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新思维

2017-09-28马钊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多样性创新教育

马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随之改变,如何找到更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先进教育教学模式,成为学校以及教育者的共同目标。以太极拳进入高中体育课程为契机,探寻一条符合本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未来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太极拳教学;创新教育;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807.4

1.太极拳课程纳入高中常规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程方平提出“没有文化教育传统的国家和民族,其发展的基础和潜力是单薄的,难以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同时,真正实现快速、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中国文化需要立足传统,中国体育教学需要回归本源。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的变化将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正逐渐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变”。

现代初、高中体育课程以国外军事化训练的方法为模板,注重按部就班的成套练习,以肢体强健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个人感受及思想教育。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训练都围绕在高度统一的身体训练机制下,逐渐出现懈怠、厌烦等情绪,阻碍了体育训练课程的顺利进行。中国武术文化伴随中国文化共同成长,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精髓之余,亦延续了身体训练的传统方法,将文与武、道德与技艺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太极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对武术概念的“二级理解”形态,逐渐升华到对传统文化的“一级理解”形态,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武术文化理解及认同,从而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坚韧的意志品质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2.多元化的太极教学方法

通过太极拳课程教学优化一般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利用与传统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走出一般教学的标准模板,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观念。

2.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变形”

教师在学校通常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学生体育课学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在老师的教学与指导下完成。在太极拳教学的开展之中,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存续和发展,即 “师之道”的严格贯彻,是能否成功实施的首要关键。在上课之前要让学生自主查阅大量有关太极拳论的文献资料,使学生真正融入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2太极与武术的“点面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太极拳“行云流水”“轻柔徐缓”,长期习练者的演练赏心悦目。技击层面,太极拳亦有“以守为攻,后发先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借对方之力发放还击对方”的科学技击方法。且太极拳以课程进入高中课堂,更为现实的制约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取向。

2.3“传统”兼容“现代”:太极拳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相结合

“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讲求“天人合一”,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内涵就是提倡从自身和本地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发展。”现代体育教育多借鉴国外的先进训练理论,以标准的训练模板对学生进行教学。

太极拳作为中国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其教法仍然保持自身的传统,并在近年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接轨中逐渐优化了教学模式。在太极拳课程教授中,对学生教授和强调意念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模仿能力,而非一味的规定每一个动作的精确度。

2.4“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與“搂膝拗步”:太极拳双语教学

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世界文化才能发展的如此充满生机和多样性,人类才能有多方借鉴的丰富思想和资源。

在高中太极拳课程中加入英语教学,每一次上课前先让学生自行查阅与当次课学习的太极拳动作对应的英文对照,有利于学生从多视角了解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进而养成扩展思考问题的双向思维和习惯,最终以具备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正确的、完整普及国外的能力。

2.5开放式学习:理论结合实践

在高中太极拳教学中,尝试在体育课程中提前融入大学的自我学习方法,即符合太极拳课程的教学需要,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提前注入到学习方法中,对于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一种先行尝试。

3.太极拳课程对于“道德、智力、技能”三维体系的全面构建

3.1以太极道德观规范学生社会道德观

在高中开展太极拳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会太极拳技艺、强身健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被太极拳文化所浸润和滋养,从思想和意识上逐步摈弃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不良道德习惯,自觉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今天的文明意识结合起来,把德育、智育、体育融为一体,真正培养出一批具备较高技能水平,又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优秀学生。

3.2从应试教育到终身体育观念培养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观念,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等概念也随之转化而来。

在人体的正常生长周期中,身体机能会在某一时间点达到峰值最高状态,之后便进入逐渐回落和衰退的过程。太极拳练拳,亦练意念主导、呼吸吐纳等能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因长久而规律的内在练习保持优异状态,所以太极拳在“内外兼修”与持续时间上的优势是其他无氧运动不能比拟的。

3.3自管能力及执行能力培养

课前教师不再整理课堂常规,完全把权利放给体育委员以及各组组长。课堂三分钟体育委员开始整理队形,并检查服装是否符合要求。组长清点本组人数,并向体育委员汇报。在每次课的开始部分,体育委员组织组长对学生进行动作检查,培养学生下课后自觉纠正、提高的学习能力,最终升华成为良好的自我管束能力。

3.4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融儒家“中庸之道”、“后发制人”及道家“无为而治”等思想,追求万物自然的境界,以正确而顺应自然的方式适应社会生存。

通过太极拳课程传授太极拳练习方法,更重要是传承中国文化的精神。当今社会物质极度丰盛,对立的凸显了人精神建设的欠缺。

结语

总之,身体机能的锻炼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但又因为体育学科是非高考科目,所以受学生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足的,只有从体育课程的教法新颖、组织多样性、教师人格魅力上多加创新与加强,使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之余,能够结合生活感悟人生、有更多的思考,只有通过体育课使学生的心灵能受到洗涤,学生能有所感悟,这样的体育课程才有可能永葆生机、深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娄云丰.浅谈太极拳在初高中教学研究与探索[J].现代阅读,2012,6:112

[2]程方平.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3]高同进.太极拳与学校教育[J].科技信息,2008,16:547-556

猜你喜欢

多样性创新教育
利用网络教学多样性 开展有效教学
由古典戏曲看“代言体”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