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

2017-09-27李文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7期
关键词:整本书课程标准

李文梅

【摘要】以“整本书”作为学习及阅读对象这一课程观在我国尚未普及。当下小学生的语文教材都是短篇文章。“整本书”有它特殊的教育作用和意义。我国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整本书”阅读已有初的要求,但目前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尝试追寻“整本书”教育思想的源头,并试着介绍它的教学原则。为以后的“整本书”研究打开视野。

【关键词】整本书 课程标准 整本书阅读

【分类号】G623.23

一、我国“整本书”阅读思想渊源与发展

1.萌芽形式

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以“整本书”为教学内容的形式。孔子是中国最早开办私学的人,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 像《论语》、《诗经》等先秦儒家经典,是他教学的主要教材。到了科举考试时代,四书、五经以及一些专门为教学而编制的蒙学教材,都在一定形式上表现出了“整本书”教学的模式。“在中国长期的封建教育中,四书、五经作为主要的经典教材,也是古文教育期进行书面语言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本,其影响时间之长,发挥作用之大,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我国的“整本书”教学的形式很早就出现了,但没有达到理论自觉的程度。这背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

中国在二十世纪初,才出现了专门论述“整本书”阅读的理论,是由中国近代语文学科教育的领路人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但叶老也只是在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中提到一些想法,仍然没有对这一理论进行专门的著书立说,没有具体的实践指导可以供我们借鉴。并且他明确指出,中学阶段应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 。至于小学阶段,他没有进行说明。尽管叶老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思想离我们年代久远了,但是仍然会给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很多的思考和探索,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历久弥新,还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2.叶圣陶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思想

首先,“中学阶段应以整本书为课本的主体,以短篇为辅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进行了几年的短篇的阅读学习,这主要锻炼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而精读能力的养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有效率阅读所有材料的素质。到了中学阶段,学生主要完成从精读到略读的提升,略读要求学生能自主、准确、有速度地完成长篇巨著的阅读,并且能完成个性化地欣赏文学作品。所以,在中学阶段,语文的课本应该就是精选的长篇巨著,并辅以短篇文章的学习。

其次,从文体知识等方面来讲,整本的长篇巨著具备了短篇文章的各种文学体裁、修辞知识、篇章构局等语文学科知识,并且将它们融在一起,有贯通一气的特点。不至于零散而不利于学习。

最后,从学生主体性层面分析,阅读“整本书”,“可以使学生心志专一、讨究彻底;经常读整本的书,遇见其它的书也就不至于望而却步。”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整本书的阅读有利于学习养成从全局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欣赏视角,针对一部文学作品,能专心地思考、研究。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对长篇巨著的阅读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整本书”阅读能力,日后对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会畏惧心理,并且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个性化的完成文学作品的解读。

迄今为止,国内关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研究发展较慢,专著罕见。一些期刊及论文的研究也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多以策略指导为主,其理论支撑、原理研究几乎为零。但尽管现实情况不尽乐观,但已引起了上至国家课程层面,下至一线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发表了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心得,并且国家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整本书”阅读的理论研究为我们留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挖掘。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原则

1、按照学生年龄特点指导

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于教师先读给他们听。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拼音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放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进行阅读了,能够有成就感,维持持久的阅读兴趣。阅读讨论的重点应该是情节、人物、阅读兴趣等。结合作品联系生活话题:“从书里找生活的影子”“从书里找自己或别人的喜好”“找出书中人物特别的地方”“聊一聊送礼物的想法”;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话题:“把故事加长”“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字词”“找出书的特点”“好书介绍”等。

中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自己阅读了。教师可以设计读书报告单,帮助学生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读物中的细节,让学生能够关注到人物的心理变化等。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如,聊故事里的情节,谈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等。可以谈论语文学习,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本书,了解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困难,谈描写声音和色彩的语词和比喻,谈两种不同的拟人方法,谈论描写老人或特别人的方法,讨论描写做事过程的方法,谈作者特别的语气等。让讨论变得角度多样,使阅读活动丰富多彩。

高年级的阅读,教师可以设计稍微复杂的读书报告单,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讨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比较自己童年和作者的童年,谈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的语词,谈老人与小孩的关系,探讨奇幻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等。

2.按照读物特点指导

小学阶段读物的主要体裁有图画书、童话、童谣、儿童诗、散文、小说、科技作品等。图画书、小说是整本书,童谣、儿童诗、散文、科技作品往往是以“集”的形式出现的。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把握体裁的特点进行指导。

图画书并非只有低年级学生才可以读,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甚至成人都可以从图画书中获得启发。图画书可以分为有字书和无字书。无字图画书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读懂故事,受到感染。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的有字图画书,教师可以边出示图,边讲故事,在故事的紧要处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和思考。情感性比较强的图画书,如果停下来就会破坏故事的氛围,教师可以从头至尾讲完,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讨论。

小说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儿童小说可分为成长小说、幽默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指导。成长小说关注“心灵”,幽默小说关注“语言”,动物小说关注“情节”和“形象”,科幻小說关注“想象”。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因此设计讨论话题比较容易,既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又可以讨论语言特色。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便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是交流的重点。

科技作品一般是说明文体裁,像《昆虫记》。教师指导时一是让学生读懂内容,再就是把握说明文本身的特点。一般有如下的重点:把握事物特征,领悟思想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掌握结构特色;研究说明方法,学习习作技巧;体会语言特点,增强表达能力。

3.按照阅读自身规律指导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理论认为,阅读能力包括六个能力元素: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复述、解释、重整是“客观性理解,对原有的篇章进行分析、概括等,紧扣原篇章,准确理解,还原作者的思想过程。”伸展、评鉴、创意是“主观性理解,通过推论、想象、推测、批判性思维、创意,有依据地引申、拓展篇章内容,以及评鉴篇章内容与表达,提出独到的见解,又引篇章进一步加工。基于原篇章又超离原篇章”。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层级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松泉,王伯勋.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P6-7,P36-37.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版.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5. 王泉根 主编. 《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 祝新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J].小学语文,2008,(4):P4一P7.

猜你喜欢

整本书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