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奖孝金”争议

2017-10-10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物质化孝顺父母孝心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

据媒体报道,自从“奖孝金”制度推出后,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有的子女以前一个星期来一次,现在变为两三天来一次,以前两三天来一次,现在几乎天天过来探视。然而,在一家门户网站所做的调查中,近半数网友认为护理院没有必要设立“奖孝金”制度。

正方观点:支持设立奖孝金

1.设立奖孝金可以起到提醒子女孝顺父母的作用,唤醒子女心中的亲情与孝心,进而提醒子女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

2.设立奖孝金可以传播讲孝心的正能量。奖就是一种肯定,一种宣传,正如同很多单位会设立“全勤奖”一般,全勤虽说是每位员工应该做到的,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员工并不能完全做到。设立奖项,就可以“奖优惩差”,就可以起到一种唤醒和传播的作用。

3.长远来看,奖励机制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性。既然完全依靠道德力量推行孝顺父母的效果不佳,奖孝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

反方观点:反对设立奖孝金

1.金钱不可代替孝心。孝悌是“为仁”之本,当发乎内心自觉,倘若看望父母还需他人来奖励,金钱来诱导,这本身就是不孝。

2.设立奖孝金可能导致子女以“钱”代“孝”,减少和父母团聚的时间,降低陪伴父母的质量。这种奖励机制让子女看望父母带上了功利色彩,也会让老人为此寒心。

3.设立奖孝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某些子女不能盡孝的问题,治标不治本。

辩证观点:也可辩证看待护理院此举

一方面,护理院设立“奖孝金”制度,其初衷是好的,目的是呼吁更多子女抽空陪伴父母、与父母共享天伦,但人的感情一旦与“利”挂钩,多半会变质,所以其做法还有待商榷。

学会创新:当一个个难题摆在自己面前,一味因循守旧可能找不到出路,创新思维,另辟蹊径,可能会找到更加合适可行的办法。

适用话题

孝顺父母的正确打开方式;企业的社会责任;初衷与做法;金钱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

运用示例

“奖孝金”的出现、“微博打赏”的兴起、朋友圈中“给红包看照片”的流行,这些不禁让我们感叹日常生活的“物质化”。诚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化”不可避免,但当我们切身体会到“万事朝‘钱看”的尴尬时,“物质化”的悲哀也扰动了我们日益空虚的心灵。

护理院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让老人多拥有一些亲人的陪伴,这种激励制度在短期内十分有效可行。但从长远角度看,实在是不可取。不知他们是否有想过,那些孤独而敏感的老人得知一切后,会是怎样的伤心?不知他们是否有想过,那些真正关心体贴的儿女被“表扬”后,会陷入怎样一种“道德陷阱”?真正的孝道,如何用金钱来衡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的“孝”文化,难道也要被“物质化”,被当作商品来贩卖吗?

答案显而易见。

“物质化”无过,犯错的是人心的“物质化”。前段时间争议很大的“扶不扶”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大体现。摔倒的老人,扶起来,害怕被敲诈,不扶,心里也过意不去。可这本不过是一次意外,竟让全社会的心都动摇!大家都害怕被索赔,害怕被诬陷,所以有了老人倒地24小时的无人理睬。在生命和赔款间,人们竟做不出正确的选择了,对财物的重视超过了对生命的重视。这样的“物质化”,岂不可悲?

我们无法阻止社会的“物质化”,可我们的心灵不能被“物质化”!

运用点评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的孝文化,难道也要被物质化吗?”——本文段由表及里,观照“奖孝金”背后所反映的“物质化”现实,认为“护理院激励制度从长远看,不可取”。后文结合“扶不扶”的事例,论述人心如此“物质化”的悲哀,从而发出“我们无法阻止社会的‘物质化,可我们的心灵不能被‘物质化”的呼吁。endprint

猜你喜欢

物质化孝顺父母孝心
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警惕精神的物质化
孝心歌
孝心地图
陆绩怀橘
“非物质化”的激励方法
我的孝心
物质化的另一面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