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代谢控制发酵》课程的教学改革

2017-09-27张红梅汪伦记赵君峰符丹丹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7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

张红梅++汪伦记++赵君峰++符丹丹

摘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也是每位教师永远乐此不疲的追求。通过教学实践,对代谢控制发酵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授课模式、教学情感等进行改革探索,旨在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功底又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代谢控制发酵;教学内容;授课模式;教学情感

【分类号】TQ920.1-4

Views of teaching reform on the curriculum of Biological Metabolic Control Fermentation

Zhang Hongmei,Wang Lunji, Zhao Junfeng,Fu Dandan

(College of Food & Bio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enthusiastic pursuit of each teacher.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we reformed and explored the teaching conten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the teaching emotion on biological metabolic control fermentation course. Our aim is to train high quality talents with both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Key words:Biological Metabolic Control Fermentati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motion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4009-13480050)资助。

代谢控制发酵课程是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为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微生物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它是继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之后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课程以工业发酵过程的调控为主线,运用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侧重阐述微生物的代谢调节规律。作为发酵工业的基础理论,代谢控制发酵与生产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各高校相关专业关注的问题。学习本课程,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掌握代谢调控的基本理论,最终能解决生产实践的问题。为了提高代谢控制发酵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

1 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一直是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重要一环,它小到一个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到一个专业培养的优劣。代谢控制发酵在进行教学内容分配时以教材为蓝本,结合专业体系及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例如,该课程的灵魂是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思想,因而需要对该部分内容花更多的课时去讲授,尤其是其中一些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画图、动画等方式来解释。而对于代谢控制发酵育种的基本技术以及基因工程等部分内容是达到代谢控制发酵目的的手段,由于该部分内容与之前的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部分内容有重复,因此,不能按部就班的、不加分析的讲授,而是应该用2个课时的时间把与代谢控制发酵紧密相关的内容加以总结和阐述。至于大分子物质的代谢部分内容,大部分与之前的生物化学课程有重复,但由于其与调节紧密相连,因此也应占用较少的学时比例进行教授。之前的教学经验说明,脱离了基础只谈发酵产品的代谢控制育种是错误的,尽管这些产品对生产实际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也背离了该课程的最终培养目的,课程中提及的代谢产品是有限的,而代谢控制发酵的思想和育种基本技术才是大厦的基石,只有基石打稳了,才能够建出更多更好的建筑(也就是所谓的代谢产品)。由此可见,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2 课堂授课模式

课堂授课模式在教学中一直是教育所关注的对象,因为授课模式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针对代谢控制发酵课程的特点,在授课模式中宜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汇报相结合的模式。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其固有的优势。首先,教师对该课程知识点的全局认识和侧重点的把握,使得教师在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能够突出重点,同时对重点和疑点的讲解也能够更加透彻;其次,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把握往往很准确,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更多的知识。鉴于传统教学方式的特点,对于重要的章节内容宜采取该方式,例如,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思想,突变型菌株的分离以及各种大分子的代谢与控制等。但是,该教学模式也存在教学互动性发挥较少的弊端,而且就代谢控制发酵课程的内容而言,实例过多,缺少新颖性,难以完全达到教学目的。代谢控制发酵课程中每一种生物大分子的代谢控制发酵往往有2个以上的举例,如天冬氨酸族氨基酸的代谢控制育种部分除了有赖氨酸发酵外,还有苏氨酸、蛋氨酸、高丝氨酸和天冬氨酸发酵,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学习的厌烦情绪,可以改革該部分的授课模式为学生汇报的模式。按照同学们的总数进行分组,每组6-7人,除了教师讲授典型的生物产品例子(如赖氨酸)外,其它的生物产品(如苏氨酸、蛋氨酸、高丝氨酸等)的控制发酵则分配到小组,同学们在课下要进行的资料的收集、PPT的制作、课堂上内容的汇报以及最后论文的撰写。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方式中的平时成绩也相应的加入了汇报成绩和论文作业成绩等。通过学生汇报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我展示得到了锻炼,学生的PPT制作技巧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也获得了突破。学生汇报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要求的合作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endprint

3 教学情感

教学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在当前高校的“公育”运作模式下,更应该强调教学情感的引入,没有教学情感的引入,再好的方法和手段也會大打折扣。首先,缩小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也都渴望老师的关注与爱护。尽管高校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时间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爱少了,相反,在即将进入社会的这个缓冲阶段,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爱。首先,利用好课前的20分钟。提前20分钟到教室,走下讲台在同学们中间走走,不仅可以检查一下学生的上课准备状态,重要的是利用这段时间,与同学们聊聊天,无形中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次,精心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知识的传授无疑是重要的,但忽略了德育的教育却是不应该的。在课堂的45分钟内,应该抓准时机、见缝插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它可能是你的一次宝贵的经历,也可能是你的所见所闻,或者是过来人的一种内心感悟。而就是在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学生了解了专业,了解了社会,得到了启迪,找准了奋斗的方向。这一切不仅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视角,更需要教师内心那股强大的爱。教学情感的引入发现,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吸引人的,学生的收获无疑是巨大的。

教学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也无疑需要付出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代谢控制发酵的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侠,李刚,鞠宝.代谢控制发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教改创新,2013,(46):55 - 56.

[2] 钟莉,邱乐全,吴石金,钟卫鸿. 强化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代谢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 39(10).

[3] 高年发,张健.“代谢控制发酵”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J].中国轻工教育,2006,(2):51 - 52.

[4] 陈飞雪,刘晓光.代谢控制发酵课程教学中合作学习初探[J].新西部,2008,(2):199 - 200.

[5] 闫春兰,程国军.微生物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2,(2):154 - 156.

[6] 杨梅,许崇利,谢莹,李力群.代谢控制发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4):6 - 8.

[7]李彦荣.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

[8]杨梅,许崇利,谢莹,李力群.代谢控制发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04:6-8.

[9]林日辉,姜明国,禤金彩.微生物工程课程讨论式教学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891-22892.

[10]姚玉婷.沙门氏菌检测试剂盒与设备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张红梅(1977-),女,汉族,籍贯:河南安阳,现供职单位: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微生物.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
浅析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衔接
基于企业需求《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设计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在操作中感知 在比较中掌握
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体会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