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空间效应

2017-09-30赵霖吴苏楠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拓扑结构

赵霖+吴苏楠

内容摘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商贸流通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作用空间正在不断扩大。然而,如何识别经济系统中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作用空间效应特征并以此提升行业对外开放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当下亟待厘清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2000-2014年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不同的等级网络分别识别了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嵌入经济系统的全局和局部特征,并进一步剖析了作用空间效应的特征及其演化趋势,据此提出了包含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开放水平等在内的一系列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贸流通服务业 投入产出网络 拓扑结构 作用空间效应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本文以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为视角,采用网络科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前沿分析方法,从产业结构的作用空间效应出发,首先识别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在全局经济系统中的嵌入特征,并基于有效的经济系统结构探测和识别商贸流通服务业在其中产生的作用空间效应的一般特征,进而探讨我国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实现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特色发展提供基于事实依据的参考和借鉴。

文献综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后可以发现,针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空间效应的研究目前较少,多数研究主要从产业链结构识别以及商贸流通业对其他产业的线性支撑作用的分析进行展开。其中,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的研究主要从产业关联效应、消耗(分配)系数以及感应度(影响力)系数等指标的测算视角进行分析,如李敦瑞(2011)采用2007年我国投入产出表,运用产业影响力、感应系数等指标,以产业关联关系为视角对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商贸流通业)的主导产业选择进行识别。王芳(2016)则以流通业为视角,采用向前、向后关联效应指标针对流通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进行分析。然而,上述研究针对商贸流通业的对外开放支撑以及在开放背景下的国内产业链优化机制等问题尚未进行深入的讨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克服以下几个难点:一是克服国内数据的不连续性,捕捉产业链演化的动态机制;二是需要突破线性分析框架,避免产业系统中其余主体对商贸流通业的动态影响被低估(丁晓光,2017)。

随着经济主体和经济联系的不断增多,网络科学作为一门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物理学等诸多领域逐渐兴起的前沿学科,正在为复杂经济系统的研究不断开拓新的前沿。其中,已有采用网络分析方法对产业经济系统进行剖析的研究正在逐渐丰富。已有研究已经开始从产业系统整体的视角进行展开(Cerina et al.,2015),但尚未对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而姚星等(2016)的研究虽然对异质性服务业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但由于数据规模的限制,研究中行业分类较窄,未能进行更为详细的梳理。因此,本文考虑采用最新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采用网络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在全球经济系统中的作用空间效应,为加强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产业链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说明及模型表达

数据说明。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2016年最新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中包含了43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在2000-2014年间56个产业部门(其中26个工业部门、30个服务部门)的连续性投入产出基础数据,结合吴怡和蒋雨贝(2016)的研究以及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可以匹配得到包含在WIOD行业口径中的4个部门属于商贸流通服务业:批发、零售服务业;住宿、餐饮服务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服务业。据此,本文重点以4个商贸流通服务业为视角,抽取4个产业部门对应的投入产出关系,剖析其在我国经济系统中的作用空间效应特征。

模型表达。为了更为深入地对商贸流通业在我国经济系统中的作用空间效应进行识别,本文沿用姚星等(2016a)的研究思路采用復杂网络分析方法对投入产出表进行全局网络建模,其一般思路为:定义一个空图G=(V,E,W);其中节点集合: V=(νi),i∈{1,,2,3,…,N};连边集合:E=(eij),j∈{1,2,3,…,N};边权集合:,其中本文忽略了产业部门的自环(即本部门的中间投入)。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数据结构为投入产出数据,因此可以将上述网络进行简化表达,即由邻接矩阵Ans×ns={aij},aij=wij进行刻画,式中n,s分别表示国家和地区数以及产业部门数。值得说明的是,由于部分国家的部分行业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导致行业部门的数据缺失,因此前述模型中节点数N<2408。

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作用空间效应分析

基于上述模型表达的讨论,本部分重点对产业网络的特征及其演化进行识别。考虑到本文所构建的有向加权产业网络的基础是投入产出模型,因此过多的产业间经济关联将使得网络呈现出冗余的状态,即存在过多的连边(无论边权值的大小)。有鉴于此,本文沿用吴钢(2013)提出的等级网络构建方法,并且同样引入比重网络概念对网络进行转换,以期能够在消除网络冗余信息的同时,突出网络中产业支撑与被支撑的典型特征。此外,本文通过对各等级排名网络的有效权值占比进行验证,结合已有研究的相关研究结论(Peres et al.,2016;丁晓光,2017),采用Top 5排名(出口与出口的有效权值占比分别是43.7%和48.0%)进行等级网络的构建。

(一)全局特征分析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总结,本文定义产业部门在经济系统中的支撑和被支撑作用为“作用空间效应”,并以此尝试拓宽针对商贸流通服务业在经济系统中的产业链支撑和合作结构识别分析的相关研究框架。首先,本文沿用已有研究广泛采用的多个网络指标对商贸流通服务业嵌入经济系统的等级网络进行特征识别和分析(姚星等,2016a):同配性,刻画邻近节点间的度相关性;传递性,主要衡量网络中节点聚集程度;平均路径长度,通过测算呢成对节点间的最短路径反映产业部门间相互作用的分散程度;平均强度,描述产业间支撑和被支撑作用的强度;平均节点度,主要刻画产业间支撑与被支撑作用的频次。

网络指标测算结果见表1所示,可以发现:一是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空间效应表现为明显的异配特征,并且需求侧的整体作用空间效应显著异配于消耗侧。这表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在经济系统中的单向支撑结构较为突出;并且这一特征在比重网络中得到放大,表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支撑效应存在一定的偏好选择趋势。二是商贸流通服务业的集聚性主要体现在消耗侧。这表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在对接上游产业的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发挥其调节作用,进而促进上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三是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空间效应逐步增强。从平均强度和节点度的变化可以发现,2000-2014年间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不仅在作用空间强度上不断增强,其空间联系也在同步增长。此外,整体来看,考虑了相对偏好选择的比重网络放大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作用空间效应,这表明其在经济系统中的支撑存在一定的产业偏向,此类偏向性往往由外生的产业性质所决定,如上游制造业往往依靠流通业发挥中介作用来降低交易成本,而在稳定的经济系统中长期的产业链合作通常决定了不同产业间系统分工的特定模式。

(二)局部特征分析

本部分将主要采用网络的中心性指标对局部的产业链结构进行识别,尤其是针对异质性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支撑与被支撑地位。基于已有研究的讨论(Cerina et al.,2014;姚星等,2016),本文采用特征向量中心性进行识别,其一般思路为定义每个节点具有一个中心性值,通过迭代与选定节点相邻的邻居节点的中心性值进行测算,因此其计算方法可以简述如下:ECi=λ-1∑j=1 aij ej,其中λ表示邻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ej表示邻接矩阵的特征向量,aij表示邻接矩阵的元素。因此,该指标能够较好地刻画特定行业部门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程度。

为了更好地识别作用空间效应,本文借鉴Hu et al.(2013)的研究思路采用最小生成树算法(Minimum Spanning Tree)对产业结构进行过滤,并剥离冗余的产业经济联系得到包含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在内的产业树结构(见图1)。

通过将商贸流通服务业设为树型拓扑的分支,可以探测其嵌入产业链的树型结构,进而分析异质性产业的支撑和被支撑发展地位。根据测算结果(见表2)可以发现:在需求侧,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以及批发、零售服务业提供了主要的支撑作用,表明作为连接上游和下游产业的商业服务和批发零售服务等部门不断发挥着“中介”作用,同时商业服务和批发零售服务等部门支撑作用的强化能够进一步提升其产业承载能力;从消耗侧来看,流量网络与比重网络的探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流量网络中批发零售和商业服务业是受支撑作用最为突出的部门,表明其在发挥中介作用的同时也吸纳来自上游产业的支撑,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科技、动力、教育和基础建设等部门的消耗将会不断放大,因此其不仅扮演着“中介”的角色,同时承担着“终端”角色。此外,由于比重网络考虑了产业间偏好,受支撑作用强的部门前期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零售服务业,这是由于交通运输等部门定向依赖于科技产业、动力产业以及建筑产业等基础产业提供的技术支撑。总体而言,可以认为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在经济系统中的产业作用空间效应主要表现为“中介”效应,同时依据服务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规划,部分商贸流通服务业已经开始向服务业现代化、智能化和平台化调整和过渡。

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2000-2014年连续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运用网络分析方法首先对产业网络进行了分类和等级化,并且基于等级网络识别了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嵌入全球经济系统中的全局和局部特征情况,同时明确了商贸流通服务业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空间效应。研究的结果发现: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嵌入经济系统中的作用空间效应整体表现出异配特征,并且在产业部门的消耗侧存在明显的集聚,而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空间效应不断增强,尤其在考虑了相对偏好的比重网络中,商贸流通服务业作用空间效应得到了放大,说明经济系统中长期的产业链合作模式会促进分工模式的固化;我國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作用空间效应表现出显著的“中介”和一定的“终端”特性,这取决于现代服务业的平台化功能提升及产业内的技术升级。

有鉴于此,本文针对优化我国商贸流通业嵌入产业链结构以及提升发展地位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着重优化商贸流通服务业产业链上游产业,建立上游产业支撑集群,打造技术支撑、信息交换、产品运输、订单服务和融资保障的“一体化”产业链。第二,侧重加快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以及运输业等服务部门重点建设,积极寻求和打造现代化协同管理平台,优化不同商贸流通部门间的协同能力,延长商贸流通产业链长度,打造结构化的商贸流通业优势品牌。第三,重点构建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窗口,把握重点行业建设如批发零售以及租赁、商业服务等行业,积极融入到“十三五”时期构建对外开放经济新体制的规划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尽快完善和落实促进商贸流通产业一体化的相关制度措施,引导现代服务业与国内制造业下游和“一带一路”等开放规划融合,助推商贸流通产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晓光.新兴经济体国家商贸流通业产业支撑与发展地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2.李敦瑞.中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基于产业关联视角[J].经济问题,2011(12)

3.王芳.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6(6)

4.吴钢.人文关系网络对国际贸易网络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4

5.吴怡,蒋雨贝.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分工地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6.姚星,吴怡,吴钢.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服务贸易网络结构动态演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6a(9)

7.姚星,周茂,郜筱亮.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视角的离岸外包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6b(3)

8.许和连,孙天阳,成丽红.“一带一路”高端制造业贸易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数随机图分析[J].财贸经济,2015(12)

猜你喜欢

拓扑结构
浅谈P2P网络的拓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