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与写作结合,学以致用

2017-09-27杨海霞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7期
关键词:教材课文情感

杨海霞

中考作文分值50分,可谓学生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写作教学成为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读写能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必须着力培养”,“互相促进”。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课文教读与作文训练相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其实,阅读和写作是构成语文主体能力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倾吐能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亦即随之增长”(《语文教育书简》)。因此,我们应该抓住阅读和写作间的内在联系,因势利导,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把从课本中学到的语言、章法、技巧自觉地应用到作文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本学期,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读教材,积累词汇,赏析文章语言 。

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绝大多数文质兼美,在语言运用方面堪称典范。众所周知,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章的细胞。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运用的准确、生动、传神,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荷塘月色》中第4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加点的词语精当传神,富有表现力。“点缀”一词不仅准确地写出了绿叶满地,荷花却零星稀少的景象,而且写出了绿叶与白花相映的情趣。“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即难为情,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就把花写活了。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将上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依次改成“出现”、“已经盛开”、“含苞欲放”,进行比较,通过讨论,大家进一步领悟到课文中用语的精妙。

课本前面有一些名人的图片,我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对这些伟人进行评价。在鲁迅的照片旁,学生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血。”;“中国的光荣,知识分子的楷模。”在马丁·路德·金照片旁,学生写道:“黑人之音——自由和平之音,希望它永远回响在世人耳畔。”另外,我还要求学生随时摘抄课文中的格言、名言、警句、妙语,平时熟读成诵,用时信手拈来,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为作文积累了素材,可谓一箭双雕,确实行之有效。

二、研教材,認真仿写,借鉴章法技巧 。

“读”和“写”二者联系密切,相互依赖,互相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了接着就“写”,趁热打铁,加深学生学的印象,提高学生写的水平,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读是写的基础,促进写的提高;写是读的发展和归向,是读的结果的证明。语文课本里的基本篇目,在构思上往往合理而精巧。如何将这些构思技巧迁移到学生的作文中去呢?“画瓢”训练(仿写)不失为一条捷径。

我要求学生模仿《沁园春·雪》写《沁园春·二中》,模仿《再别康桥》写了《别了,初中》。《我的空中楼阁》这篇课文,托物言志,借对既现实又虚幻的空中楼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学完本课,我马上让学生写了一篇《我的小屋》,要求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语言和行文思路也可完全模仿课文。学完《我有一个梦想》,我让学生也写一篇同样题目的作文,要求必须使用比喻、排比、反复修辞格。课前2分钟演讲,我让学生选择优秀作文朗读,并要有名家点评或自己的评语。实践证明,只要有“样”可依,有“章”可循,绝大多数学生写出了高质量的文章。

三、掘教材 ,就文拟题 ,开发写作潜能 。

现行语文教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矿,有些课文在讲读过后令人回味悠长,思索再三。教师若能深入开掘,以课文为题材,进行创造性写作,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调动学生探究课文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深掘教材,就文拟题,进行读写训练。我曾经让学生把第四册的小说《故乡》改写成《我的家乡》,并要求对夏瑜的死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变色龙》的内容,展开想象,用第三人称写法,写一篇描述奥楚蔑洛夫的心理活动的短文。改写是一种再创造,学生为了写好文章,就会围绕课文积极搜集有关资料,认真阅读原文,在内容、情节、细节等方面尽力发挥,因而文章写得充实、具体、深刻。这种训练,既促进了对课文的重新阅读,也培养了学生的选材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课文教学,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评论、培养学生独抒己见,辩证思维的能力。如教完《我有一个梦想》后,我要求学生对文章中“我”的感悟,就我的理想发表议论,写一篇演讲稿。在教读《曹刿论战》时,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对曹刿和鲁庄公两位历史人物作出评价。从反馈的信息看,学生积极性相当高,他们认真阅读原文和原文有关的书籍,写出来的文章思维活跃,颇有见地。

四、读教材, 创设情境, 激发创作灵感 。

常言道:“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好的文章无不是人们的激情感慨之作。因此,调动学生的情感来激发写作灵感,也是作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教材选择的都是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经典名篇。许多文章都流露着真挚自然的能感染读者,打动读者的情感。选择适合诵读的教材,创设与作文内容相联系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的方法。学习《我的母亲》时,我先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在音乐歌曲构成的特殊氛围里,每个学生的情绪都受到了感染,感情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许多要表达情感的词汇在脑海里闪烁,这时要求学生作文已是水到渠成。我让学生讲述妈妈对自己关爱的一个片段,整个课堂被母爱所包围。学生再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对这对别样的母子的别样深情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学完本课,学生写了《妈妈的爱》、《父亲的爱》,写得生动感人。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是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在作文教学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你会惊奇地发现,那里贮藏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奇珍异宝。

总之,“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应用。丰富积累,将教材与写作相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教材课文情感
教材精读
情感
台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