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法律与休闲之都:全球媒体上海城市形象的框架分析

2017-10-09潘霁

对外传播 2017年8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框架建构

潘霁

全球网络化时代,城市形象的全球传播对城市的经济形态,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及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都发挥了更为直接迅速的作用。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中也明确提出了上海未来积极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其中经由全球主流媒体建构并传播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形象也成了其中应有之义。

本文从框架理论的立场出发,利用大数据考察2016年到2017年全球主流媒体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分析发现,全球媒体主要从政治法律角度建构上海形象以及城市与国家的关系。媒体对上海经济形象建构中突出了上海休闲餐饮之都的侧面。传播过程中,本地英文媒体《上海日报》成了上海全球形象传播中最重要的信源,但对信息的架构和意义生产却多被《南华早报》等境外媒体的明星记者掌握。结论就研究发现对上海城市形象全球传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做了讨论。

框架理论与大数据方法

现有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文献对城市形象的研究多聚焦于探讨城市形象的内容、意义、内涵、定位和营造方法等方面。这些研究多少忽视了城市形象的全球传播过程和动态建构过程。而传播学领域对城市形象的探索目前也多集中于城市或国家形象传播的知识版图,城市形象的传播路径,传播产生的效果和城市形象的全球营销策略等话题。问题提出方式背后隐约便是线性传播模型和城市形象的传递观念。鲜有研究能从元传播(metacommunicative)研究视角出发,透过分析全球主流媒体对城市形象的显性报道进一步探究城市形象特定传播内容之外更为基础的传播特征。在信息来源更为丰富的网络时代,城市形象牵涉的内容和这些内容产生的效果固然重要,但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从怎样的角度呈现,由谁呈现等传播过程的基础问题较以往而言显得更为关键。媒介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为探究上述问题提供了有启发意义的理论视角。

框架理论关注特定传播内容之外的元传播讯息。框架是位于显性媒体文本或可观察的日常互动行为背后对信息进行组织并继而生产意义的“隐形的原则或中心主题”。这些“原则或主题”处在具体的媒体文本背后提示读者应如何对信息内容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解释,并帮助人们迅速“关注,找到和命名”日常生活中复杂的交往场景。此外,框架理论文献还提供了从显性文本出发探寻隐于文本之后元传播讯息的研究路径。安特曼等学者提出大量媒体文本内容中被有规律地反复强调的报道议题或传播属性(包括信息来源、直接引用、新闻人物选择等)能提示研究者隐藏在具体媒体内容背后的信息呈现角度和信息组织原则。而Gamson和Lasch等学者则提出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比喻、口号和举例等显性符号构成了框架象征包(signature package)中可见的框架工具。通过对显性符号的抓取可推论出文本背后隐形的主题或框架。

据此,本文对来自中东、亚太、拉丁美洲、美国、欧洲、澳洲、英国和非洲等不同国家和地区所有662个主要专业新闻媒体以及154家主要新闻网站在2016年2月15日到2017年2月15日期间标题包含关键词“上海”的4803篇新闻报道作大数据分析。清理挖掘获取的数据后,我们将数据导入按研究要求定制的计算机语义网络系统进行分析。针对计算机给出的分析结果,研究者对语义类别按相似程度作进一步合并与调整,以求能对研究发现做出最为清晰简明的解释。对文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显示,2016-2017年间全球媒体对上海报道最为密集的月份为2016年6月(n=653)。从2015年起,与世界其他主要城市相比,上海对全球主流媒体的吸引力远远落后于纽约和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在亚洲本地也少于北京、东京和首尔。

“政治与法律”的框架

隐含在大量新闻报道文本背后对不同议题反复强调的稳定结构是指向媒体框架最为重要的线索。对全球主流媒体“上海”报道文本数据的分析显示,“政治与法律”是全球主流媒体在建构和传播上海城市形象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框架(见图1)。

具体而言,从“政治”角度出发向世界传播上海城市形象的新闻报道数量占当年所有相关报道总量的26%(n=1248)。紧随其后的是从“法律犯罪”视角切入的城市形象建构(n=387),占总量8%。而自动语义分析系统从文本数据中萃取出来的“中国国内政治”类目主要指中国国内各种与上海有关的政治活动,其出现频率排名第三。若算上排名第三的报道视角“中国国内政治”,则从“政治与法律”角度出发建构和传播上海城市形象的报道数目占了所有报道总量的40.1%。很显然,2016-2017年全球主流媒体在建构上海形象时,“政治与法律”成了隐藏于多样化报道内容背后反复发挥信息组织和意义生产作用的主导性框架。

相比之下,虽然上海实际上已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地位举足轻重的经济、金融和国际贸易中心(上海2016年GDP达到27466.15万亿元,即将冲刺3万亿,全国排名第一),但在全球主流媒体建构的城市形象中,从经济、金融或贸易角度切入的新闻,数量仅占当年报道总量的7.6%(n=366)。至于从科学创新和文化产业等角度出发,或涉及上海本地文化、本地历史、城市空间和城市风俗等维度的报道更是为数寥寥。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中提出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远景目标,当下全球主流媒体对上海城市形象建构的主导框架与该目标相比尚有差距。相对单一的“政治法律”框架和偏重“经济金融”的经济形象建构有可能损害上海城市全球形象的可辨識度、多样性和上海对世界的文化吸引力。

“政治”视野中的城市-国家关系

此外,上海的开放与发展同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战略息息相关。从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推动上海的“再度全球化”引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乃至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政府认真考虑的战略议题。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利用浦东开发时机,将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并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腾飞”,将上海建设为“卓越全球城市”的愿景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与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开放发展联系起来。全球主流媒体向世界传播上海形象时,如何建构这种基于国家开放和发展战略的城市-国家关系呢?endprint

本研究利用计算机语义分析系统分析了经常与上海城市形象同时出现在全球主流媒体中的地区和国家名称(见图2)。数据显示上海与“中国”或者与作为中国政治象征的“北京”同时在全球主流媒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n=3625),占据总量55.9%的绝对多数。上海城市与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全球主流媒体充分的强调。另外,国际范围媒体建构的上海形象主要与香港(n=324)和美国(n=246)发生关联——事实上除了中国国家概念外,在全球主流媒体中,香港成了上海最为重要的参照城市。相比之下,上海与其周边江苏、浙江和安徽等长三角地区其他省份的关系,尤其是上海在带动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全球媒体建构的城市形象中并未得到体现。上海与英美日澳等发达国家以外其他国家、地区和城市间的多样化关系也未得到充分的强调突出。

上述分析显示全球媒体突出了上海城市与国家的关系。但从元传播视角看,对意义生产而言更为关键的是媒体从什么框架角度引导读者理解城市与国家间的关系。图1的数据已明确提示“政治与法律”视角是全球媒体塑造上海形象时的主导框架。但安特曼对框架概念进行操作化时曾指出隐藏在具体文本背后对新闻议题、新闻人物和引用信源等各种因素的强调结构可彼此印证,更明确地指向显性新闻报道背后存在的框架。具体到城市-国家关系的刻画,本文利用大数据探究全球主流媒体建构上海与中国关系时主要提及哪些新闻人物(见图3)。不同的新闻人物属于不同领域,新闻人物和新闻议题的选择共同指向文本背后的框架。

图3的数据显示,2016年正值上海迪斯尼乐园开园,迪斯尼公司的首席行政官Robert Alger在全球媒体上海形象建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了当年世界媒体建构上海城市形象时最为关注的焦点人物。但在涉及媒体如何建构国家与上海城市的关系时,包括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内的高层政治人物占据了绝对重要的位置(n=150)。中国的政治领袖人物(习近平主席与李克强总理等)出现在全球主流媒体“上海”相关报道中的频率占了所有中国新闻人物被提及次数总量的77%。政治人物在文本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从另一侧面支持了前文抽取的“政治法律”框架。结合图1-图3,研究发现全球主流媒体主要通过“政治和法律”框架来建构上海整体的城市形象。而城市与国家发展战略之间原本复杂多元的关系则经常被媒体缩减到政治的角度加以描绘。

作为休闲餐饮之都的经济形象

上海当前全国领先的经济地位及上海独特的历史传统都突出了经济形象的重要性。图1显示“经济金融”框架是位于“政治法律”框架后排名第二的建构角度。上海的经济形象在全球主流媒体的建构中得到了相当重视。但计算机语义分析系统初步萃取出来的关键词“企业/工业新闻”含义却相对模糊,对于理解媒体从什么角度出发建构上海的经济形象裨益有限。为了更清晰地揭示出全球主流媒体在建构上海经济形象时有规律地凸显哪些角度和框架,本研究分析了当年全球媒体主要突出了上海的哪些经济行业(见图4)。

数据分析发现大量计算机语义分析所得的类目聚焦到上海城市经济形象的休闲餐饮侧面。包括“消遣园地”(当年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吸引了全球媒体大量注意),“休闲艺术”“餐馆”“购物中心”“酒店餐馆”和“咖啡屋快餐店”等涉及“休闲餐饮”的行业在全球主流媒体建构的上海形象中占了50.5%的多数(n=329)。紧随其后的行业包括“废品管理和回收服务”“机场航运”和“银行信贷”等相对传统的行业领域。

作为“休闲餐饮之都”的经济形象与上海市意图对外传播的科创城市、人才城市、信息城市和文化中心的形象存在较大距离。消遣娱乐和餐饮行业在城市形象中的突出地位一则显示了上海在休闲餐饮方面已具备的优势。“休闲餐饮之都”的经济形象或能提高上海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全球吸引力。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上海经济形象全球传播产生的效果较为单一。城市形象中包括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生态经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多样化的维度需要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传信人”:本地机构与香港记者

最后,上海城市形象在全球传播中牵涉不同的“传信人”。发挥不同作用的“传信人”在特定新闻报道内容外构成了元传播讯息的核心。考虑到记者在全球传播中的关键作用,本文将“传信人”界定为全球主流媒体报道直接引用的记者个人以及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媒介机构信源。按照全球主流媒体通行的新闻专业主义规范,前者的引用常常牵涉观点、评论和对信息的解释阐述。相比之下,机构信源更多提供客观的新闻信息。

对当年记者个人直接被引率排名前六位的分析发现,全球主流媒体在报道上海相关信息时,最频繁引用的明星记者并非来自上海本地的英文媒体《上海日报》,而是位于香港的专业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及国家级英文媒体《中国日报》香港版(见表1)。相比之下,来自《南华早报》的记者被全球主流媒体直接引用的次数又超过了《中国日报》香港版。《南华早报》在英语语言水平、新闻专业化程度和编辑部文化等方面与全球主流媒体较高的契合度值得上海本地英文媒体借鉴。來自《南华早报》和《中国日报》香港版的少数几位明星记者对于在全球范围塑造传播上海城市形象发挥了巨大作用。从业者需有的放矢地瞄准这些记者,深入了解他们解读上海相关信息时常用的框架,同他们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上海城市形象在全球的传播。

同时,本文还考察了全球主流媒体建构上海形象时主要引用了哪些新闻机构信源。数据显示,全球主流媒体上海相关报道中提及《上海日报》的篇数稳居首位。与紧随其后的《南华早报》相比,报道中引用《上海日报》的篇数总量较之位居第二的《南华早报》多出1904篇之多。显然,上海本地的英语媒体成了国际主流媒体在报道上海城市形象时最为重要的媒体机构信源。endprint

整体看来,上海本地的媒体机构和香港英语媒体的记者在上海全球城市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不同作用。前者构成了全球主流媒体在报道上海时最为重要的客觀信息来源:来自上海本地英文媒体的信息大量被全球主流媒体引用。同时,不少为香港专业英语媒体工作的明星记者为全球媒体提供了可以直接加以引用的意见、判断和解释。直接引用明星记者个人对受众如何理解大量来自《上海日报》的客观信息提供了角度、价值观念和参考框架。《上海日报》这样本地的英语媒体在向世界传播上海形象方面居功甚伟,有大量报道被国外主流媒体提及。但本地英文媒体需发挥组织和个人积极性,推出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明星记者。在上海城市形象的全球传播中,不仅起到信息收集传递的作用,更要从本地视角发挥架构、解释和判断的效果。

结论:框架与“传信人”

本文发现全球媒体主要从政治法律角度建构上海形象以及城市与国家的关系。媒体在对上海经济形象建构中突出了上海休闲餐饮之都的侧面。传播过程中,本地英文媒体《上海日报》成了上海全球形象传播中最重要的信源,但对信息的架构和意义生产却多被《南华早报》等境外媒体的明星记者掌握。

理论方面,研究突出了处于不同媒介体系中的本地信息来源与异地记者在架构(frame-building)上海城市形象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中国本地的信息来源利用其地理接近性提供更多客观信息,而香港专业媒体中的明星记者则更多发挥框架建构作用。对信息来源的控制固然是信息权力的关键,但在城市形象的全球传播中,如何通过培育明星记者的影响力,掌握信息的架构权成了当下需要重视的议题。目前上海本地和香港的“传信人”在城市形象建构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多少解释了上海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框架建构。

此外,研究发现上海城市形象的全球传播需增强“可辨识度”。全球主流媒体建构上海城市形象时“政治法律”框架占多数,但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现实情况看,上海并非中国的政治中心。实际操作中,城市传播从业人员可突出上海在高新科技、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适宜投资的商业环境并着力强调传统行业在新技术环境中的转型。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空间等“软性”要素也是构成上海城市形象可辨识度的重要因素。为建设发展全球性的“文化大都市”,城市传播还需增强上海城市精神、城市文明和海派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最后,城市形象建构需全面恢复城市-国家关系的丰富内涵。从数据分析看,上海的国际形象与中国(包括首都北京)紧密相连。但是分析显示上海与国家的关系常被放在“政治”的单一框架内加以描绘。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文本可见,上海的发展需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并作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上海作为卓越全球城市的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联系。为了提高传播的效果,需更强调突出上海的“再度全球化”与长三角地区、国家发展战略甚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关系,使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获得更多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

(本文系中国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主流媒体环境报道公信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CXW039)

(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释。)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框架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框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建构游戏玩不够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