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报88载 十大震撼瞬间

2017-09-28阙政

新民周刊 2017年38期
关键词:新民晚报晚报

阙政

1929年9月9日,《新民晚报》的前身《新民报》创刊于南京。她曾因国民党新闻审查开过天窗,曾因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被迫停刊,曾躲过日寇空袭,也曾得周总理题词毛主席称赞。

1958年,《新民报》晚刊改名为《新民晚报》。1966年,《新民晚报》因“文革”停刊。1982年复刊后,《新民晚报》曾跃居全国晚报发行量第一位。她是我国内地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也是市民百姓喜闻乐见的灯下之友。上海的读者都知道一句民谣:“新民晚报,夜饭吃饱,看好晚报,早点困觉。”说的正是《新民晚报》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延续着上海的文脉与气质。

2016年11月1日,《新民晚报》顺应潮流,进入“全彩版”时代,越来越多的摄影插图让报纸整体亮了起来。2017年8月16日,新民客户端重装上线,《新民晚报》完成了融媒体指挥中心的建设,未来的新民晚报将以一种更生动、更立体的方式,继续叙述时代的当下和历史。

这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衔泥燕”,如今已到了米寿之年。88载,见证的不仅是几代报人的心血付出、信仰坚持,更是家国大事、城市精神。米寿之际再奋进,《新民晚报》在融媒体时代,再次踏上改革创新的征程,“阅读上海100胜”“老字号·新气象”等系列报道的推出,让“新民”成为解读这座城市发展、变化、进步的独特载体,更要让“新民”成为上海文化的鲜明烙印。

1 走近大国雄狮

2017年7月31日

背景:

2017年7月30日上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内蒙古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出新形势下的强军号令——把英雄的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次以庆祝建军90周年为主题的阅兵,是习近平首次在野战化条件下沙场阅兵,也是解放军整体性、革命性改革重塑后的全新亮相。

习近平指出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

震撼瞬间:

2017年7月31日的《新民晚报》不仅在头版头条位置刊载了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检阅部队的庄严场面,还在新民网上直播了“阅兵全景纪实 走近大国雄狮”的画面。在第2版上,更全文刊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时的讲话》,传达了总书记对于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希望。

而在第3版上,晚报还刊载了一篇题为“让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的文章,展现了上海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有力探索。在第4版上又深入一线采访了许多退伍老兵,记述了他们“脱下军装,不褪军人本色”,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故事。

非凡意义: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阅兵式上所言:“我们党为拥有这样的英雄军队感到骄傲和自豪!”

“安享和平是人民之福,保卫和平是人民军队之责。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保卫。今天,我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强军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努力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把我们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2 都市里的生态情怀

2017年7月21日

背景:

延中绿地地处延安中路、成都北路交会处,是上海市中心城一级公园绿地,也是2000年市政府重大实事工程之一,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大、树种丰富、绿地形式多样的生态型绿地。

2000年7月,《新民晚报》曾以“申城,好一派绿色!”为题,报道了上海音乐厅旁在建的延中绿地里,搬来24棵高大的香樟树,给市中心灰蒙蒙的“水泥森林”打开了一扇绿色的“天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旨在建设一个美丽富强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震撼瞬间:

如今,延中绿地已改名为“广场公园”,这片生态绿地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树木葱茏、草坪如茵、溪水潺潺、瀑布飞溅,几可媲美纽约的中央公园。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森林”越来越多,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15.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从“一双鞋”“一张报纸”“一张床”发展到了7.82平方米的“一间房”。

非凡意义:

2017年7月21日,《新民晚报》以“延中森林,都市里的生态情怀”为题,报道了昔日24棵香樟树演变成的今日都市森林——“城在林中、居在绿中、人在花中,这样的都市绿色情调,自延中绿地后,已不再是梦想。”

而延中绿地的蜕变,其实也是上海绿化建设“环、楔、廊、园、林”规划的体现——环是环城绿带,楔是中心城的8块楔形绿地,廊是主干道两边的绿色走廊,园是每区都要建400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从狭义的公园绿地到全方位的4D立体绿化、高架绿网、绿色步道、7座全新的郊野公园……上海早已不是水泥森林,而是一座生态之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 20000个日夜与你相伴

2016年11月21日

背景:

2016年11月21日,这是一个寻常的周一,也是一个不平凡的周一——对于《新民晚报》来说,这一天恰好是1929年创刊以来的第20000期!整整20000个日夜,晚报与你相伴。

震撼瞬间:

这一天,晚报在刊头醒目位置用红色字体标记出“第20000期”字样。头版正中间位置还刊载了79岁的读者孙平亲手制作的剪纸作品《报春燕》—— 一大八小,九只美丽的燕子围成了一个圆圈,中间是晚报的热心读者,手捧“新民晚报20000期”。读者之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年轻人和牙牙学语的儿童,正应了《新民晚报》创办人赵超构先生当年的寄语:“它只是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之家的燕子。它栖息于寻常百姓之家,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衔泥筑巢,呢喃细语,为国家分忧,与百姓同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endprint

而在这一期的A3-A5版上,还刊载了许多读者来信,诉说他们与《新民晚报》的结缘故事:“恰似堂前燕,天天入我家。”有市民来信赋诗曰:“初恋相识九江路,黄昏时分迎进门。不离不弃三六五,风雨无阻天天见。葡萄美酒夜光杯,互联互动十日谈。一不留神两万期,几度迁移添邻声。”

非凡意义:

20000个日夜,晚报与读者偕行,看天下风云,聊人间万象;20000个日夜,晚报与读者相伴。20000期里不仅包含了一部上海的重大改革史与市民文化史,更展现了新闻人的一种坚守,一份坚持。相信历史的光芒,还将照亮梦想的前路。

4 晚报戴上了“有色眼镜”

2016年11月1日

背景:

提起报纸,读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厚厚的一叠新闻,黑白单色印刷,每一版上都密密麻麻地印满了铅字。以往,《新民晚报》也只有头版、广告版等少数几个版面是全彩印刷,绝大多数版面,包括副刊,都是黑白单色印刷。进入读图时代,《新民晚报》刊载的文章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精美的摄影作品、插图绘画作品,一直以来惯行的单色印刷,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震撼瞬间:

2016年11月1日,《新民晚报》的老读者翻开报纸的那一刻一定可以用“惊喜”来形容——这一天晚报48版全部采用四色印刷,头版标题“看!歼-20正掠过蓝天”下方,正是一抹明亮通透的湛蓝色,将歼-20的英姿衬托得无以复加。再翻开2版、3版,一直到副刊,全都是彩色!以往黑白的配图瞬间活了起来!不仅如此,大小标题也有了淡雅的蓝色作为底衬,晚报的气质变得更鲜活也更贴近民心了!

非凡意义:

从这一天开始,《新民晚报》正式迈向了“全彩时代”,人民喜闻乐见的副刊“夜光杯”亮起来了,名家精心绘制的插图,名师独具匠心的摄影作品,全都能以原初的最佳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世界要闻、民生万事、文娱演出,再也不会像“大熊猫”那样只有黑白两色了!

5 80载风雨兼程

2009年9月10日

背景:

2009年,对中国和《新民晚报》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五四运动9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解放60周年;与此同时,我们又迎来了《新民晚报》创刊80周年。

对《新民晚报》创刊80周年的纪念,确定的主题是“历史、未来、品牌”,所有的活动、论坛、出版物、纪念专版都围绕这6个字来进行。传承,创造历史;创新,践行愿景——这是80年来最值得报人珍视的传统,连接着《新民晚报》历史与未来的血脉。

震撼瞬间:

2009年9月10日的《新民晚报》以“抒百姓情怀,续新民文脉”为题,刊载了昨日沪上举行“纪念新民晚报创刊80周年座谈会”的盛况——9月9日下午,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全市各界知名人士、新闻界同行、作者读者代表等30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为《新民晚报》送上诚挚的祝福。座谈会上,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等领导纷纷发来贺信、贺词。

非凡意義:

在座谈会接近尾声时,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的发言出乎所有与会人员的意料——他说:“今天,请允许我以读者身份讲几句。我是《新民晚报》的忠实读者,从1982年晚报复刊到今天,我家没有停止过订阅《新民晚报》。”谁都没想到,韩正市长会“转换角色”,以读者的身份表达对《新民晚报》的感情。原来,早在晚报复刊初期,还在化工系统工作的他就感受到了这张报纸在老百姓中的影响力。90年代初,他到市团委工作,因为要管理《青年报》,还专程拜访了时任《新民晚报》总编辑丁法章,请教办报经验。韩正表示:走过了80年的风雨,《新民晚报》如今已成为上海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6 韩正接听“夏令热线”

2005年7月11日

背景:

又是一个典型的上海之夏,盘踞已久的雨带终于开始朝着上海缓缓而来,第二波高温即将告一段落。深受广大市民读者信赖的每年一度的“夏令热线”也如约而至,于2005年 7月11日上午8时再次开通了。曾经5次参加“夏令热线”开通仪式的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这一天一大早就来到了《新民晚报》,接听热线电话,与打进电话的市民直接进行沟通。

震撼瞬间:

“让市民见实效,让百姓得实惠”,这是当日报道的标题,更是“夏令热线”一直以来的宗旨。这一天,《新民晚报》以头版、2版、5版的大篇幅,报道了韩正市长认真接听夏令热线的情况。市民赵美珍、赵丽华、柏万青等来电,反映了高温天的超市食品卫生、居民住宅小区低电压改造以及倡导节约型社会等问题,韩正市长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真诚地与市民交流。当得知杨思北街300多户居民高温用电遇到困难时,他表示马上转告电力部门,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夏令热线”当即启动了重点热线联网系统,电力公司的维修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实施抢修。

非凡意义:

《新民晚报》的“夏令热线”是拥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上海市媒体优秀品牌,首创于1993年,至今(2017年)已开通了25年,“一头牵着政府部门,一头连着市民群众”,不仅为市民群众切实解决了众多的生活难题,也推动了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市民和政府间架起了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酷暑难耐,热线相伴。每年酷暑日的“夏令热线”被广大市民和读者亲切称为“贴心热线”。从当年的断水、停电等居民生活不便问题,到如今的物业管理、垃圾堆场、互联网消费投诉等等,市民的投诉类型在不断变化,但“夏令热线”为民分忧解难的宗旨始终不变。

7 改天换地谱五十载华章

1999年10月1日

积负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创造了举世惊叹的人间奇迹。

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首都北京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庆祝新中国诞生。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endprint

震撼瞬间:

1999年10月1日,正值国庆50周年,《新民晚报》在头版挂起了一副醒目的对联:“改天换地谱五十载华章,继往开来铸新世纪辉煌。”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了北京举行国庆50周年庆祝大会的盛况——由1万多名受阅部队官兵、400多台车辆组成的17个徒步方队和25个车辆方队,整齐列阵在东长安街上,接受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检阅,展示了威武雄壮的共和国之师。头条下方还以多幅彩色照片展示了国庆阅兵式中的“十八般兵器”,其中新型武器装备占到95%,并且都由我国自行研制生产。

非凡意义:

在国庆50周年盛典上,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五十年前的今天,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向全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经过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创造了举世惊叹的人间奇迹。”

8 香港回归,永载史册

1997年7月1日

背景: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为了实现香港政权的顺利交接,1996年12月11日上午,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差额选举产生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由港人自己来选择最高行政首长,在香港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它标志着香港回归后即将开始一个全新的时代。值得一提的是,这天下午4时许,刚刚被选为首任行政长官的董建华先生走进他的办公室,就看到办公桌上已经摆放着当天下午出版的《新民晚报》,刊载着他正式当选等一组报道。董建华感奋不已,他说:真出乎意料,万万没有想到我当选的消息会在内地的《新民晚报》上最早刊登。

非凡意义:

正如报纸的头条引题,这是“中华民族永载史册的盛事,世界和平正义事业的胜利”。

震撼瞬间:

终于,到了7月1日,百年盛世的最高潮。这一天,《新民晚报》的头版与第四版打通,连成一体,推出了一个雄浑厚重、大气磅礴的宽屏大版面。在套红的报头和日期下端,醒目地标注出“欢庆香港回归祖国”八个字,报眼位置是木刻美术作品《伟人今日应笑慰》,红色基调衬托着邓小平的肖像剪影,凸显了这位伟人对香港回归的杰出贡献。重磅长形大红主题:“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下,两大版7篇报道和9帧照片,囊括了昨夜今晨的全部要闻。

作为要闻版的伸展和延续,第二版以长篇通讯《盛大的节日——香港回归之夜来自黄浦江畔的报告》为主轴,全方位记载下历史性时刻上海人民的欢声笑语。其小标题分别是:欢腾的浦江、不眠的高校、沪上人家喜气洋洋、回归之夜吐心曲、“小平,您看见了吗?”

9 春回大地著新花

1982年1月1日

背景:

十年“文革”中,《新民晚报》和其他深受读者欢迎的晚报一样,报社建制被撤销,报人流离四散,“落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直到1980年,上海市委决定恢复《新民晚报》,经过近两年艰苦的准备,报纸又和读者见面了,正是老树不枯,又著新花。这张报纸是《新民晚报》停刊后新生的标志,同时又是创造报业辉煌的新起点。

震撼瞬间:

在胡耀邦总书记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关心下,1982年1月1日,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停刊16年的《新民晚报》正式复刊。这天的报纸一出版,便受到期待已久的读者热烈追捧,街上的报摊前排起了长队,盛况空前。复刊当天的发行量高达58万份。

新民报人捧出的精心编排的复刊后第一张报纸,既继承了传统,又带着劫后重生的青春活力。以头版为例,刊登了8篇稿件,2幅照片,有经济报道,有体育新闻;有简讯,有花絮,有通讯,体现了晚报好看耐读、内容丰富的特点。后来,《新民晚报》头版便形成抓好一个头条、一篇通讯、一篇言论、一张照片的“四大件”格局。

非凡意义:

复刊第一期报纸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社长赵超构先生撰写的编辑部文章《复刊的话》,他对晚报新时期的办报宗旨,有着开宗明义的论述:“复刊后的新民晚报将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为自己的任务。”“作为一张地方性报纸,新民晚报既不是摩天飞翔的雄鹰,也不是搏战风雨的海燕,更不是展翅万里的鲲鹏。它只是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之家的燕子。它栖息于寻常百姓之家,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衔泥筑巢,呢喃细语,为国家分忧,与百姓同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

10 毛泽东发表《沁园春·雪》

1945年11月14日

背景:

1945年,八年抗战胜利结束,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取代民族矛盾成为焦点。8月10日至11日,朱德发布七道命令,指挥各解放区军民收缴敌伪武装,接受日军投降。11日,蒋介石为夺胜利果实,连下三道命令,阻止中共军队受降。麦克阿瑟也以远东盟军总司令的名义为蒋介石撑腰。其后数月,美国方面公开援蒋,抢占地盘,发动内战。

蒋介石虚情假意,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代表中共中央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0月10日签订了一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但在会谈期间,蒋介石就秘密发布《剿匪手册》,又发动了全面内战。

毛泽东发表

《沁园春·雪》

1945年11月14日

背景:

1945年,八年抗战胜利结束,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取代民族矛盾成为焦点。8月10日至11日,朱德发布七道命令,指挥各解放区军民收缴敌伪武装,接受日军投降。11日,蒋介石为夺胜利果实,连下三道命令,阻止中共军队受降。麦克阿瑟也以远东盟军总司令的名义为蒋介石撑腰。其后数月,美国方面公开援蒋,抢占地盘,发动内战。

蒋介石虚情假意,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代表中共中央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0月10日签订了一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但在会谈期间,蒋介石就秘密发布《剿匪手册》,又发动了全面内战。

非凡意义:

毛泽东滞留重庆43天,其间,遍访故旧和各方代表人士。9月6日拜访柳亚子,为酬谢柳老赠诗,曾留题旧作《沁园春》词于柳处,后为王昆仑抄去,转示吴祖光。当时吴主编《西方夜谈》,与黄苗子二人读了这首词,大为赞赏,一同加了按语在副刊上发表。国民党方面认为这是“为共产党张目”,大为反感,组织一批反动文人“步原韵唱和”,百般讥讽诋毁,进步文化界不甘示弱,纷纷应战,也“步原韵唱和”赞叹毛泽东的佳作,批评与反批评的文章刊登各报,数月方休。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发表一篇文学作品,引发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大论战。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民晚报晚报
哲理漫画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互联网+”时代报纸副刊的变与不变——新民晚报副刊的改革与创新举措
新民晚报:转变思路办赛 杭州应有可为
出版“大” 晚报必须用心地编审校——读近期《新民晚报》感言
《新民晚报》语码混编对阅读的影响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
各家晚报报名题字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