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对探析

2017-09-27吴琼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7期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科学

吴琼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就处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习俗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型改变了大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视野,要提高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必须多方位思考,有针对性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与创新。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价值观应对

【分类号】G641

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迈入现代社会,也逐渐的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的价值观,这是一个现代向传统宣战的时代。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视角来看,社会的转型改变了大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视野,价值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从传统的政治价值中挣脱出来,赋予了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新的内涵,走向现实社会和人的生活。在社会重视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和物质利益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如何去功利化,转向科学化、人文化,是现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 中国社会转型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就处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习俗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的传统社会强调的是专制与权威,要求的是人形成服从的心态;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单方面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顺应和服从,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推崇国家,单方面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奉献与利益牺牲。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日益繁荣,政治民主逐渐完善,道德价值观教育也要走出新的道路。

1、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法治化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社会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

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不断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社会,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生活方式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涌入的西方思潮与文革后中国传统价值观嬗变的融合,打破了传统文化下构建的价值观念,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创造了生长的土壤。例如,上世纪80年代,西方哲学和文化学著作大量翻译和引进中国,弗洛伊德、尼采、叔本华的著作都是青少年的“热点”书籍,这些书籍所探讨的关于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的价值等人的本体问题,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兴趣。而《中国青年》杂志在1980年5月发表的“潘晓来信”正在在这种价值观冲击下的产物。“潘晓现象”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是一次大的碰撞,拉开了现代青年价值观变革的序幕,促进了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以个人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一直影响至今。

同时,市场经济在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市场观念、金钱观念、效益观念、效率观念、民主观念、平等自由观念等新观念不断形成,迫使大学生价值观内容的不断变化。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类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植根于一定经济利益并受其制约,市场经济与社会的伦理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互相促进、相互渗透、共生共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规范和伦理道德秩序,它需要培养和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大批高素质人员,要求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效率意识等,这也正是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内容的转变。

2、大学生主体价值观的多元化给现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巨大挑战。

在传统时期,在我国起主导作用的是一元价值观。当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共产主义理想、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得到确立,并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和精神支柱。但是这种一元价值观并没有割断历史、割断与外界的联系,反而在改革开放后,伴随多元文化的发展,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

多元化的发展不仅弱化了共产主义、集体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一元化导向,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困惑与混乱。在多元化社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交织,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价值相互交融、冲突,学生不再只受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原有的价值目标被淹没在多元的价值目标中,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导致价值选择的紊乱,从而产生道德认知模糊、道德信仰危机、道德情感冷漠等问题,这给价值观教育带来诸多困境,使价值观教育任务更加艰巨。

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应对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效率的社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功利化趋势,知识被置于社会的首要地位,而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处于被冷落的边缘位置。高等教育的重点是学科建设、科研产出、学生就业率等,因此本应放在教育首位的价值观教育却在教育实践中,被边缘化发展,再加上价值观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灌输的、强制性的,所以收效低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提高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必须多方位思考,有针对性的实现价值观教育的转型与创新。

1、重视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追求合理的价值目标

德育是教育的第一要义,而价值观教育又是德育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校的德育中,尤其应该重视价值观教育,要坚定不移地将价值观教育放在道德教育的首位。重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就必须确立合理的价值目标。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择结果,实质上,这一价值选择结果也是国家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定位,是理想的价值目标。我们在教育中既要看到大學生在理想价值目标的一元性,同时也不可忽视价值实践的过程和层次性,要考虑到价值观的现实性,不能把其他合理的价值观拒之门外。所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追求合理的价值目标。

第一,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目标设定要将社会的理想价值目标与大学生多样化需求结合起来。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是多元的,这些需要正是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起点,只有抓住了这个起点,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如果过多的强调社会的理想价值目标,对其他价值观进行抑制或否定,不仅难以使学生对理想的价值目标产生认同感,甚至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endprint

第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设定要将社会的理想价值目标与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这就需要他们具有正确的辨別能力。社会的理想价值目标是一座标杆,代表着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在树立这一标杆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在生活中通过理性的思考,准确区分哪些价值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进而科学地构建自己的价值观。

2、推动以人为本价值观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市场经济的转型,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发了一系列包括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道德生活等方面在内的触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人的主体性”思想得到确立。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不仅需要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需要人的意识的现代化,其中就包括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这代表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中心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形成了,这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具有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强调尊重人、依靠人、解放人、发展人,不能将价值标准作为外在的机械的规则工具,强调对人的约束或驯化。这一理念淡化了价值观教育的工具职能和外在目的,以对人的理解为基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寻找为人的真谛,也就是人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还要注重人的价值观和德行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发展潜力,例如培养学生的价值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健康发展。

3、培养大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的价值追求。

19世纪以后,科学这个词就经常当做“自然科学”的同义词,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物质财富,等同于生产力。但实质上,科学首先必须是理性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和行动,才能形成物质的成果。而科学精神是一种以求真、求实、求新、求发展为内涵的观念文化和价值取向,它表现出的的是一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创新发展的精神特质,倡导有所进步、有所贡献的人生取向。科学精神不仅是一种价值观,还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蕴含在个人或群体的行为中,代表着方法论原则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境界,表达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思。

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持续推进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外来文化的价值观念不断碰撞、摩擦,同时不断融合嬗变,如果没有科学精神作为价值追求的支撑,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异化,例如功利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大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的价值追求,要注重求真精神、自由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求善精神等精神特质的培育。求真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伦理精神,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这是科学精神的内在意识;自由精神不仅体现了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执着,而且体现了追求过程中的自由开放和独立思考的态度;批判精神是反思的科学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鲜明体现;创新精神是进步的变革精神,为社会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支点;求实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根本,是社会价值观得以前行的真正动力;求善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最高价值和最终目的,体现了科学精神的道德价值。

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意识,指导着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培养大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的的价值追求是高等教育的命脉所在。中国社会在转型的历程中,要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就必须打破封闭、僵化的观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经济社会中的各项事务,用具有科学精神的价值追求教育大学生,才能使之具有良好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理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观价值科学
我的价值观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科学拔牙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