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与模式探析

2017-09-30李晓伊何红梅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发展机遇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

李晓伊+何红梅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关系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然而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极大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第一次提出发展“互联网+”产业链,为农村金融指明了改革发展道路。政府的政策支持、互联网企业巨头抢滩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都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历史良机。当前,农村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P2P、众筹、PPP土地等发展模式,依靠互联网金融“三大体系”的建立,不断完善与改进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农村金融 发展机遇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金融难以满足农村需求的困境分析

(一)农业生产周期性较长,相应风险较大

农业产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短、自然风险大是限制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因素。因此,农业不像工业一样,可以进行准确的判断与控制,农业除了需要依靠农民自身劳动,农作物的最后收成还受到自然环境以及最终产品销售的影响。从农业生产过程来看(见图1),在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周期中,农业生产需要经过生产前端、中端、后端以及最终产品销售四个阶段,由于生产投入与最终收成回款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金融服务的周期性依赖性较强。随着时间的拉长,资金的使用成本将会增加,并且自然环境与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金融机构风险增加。此外,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完整的农户居民信用系统,难以掌握贷款农户的信用状况,极大的限制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缺乏竞争性,难以实现利率市场化

由于空间因素和成本因素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基本上只有三种农村金融主体机构,一是农村信用社,二是邮政储蓄,三是农业银行的下属分支结构,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处于垄断状态,缺乏竞争性,利率难以实现市场化,其金融服务水平难以提高,无法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低利率政策一方面会扭曲农村金融资本的定价机制,阻碍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与积累,另一方面较低的利率意味着信用监管的缺失,扭曲农村居民的信用文化,增加其道德风险,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丧失了风险主动管理权。

(三)内部管理欠缺,涉农贷款不良率较高

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暴露出诸多管理体制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模式采取垂直管理模式,采用线性组织管理,管理流程混乱,容易出现管理政策滞后现象。此外,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主体为农村小微企业与个体农户,而农村金融机构对企业与个人信用管理机制的不足与漏洞可能为农村金融机构带来经济损失风险。从农村金融机构涉农不良贷款率来看,农商行、农业银行以及农信社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涉农贷款不良率远远超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二者比较见表1所示。

通过表1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金融涉农不良贷款率平均维持在2.8%左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8%,涉农金融贷款不良率超过商业银行的两倍。值得注意的是,该数据已经是农村金融机构慎之又慎的管理结果。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分析

(一)中央金融政策助力互联网金融扎根农村

长久以来,农村金融发展都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相对薄弱部分。2016年年初,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及互联网金融一词,并且要求各地乡镇农村加快建设覆盖面广、金融层次丰富、健康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贯彻农村普惠金融方针,合理有效的降低农村融资成本,提高资本运行效率,全方位激发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着重改善农村金融支付方式,探寻农村金融发展新路径。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投入量不足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原因,而中央“一号”文件中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到农村金融建设发展当中,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支持态度,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将会有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入到农村金融建设中,不断助力农村金融市场完善。

(二)互联网巨头企业抢滩农村金融市场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市场潜力无限,但是农村的金融覆盖率十分低下,几乎成为“半荒地”。因此,农村正在逐渐成为互联网企业巨头以及“三农”服务企业进军的蓝海。其中,以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电商在2015年积极进行农村金融布局,陆续实行“先锋京农贷”和“京农贷养殖贷”等发展方案,主要聚焦农村消费环节,全面完整的向农村企业与农民提供信贷、支付、众筹、理财、保险等产业链金融服务,已经累计为20万农户提供过综合金融服务;阿里巴巴目前已经在全国建立超过100万个运营点和14000个服务点,实现全国范围覆盖,同时招募并培养农村电商经营者,从互联网到人网全面建立阿里农村金融生态圈;苏宁则是制定“三步走”战略:一建立农村金融渠道,二布局农村金融战略,三建立O2O运营模式。目前苏宁已经在全国建立1100家乡镇苏宁直营店,直到2020年完成10000个直营店目标,实现农村金融市场全覆盖。

(三)互联网、移动技术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占据全国上网人数的28.4%,达到1.95亿人,同比2014年底共增加1700万人,增幅达到9.5%,农村互联网普及效果显著。随着大数据技术、云技术以及移动互联应用的不断开发与完善,互联网金融相比于传统金融会有效减少金融成本和金融运转的空间、时间限制。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不仅实现了工业产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信息化,为农村居民提供诸如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完善了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

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普及还有利于农村征信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农村金融健康安全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可利用大数据将农村居民的消费记录和借贷记录进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建立农村居民个人信用档案。再由云技术将信用档案进行上传共享,供所有農村金融机构参考,降低信用风险,保证农村互联网金融快速安全发展。

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分析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P2P模式

P2P模式也称做P2P借贷,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并通过专业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完成借贷关系。融资人可以在专业的农村P2P平台发布借款信息,包括:本金、利息、时间等因素。农村互联网金融P2P模式对于过去在银行难以拿到贷款,而又急需小额资金的农民来讲,的确可以解决燃眉之急。

目前活跃在农村金融领域的P2P平台不在少数,其中以P2P巨头恒昌发展模式最为成功。该P2P企业以三种方式横向切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第一,维持P2P业务最基本业务,即保证贫困农村居民的正常借贷需求,其特点为借款利率较低且有严格的收入限制;第二,协助有一定基础能力的农民进行由农到商的转型,为农民提供经营性贷款咨询服务,比如:农情宝P2P产品助农方案,出借时间为90天、180天、360天,年化收益率为8%至12%之间;第三,不仅提供线上服务,还提供连接线下借款渠道,为农户提供量身的借贷咨询服务。同时,根据农业情况走势和农产品价格趋势和风险研究,开发更多符合农村居民需求的多样化金融服务,更好的完成普惠金融的作用。

但是从长远来看,农村互联网金融P2P模式并不能满足农村对金融巨大的潜在需求,该模式从规模化的角度来说,只能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补充作用,并且当前P2P平台的约束性、安全性都难以保证,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

众筹模式是依靠众人力量、注重产品创新与特征,通过互联网广泛向网民募资的商业模式。农村互联网金融众筹与P2P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P2P模式需要还本付息,而众筹模式可以采用以“权债融资,实物抵息”模式。互联网众筹模式可以有效的省略农民对最终产品的销售环节,可以直接拿最终产品直接还本还息,大大减少产品变现时间与成本,有助于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村金融周期性特点,满足农户对资金周期性的需求,并且农村互联网众筹模式设计灵活多变,可以满足各种农户要求。农村互联网众筹模式的优势体现在:第一,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力量,聚集全社会资金,将城市中富余资金引入农村,以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第二,极大降低违约风险与道德风险。“以物还债”模式,即减少经济负担,又实现间接销售。但即使农村互联网金融众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融资负担与成本,但由于实物抵押价值低的限制,很难进行大额度的融资活动,不能满足大范围的农村资金需求。

(三)农村互联网金融PPP土地模式

实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一直都是以土地金融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国土地政策与土地难以估值与变现的难题,一直不能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支柱。但是根据国务院所颁发的《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指导意见》中明确以土地抵押为载体发展农村金融,使土地金融发展成为了可能。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最有价值与最有潜力的资产,因此通过土地抵押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条件与机会。

农村互联网金融PPP土地模式具体为:政府为主导,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连接农民融资者与银行和保险公司进行活动。其中银行作为出资人,将贷款出借给融资农民,而保险公司则作为担保人,进行农民融资活动。农村互联网金融PPP土地模式作为最新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仍在不断摸索与探寻当中,这其中以“民生宝”最为成功。该金融产品均通过互联网金融融资,以农民土地作为抵押,政府下属的核心国有企业进行担保回购,属于固定收益的稳健类产品。因此,在政府放开农村产权交易后,农村互联网金融PPP土地模式发展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再加上政府的监督与参与,相比于农村互联网金融P2P、众筹模式具有更多的安全保证。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体系建立

(一)建立以综合信息服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体系

互联网金融相比于传统农村金融最大的特点为“快”、“优”、“准”,以顾客的满意程度为目标。因此,各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在原有的金融服务基础之上,进行数字电子化的平台信息建设,串联线上线下金融服务,以大数据和云技术为支撑,通过支付方式的改变、实体网点建设和统一建立电商平台三方面共同建设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首先,积极实现农村自助存取款中端全覆盖布局,包括:ATM、CRS、POS机等金融支付服务,并且开发农村移动端支付技术,优化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银行金融服务,普及第三方支付技术,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加方便、快捷、智能化、立体化的支付结算金融服务;其次,实现农村金融機构实体网点全覆盖。在原有金融机构网点基础上,进行网点优化建设,发展类似于城市的社区银行,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社区银行,将物理网点与网上银行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双覆盖。同时,提高物理网点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建设,将传统金融服务与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有机结合。

(二)建立以客户为核心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体系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农民在增收的同时对金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同时,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不断普及,农村金融竞争性也在不断加剧。因此,各农村金融机构应当摒弃过去坐商思维,积极满足客户稀缺性需求,提升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第一,利用好大数据技术。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网上购物习惯进行数据搜集与整理,分析潜在客户的金融需求,量身打造金融服务产品;第二,拓展与稳定银行负债业务。根据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设计与制定附加值高与个性化强的金融服务;第三,针对“农业四化”发展做优质资产业务。利用互联网技术的高效便捷性整合客户资源,实时掌握农业产业链中的资金信息、物流信息和交易信息,以此为基础建立信用评级系统,并确定企业或者个人的信用额度,最大范围拓展资产业务,最终实现农村互联网金融与农业产业链的高度融合。

(三)建立以金融安全为核心的金融质量体系

农村互联网金融虽然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好处,但同时也将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风险一同带入,除了信贷风险还包括互联网金融的政策风险、系统风险和挤提风险,使得农村互联网金融风险增加。因此,加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监管,要从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的“软环境”与农村金融状况的“外环境”两方面出发,以完善与改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安全环境。首先,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相关部门规章并对安全操作流程严格把控,对可能存在的互联网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将风险降至最低;第二,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加快相关法律制定。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化管理,为中小型金融机构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稳定的竞争环境;第三,注重农村居民的金融安全教育。以村镇为单位,共同建立农村互联网金融教育宣传社会平台,村委会为组织牵头人,对农户进行金融防范安全宣传,提高农村居民金融风险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朱迎,刘海二,高见.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实现农村金融普惠[J].新金融,2015(2)

3.李国英.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5(11)

4.卓熙斌.互联网金融时代农信社的应对之策[J].金融经济,2014(12)

猜你喜欢

发展机遇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探讨天然气化工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战略下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机遇
新媒体电影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