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场问答

2017-10-11

中华书画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徐复观画论玄学

现场问答

朱天曙讲座现场

问:请进一步谈谈徐复观先生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研究。

答:徐复观先生关于中国书画艺术精神的研究,除了《释气韵生动》一文外,还集中体现在《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庄子的再发现》《魏晋玄学与山水画的兴起》《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画论》《荆浩笔法记的再发现》《逸格地位的奠定—〈益州名画录〉的研究》《山水画创作体验的总结—郭熙的〈林泉高致〉》《宋代的文人画论》《环绕南北宋的诸问题》《“兰亭争论”的检讨》等多篇论文中,这些文章后来都收入《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

在大量阅读和搜集古代艺术文献披沙拣金之后,徐先生发现,中国艺术的精神,要追溯到魏晋玄学和庄子上。他发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功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由老学、庄学所演变出来的魏晋玄学,它的真实内容与结果,乃是艺术性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成就。历史中的大画家、大画论家,他们所达到、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的都是庄学、玄学的境界。宋以后所谓“禅”对画的影响,其实也是庄学、玄学的影响。他的研究,以历史史实和历史上著名的画论结合进行研究,看起来松散,而内在有密切的关联,是一种“集腋成裘”的方法,由归纳而求得系统。在《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庄子的再发现》一文中指出,中国艺术活动,人与自然的融合,常有意无意地,实以庄子思想作为媒介。庄子的“朴素”之美,是一人生修养的工夫与境界。在荆浩《笔法记》的研究中,他认为荆浩看到古松而“因惊其异,遍而赏之”,这是一个艺术家由美的观照而把松化为美的对象,这便形成他写数万本的真实创造动机。在他的创造过程中,感到他在自己精神上的要求,和自己在创造中的技巧所能表现的能力,有一种要克服的抗拒性。其中重要的是“终始所学,勿为进退”的勤奋功夫。精神与技巧融合一致,即庄子所说的“得之心,应之手”,荆浩所说的“可忘笔墨而有真景”。《笔法记》是一个伟大艺术家把他自己从人格的修养、美的冲动到技巧修得,创造的历程、甘苦记录给后世的。

徐复观先生在探索中国艺术精神的过程中,纠正了许多在文献上、观念上的误解。他认为,从画史来说,中国由彩陶时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是长期的抽象画,它们在抽象中都含有艺术的规律性,如对称、均衡等。这和现代的抽象主义不同。战国时代开始有了写实的精神和作品,但因秦汉阴阳五行及神仙方士的影响,写实之路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到了魏晋时代,因玄学之力,而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引起了艺术的真心自觉,其中有写实的意味,也有抽象的意味,中国艺术中的绘画,是中国人在某种心灵状态、精神状态中所产生、所成就的。

在他看来,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大体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孔子所显出的仁与音乐合一的典型,是道德与艺术在穷极之地的统一。他认为,中国艺术精神的自觉,主要是表现在绘画和文学两方面,绘画是庄学的“独生子”。从笔墨角度说,书法技巧上精约凝敛的性格,及由这种性格而来的趣味可能高于绘画,从精神活动范围来说,书法则不及绘画。也就是说,笔墨的技巧,书法大于绘画;而精神的境界,则绘画大于书法。

我国三百年来,因过分重视笔墨趣味,而忽视作品中表现的人生意境,中国古代画论中尤其如此。徐先生有感于此,主张从事“艺术精神”的研究,带领人们进入古人所说的“心源”之中。在徐复观先生看来,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并由此而在书画方面,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书画家和作品,中国文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历史的意义,也有将来的意义。■

责任编辑:韩少玄

猜你喜欢

徐复观画论玄学
对自然的观照——读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徐复观拜师熊十力
熊十力骂醒陆军少将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一部完整系统的画论史—评张曼华《中国画论史》
平衡
徐复观眼中的延安
《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