共实训基地方面的政策性、导向性文件等,如政府有关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文件与“为什么建”形成直接的关联;行业协会则对“为什么建”有具体的报告、建议及方案。

以“深圳模式”为例,深圳公共实训基地是为全市有专业技能培训的所有劳动者而建,深圳市政府着力打造的是一个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富集的高地,在形成企业与人才共生、双赢的局面之后,深圳公共实训基地就成了公共实训基地的一种代表性模式。公式1是逻辑关系式,其中的“+”体现的是逻辑上“且”的关系,是条件满足下的效应叠加(以下同)。

2.2.2 谁来建 (who)

“谁来建(who)”是为了确定建设的投资者,从表1中可以看出,物力资源、其他资源中的所有因素都是其影响因素。物力资源中的资金W1、场地W2、设备W3是主要影响因素;物力资源中的配套设施W4、原材料W5、教辅教材W6等是次要影响因素;其余资源中的区域政策Q4、行业政策Q5、其余Q6是辅助影响因素;其余资源中的行业协会Q1、合作企业Q2、各类院校Q3是不定影响因素(行业、协会、企业、院校参与与否,选择哪家具体的单位、企业,均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基地的公共性和区域性特点,地区政府一般都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投资者,由其牵头联系企业、学校等组成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综合体,按照“优势互补、各尽其力”的原则共同完成公共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其中,资金、场地和设备三项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物力资源,占建设总投资的90%以上,其决定着建设投资者的权益、地位、个体目标的达成,并影响着公共实训基地的运行和后续扩建事宜等。

2.2.3 建成什么样的实训基地(what)

“建成什么样的公共实训基地(what)”涉及立项、建设和运行三个方面,“建成什么样的实训基地”决定了公共实训基地的特征属性、服务群体、面向产业行业,这是基地存在的核心价值所在。从表1来看,几乎所有影响因素都对“建成什么样的实训基地”形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般看来,物力资源只是决定了公共实训基地是否可以启用,而其运行方式及未来发展,则主要受人为因素和政策的影响。其中,因其公共属性特点,管理人员R3、区域政策Q4、行业政策Q5是主要影响因素;实训学员R1、实训教员R2、维护人员R4是次要的运行方面影响因素;行业协会Q1、合作企业Q2、各类院校Q3及其他Q6是构成关联性的发展方向影响因素。

2.3 区域公共实训基地的“2R”之困

对于区域公共实训基地,许多地方政府担忧的不是“建设”的问题,更多考虑的是“建设之后”的运行和发展问题。其中,公共实训基地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利用率(RUG)和回报率(ROI)的问题。这是因为,从宏观层面而言,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性、瓶颈问题、“潮汐现象”,这些都容易造成公共实训基地使用率不足;从具体层面而言,公共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是地区财政的一种负担或者包袱,这就要求公共实训基地有一定的回报率以抵消其运行的成本支出。从政府层面而言,公共实训基地容易成为公众眼中的“政绩工程”,要消除这一“政治”风险,就需要公共实训基地有较高的利用率和一定的回报率。

2.3.1 资源利用率

资源利用率不仅涵盖公共实训基地正常运行,进行专业技能人才培训、专业技能考证,还包括开展企业生产性实训、进行技术服务,为企业解决难题等。对于提高公共实训基地利用率的问题,可以从服务对象和技术水平两个方面合理定位和开拓思路,辅以一定的政策,加以解决。

对于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而言,政府宏观政策(如专业技能人才积分落户政策) 的导向性对城市劳动者影响重大,加上公共实训基地在培训设备上的先进性,企业及企业员工接受培训、学习技能、获取证书的意愿强烈,公共实训基地的利用率较高。

因此,在公式4-1中,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府政策Q4、行业政策Q5及其他Q6(如:国内及国际各种项目资金和扶持政策),次要因素有实训教员R2的专业技能水平、管理人员R3的综合协调能力、维护人员R4的设备修复能力,都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率构成直接的影响。

对于无锡、绍兴等二、三线城市而言,城市吸引力相比有所降低,通过政校结合,来提升公共实训基地的使用率,成了一种较为合理的模式,加上行业政策的适度引导,吸引企业员工参与培训,可以达到相应的利用率水平。

因此,政行企校(Q1、Q2、Q3) 的协同能力、管理人员Q3的管理水平、资金Q3、辅助设备W1、原材料W5等就成了公共实训基地使用率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政府政策Q4、行业政策Q5及其他Q6就成了次要因素。

2.3.2 资源回报率

公共实训基地的主要特征是公共性、公益性,探究资源回报率,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维系公共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训水平,扩大实训基地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对于财政状况好、产业基础实的地区,资源回报率只是作为公共实训基地良性运转、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指标来看待,但对于经济体量不大,产业行业不发达,甚至欠发达的地区,资源回报率则关系着公共实训基地能否持续办下去,以及如何更好地办下去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为了把公共实训基地持续办下去,公共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所产生的利润总和至少要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总和相接近,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其对地区政府部门长期的资金依赖,减轻政府负担,避免多地发生的公共实训基地“间歇性停摆”现象。

因此,在公式5中,资源回报率的主要因素是管理人员R3、物力资源中的资金W1、场地W2、设备W3;管理人员盘活存量资金,充分利用场地和设备创造价值,是公共实训基地资源产生收益的主要方面。而用好实训教员、维护人员,充分借助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各类院校的协作关系,也是开源节流的有效策略;充分挖掘区域政策、行业政策及其他的潜力,进行公共实训基地的革新、创新,也是提升资源回报率的一项重要举措。当然,公共实训基地的资源回报率也不是越高越好,从利民、惠民及促进企业发展这个大前提不变的层面而言,资源回报率略大于零并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较为合理。

各地公共实训基地为摆脱“2R”困局,采取了各种办法和措施,如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组织相关技术产品的展销,参与企业技改及研发,聘请资深专家,提升实训知名度,打造专业的公共实训基地管理团队等,都是提高公共实训基地利用率和回报率的有效策略。

3 区域公共实训基地的“扬子津”模式构建

扬子津科教园区位于扬州市邗江经济开发区,有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等五所院校,其院校种类繁多,有省属、教育厅直属、市属及民办等多种类型,且院校布局较为分散,附近中小型企业较多,大型企业较少,且产业链不完备。

从总体状况而言,扬子津科教园区非常有代表性,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区域经济体量较小、产业格局较为单一,中小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零散且类别繁多;另一方面,院校众多,实训基地投入有限,且良莠不齐,归属复杂,许多院校不在地区政府直属管辖之内。因此,进行扬州公共实训基地的“扬子津”模式探讨,既符合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也可为其他地区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提供参考。

3.1 “扬子津”模式的“3W”范式应用

参考区域公共实训基地的“3W”范式,以扬子津科教园区的现实状况为依托,进行相应的“扬子津”模式建设分析。

3.1.1 “扬子津”模式建设因由与范式Why

扬州市政府早已把扬子津科教园区建设提上了日程,并着力进行了前期的总体规划;通过邗江开发区行业企业调研,我们发现,企业技术实力有限,无法培养高技能人才,但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企业员工接收专业技能培训意愿强烈。

结合公式1及扬子津科教园区现状,不难看出政府政策和行业政策都是支持建设扬子津公共实训基地的,而且扬子津科教园区需要接收实训的学员众多,尤其以院校师生进一步的专业技能培养和提升为主。因此,“扬子津”模式建设理由充分。

3.1.2 “扬子津”模式建设投资者与范式Who

扬州科教园区内大型企业有限,中小企业较多;各类院校众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意愿强烈。结合公式2,我们得出,“扬子津”模式建设的投资者应是以市政府为主的相关政府部门与院校为主、行业协会相配合的政校行模式。

具体而言,由扬州市政府牵头,联系相关院校及其隶属部门,一起协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资规模及出资比例问题,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政策、资金支持;此外,与相应的行业协会协商,由其自身或其相关联的中小企业,达成资金、设备及技术上有限度的支持。

因此,“扬子津”模式建成后的管理架构应该是由扬州市政府牵头、院校隶属政府部门参与的形式组成公共实训基地的决策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及总体安排;由院校、行业协会参与公共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

3.1.3 “扬子津”模式建设规划与范式What

“扬子津”模式建设规划是一个相对复杂且综合的工程。结合公式3,我们可知,建设规划首先要遵循相关的区域政策、行业政策,参考管理人员的决策。其次,要结合实训学员的学情,实训教员、维护人员的社情及技能水平。还要考虑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参与院校的个体定位及具体述求。

综合而言,“扬子津”模式在组织架构上应该形成多政府部门参与、市政府抓总的联席决策机构和政府、院校、行业协会组成董事会机构的两级监管分立模式。在服务面向上,向区域社会开放,鉴于院校种类繁多、地方财力有限,在服务对象上以参与院校为主的各级各类院校的师生为主,采取无偿、免费方式进行实训,但实训院校需自备师资、自带耗材;以行业企业员工培训为辅,按照地方物价局相关规定和标准收取少量的费用,采取单独组班或与院校师生混同的方式进行培训。

在具体实施上,可以采用的方式方法比较多。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六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明确指出,“推动学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因此,“扬子津”模式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采取多期多点建设的方式。

前期建设应以院校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主,由政府与院校共同出资,参考院校专业特色及基础条件,借用院校场地,建设专业型或专业群型公共实训基地,以分摊及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形成专业鲜明、多点布设的公共实训基地格局。采取“边建设、边运行”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建设不达标、培训不符合预期的院校点采取整顿、撤并方式,以提高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中期建设应依托行业协会,采取政府统筹、校企联合方式,借助企业技术、设备及场地,建设校企型公共实训基地,着力进行产业行业的引导,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础。

后期建设应突出区域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网络一体化的策略,依托相应的科研机构,建设应用型综合公共实训基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业型企业孵化、特色产业培育进行基础性服务。“扬子津”模式建设总体规划是最终形成“一个核心、多点布局、全面拉动”的公共实训基地集群。

3.2 “扬子津”模式的“2R”范式破解

公共实训基地的“2R”范式是体现公共实训基地实用价值、反应公共实训基地运转状况的重要参照,在具体应用时,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因繁就简,抓住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公共进行理实一体的探讨。

3.2.1 “扬子津”模式的基地利用率与范式RUG

在基地利用率方面,首先要考虑地区产业状况和经济体量,对于一般中小城市而言,采用公式4-2,提升公共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如前所述,政行企校的协同能力是公共实训基地利用率的首要影响因素,尤其是政校型公共实训基地,虽然实训学员总量有保障,但考虑到院校隶属复杂,需要建立必要的专设机构来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在信息化大环境下,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聘请专业技术团队进行统一透明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来提高资源(资金、辅助设备、原材料)利用和管理的便捷性。企业员工可以通过网络实训申报,随机按规范和步骤生成相应的实训计划表单,对于有专门性要求的学员,可以通过条件设置或人为调配,达到实训、技能鉴定或技术提升等相关目标。

3.2.2 “扬子津”模式的基地收益率与范式ROI

在基地收益率方面,首先要考虑“扬子津”模式的特性、总体目标,结合公式5,在实训总体目标达成的基础上,确保公共实训基地有效、合理的运行。

公共实训基地收益率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首先,收益率是为了对公共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进行一个必要的监管,防止资源性浪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收益率与投资者密切相关。如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提出,“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从广义层面而言,尽管公共实训基地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如果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对政府的产业、行业或出资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超出其资金投入,也可认定其收益率是符合相关指标要求的。从狭义层面而言,公共实训基地可以通过与校企联合下有偿的人才培养、技术扶持、产品研发,来确保公共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只要其收益率在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标准范围以内即可。

4 结语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各地就开始了公共实训基地的探索,既有“上海模式”“深圳模式”“绍兴模式”和“无锡模式”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作陷入了困境,因此,对近年来有代表的公共实训基地成功模式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成功模式基础上,形成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3W”“2R”范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国,地区经济体量不大但中小企业众多、地域院校众多但隶属关系复杂、政府财力有限但发展开拓意识强烈的城市较为普遍。针对类似城市如何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问题,本文以扬州为例,结合扬州市扬子津科教园区的具体情况,借助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3W”“2R”范式,最终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扬子津”模式。希望对类似地区的公共实训基地提供相应有益的参考。

[1]高灵芝,应峥.公共实训基地概念解读[J].职业,2009(15):7.

[2]高安京.论职业教育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49-53.

[3]陈剑松,邱川弘.破解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困境的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5):239-242.

[4]杨萍,徐国庆.PPP:公共实训基地融资管理的新途径[J].职教论坛,2009(33):42-45.

[5]戴桂荣,张泽.高职院校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喜与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7):53-55.

[责任编辑:秦锦文]

Research on"Yangzijin" Mod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aradigm of Regional Public Practice Training Base

LIU Shuang,LIU Jun
(Jianghai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 225101,China)

G710

A

2095-5928(2017)04-25-07

10.16850/j.cnki.21-1590/g4.2017.04.007

2017-05-25

2017年扬州市科协软科学研究项目(2017jhkx002)

刘双(1982-),男,湖北天门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机械工程装备、高职教育理论。刘峻(1970-),男,江苏扬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机械设计、高职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扬子基地实训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江苏扬子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南京扬子当代艺术博览会
岔路失羊
我的基地我的连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