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灿烂的日子

2017-09-28

新民周刊 2017年38期
关键词:新民晚报晚报排队

有一个故事,十分经典。

一位外地同志出差来上海,看到有个地方排着长长队伍,在等着什么。他上前问道:“买什么啊?”一位老伯伯回答说:“买报纸。”他听成了“买包子”,想想这么多人排队,一定是个名牌包子,于是排在队伍后面等了好久。不一会儿队伍动了起来,才发现,是买报纸——新民晚报!

他有点不解:为什么买份报纸要排队?老伯伯理直气壮地回答说,买新民晚报就是要排队的!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已经很难考证,但是故事中的场景却是真实发生过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排队买新民晚报,是上海的一道美丽风景。

新民晚报走到今年9月9日,已经88年了,在上海出版发行,也20292期了。去年20000期的时候,新民晚报征集读者感言,雪片般发来的留言,充满了读者与晚报之间的真挚情感。毫不夸张地说,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生活在上海,总能说出一些与新民晚报有关的故事来。

最典型的,就是“买晚报”。很多上海人有个习惯,看新民晚报,不是邮局订报,而是喜欢每天老地方老辰光去买张晚报。为什么?很多人都回答,习惯了,一直都这样。天天到时间去买张晚报,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天天去买菜、天天去公园锻炼身体一样,成为了他们都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场付钱,得到一叠心爱的报纸,捏在手里摩挲滑滑的纸张,闻着熟悉的油墨清香,这样满满的暖意、舒坦和满足,是从信箱里拿出一叠冷冰冰报纸所不能比的。就像生活不止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每天买张新民晚报,就是许多上海人生活中的诗意。

新民晚报的氛围,曾经也是很好的。记得刚刚进报社的时候,按照规定,分别要在校对组和群工组实习半年,学习编校知识,参与处理来信来访,我一直认为,这是基本功训练很好的方法。无论是校对组还是群工组,各位前辈都是勤勉尽职,尽心尽力,手把手指点教导初出茅庐的年轻同志适应报社工作。那个时候,新民晚报也没有后来曾经有过的那么好的效益,每年过年报社吃年夜饭,请梅龙镇的厨师到报社食堂烧几个特色菜,餐厅就是九江路41号各部门的办公室,把桌上的报纸、文稿纸理理整齐,就是上好的餐桌了。这种吃法有个好处,就是互相之间敬酒熟门熟路,而且万一喝大了,直接睡在自己的办公桌下就可以了。

也是因为肩负着读者的信任与期盼,新民晚报也曾经总是以最大的努力,做出最好的文章与版面,感激读者的厚爱。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盛大日子。作为当时发行量排在全国前几位的一张主流报纸,新民晚报理应派记者赴香港采访,记录下盛世盛典的历史性时刻。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地方媒体并不被同意去香港采访。新民晚报还是通过最大努力和一些特定办法,派了两位记者去香港采访,我和特稿部的另一位同志。这是一次特别有意思的经历,在香港采访发回的稿件,还不能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尽管如此,我们在香港前方,以饱满的热情,冒着回归前后的瓢泼大雨,奔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酒店食肆,记录下回归之际的难忘瞬间。后方的编辑也积极配合,精心编排版面。所有的努力,都是为新民晚报的读者,更多更好地提供一个大时代、大时刻的大纪实。这中间有威尔士军营“日不落帝国”的“落日”,有午夜时分双方军队的交接,有会展中心五星红旗历史性的升起。

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新民晚报的读者总是以满腔的热情与厚爱,关爱着报纸的成长、发展与变迁,新民晚报也总是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好的作品,来感激读者的厚爱。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融合转型的历史时刻,今年8月16日,新民晚报充满时代气息的融媒體中心正式启用,这也是为了在全媒体传播时刻,新民晚报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受众服务。

在88岁生日前夕,新民晚报新媒体部的同事,制作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作品:“一张纸,一座城”, 展现新民晚报与上海人的鱼水关系。里面有一句扎心的话:“你以为它是一张纸,它其实是阿拉上海宁的生活方式。”

与读者在一起,永远是阳光灿烂的日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民晚报晚报排队
怎样排队
巧排队列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三角龙排队
新民晚报:转变思路办赛 杭州应有可为
出版“大” 晚报必须用心地编审校——读近期《新民晚报》感言
《新民晚报》语码混编对阅读的影响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