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

2017-09-27黄晶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7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策略

黄晶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能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从图文材料中找出于阅读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就是与传统的连续性文本相对立的材料呈现形式,呈现的方式一般有图画、图表等等。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材料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非常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各种教学策略,将一些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将会大大的提升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非连续性文本”与真正的“非连续性文本”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于教材内容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加贴近的,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转化运用;策略

【分类号】G623.2

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是增加新课程标准的时代意义。非连续性文本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与时代特征,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有丰富的阅读体验。不仅仅在阅读教学中,在社会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每个社会活动中的人都需要具有的能力,例如地图、说明书等等都需要我准确的解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将一些连续性文本有效的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做出相应的探讨。

一、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转化案例

案例一: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

课文内容:有一年春天, 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 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 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 能长途飞行, 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 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教师可以设计一张燕子乘车的图片类似于人类的火车票,上面标注有乘车的时间、车次、目的、价钱等等。这是燕子的火车,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填空。

在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考察中,是将短文中的信息即“连续性文本”转化为图画中的信息,进行信息的有效筛选。在思考这种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与文本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对比填空。在这个题目中,将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将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特别是在学生填写票价的时候,文本信息中,没有直接说出票价是多少需要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票价是零元。

案例二:四年级上册《长城》

课文内容:城墙顶上铺着方砖, 十分平整, 像很宽的马路,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珠子, 垛子上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口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教师根据这些教内容,设计长城的平面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填出下列问题。

1.(1)代表(2)代表(3)代表

A. 城台 B. 隙望口 C. 城墙

2 . 第一题目中的那些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

在这一题目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图形中的方位、图形的辨别,能在图形中找出相应的信息与文章的内容进行比对,筛选出用用的信息,进行文章的理解。

二、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策略

“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呈现方式是不同的,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求有价值的信息,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要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比较常見的呈现方式是图表。在图表的阅读中,主要要注意以下几项:标题是整个非连续性文本的概括,是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例如《圆明园平面结构图》,学生一目了然,这篇课文是学习圆明园的有关知识,这是关于圆明园的平面结构图。(2)在图表的阅读中,要注意标清门类,分清类别,指明方位,哪边是北,哪边是南,我们才能迅速的获取知识,与文本信息进行整合与对比。(3)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时候,要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圆明园的平面结构图中,长春园在那个方位,惜春园在那个方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相应知识。(4)在图表解读中,对于得到的信息,要重新的理解与整合,将图表与文本信息进行比对,帮助学生有效的筛选信息,引导学生有效的整合结论。

2. 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整合

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还有图片如何从图片中进行信息的整合呢?以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为例,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呈现爬山虎的简笔画图片,根据文段的描述与图片的内容,让学生选择该图片中,爬山虎爬的状态是什么,你是如何判断的?图片中的每片叶子代表的都是什么?你觉有没有画错的地方。在这种图片的信息整合中,主要考察学生对信心的筛选与整合,以及对图形的辨析,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对文本中爬山虎的形状、状态、叶子等等要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进行信息的整合。

3.尝试简单推论

在学生学会整合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简单的推论。如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的文章《湿园虫怎么寻找食物》这篇课文,在进行非连续文本的整合的时候,需要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规划:实验的材料、现象、结论以及寻找食物的轨迹。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判断食物放在盒子的左边还是右边是正确的?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文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得出相应的结论,湿园虫是利用触角感觉食物的。

总而言之,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并且善于将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调动学生将各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去,将文字与图形、图表等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平编译. Pisa 阅读素养及其测评[M].湖北: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

[3]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 人民教育,2012.6.

[4]王达群. 浅谈书序、条目和非连续文本的阅读[J]. 中学生学习报·苏教版,2008.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三渗透,整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