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行为“失范”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

2017-09-27张晓鹏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失范行为应对策略

张晓鹏

【摘要】内容首先分析了幼儿行为“失范”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其次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幼儿;“失范”行为;应对策略

G610

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可能发生“失范”行为----偏离教师期望的行为,例如:乱扔东西、大声说话、毁坏玩具等,这些行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心的,但是不论何种情况都会对集体活动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范”行为,当幼儿出现这种行为后,教师应该采取何种措施高效的处理此问题,是幼儿教师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幼儿行为“失范”的成因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1.幼儿行为“失范”的成因

1.1.幼儿行为“失范”的内部原因

幼儿行为“失范”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

(1),认知水平所限,幼儿没有正确理解教师制定的行为规范。据心理学理论可知,幼儿阶段的认知处于“前运算”,这个时期幼儿思维主要是通过实际物体来进行感知,而不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理解,所以该阶段幼儿的感性感知超过理性。而教师制定的行为规范通常极具抽象性,要深刻理解行为规范的内涵超出了幼儿的认知范围,因此幼儿难以按照行为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进而出现行为“失范”。

(2)萌发的自发性使幼儿更加主动的探索周围环境,因而发生“失范”行为。埃里克森认为,3-6岁幼儿是自发性萌发的初始阶段,对周围环境具有强烈的操纵以往。一旦幼儿创造、构建世界的愿望得到允许时,就会促进自发性的进一步发挥,因此就会主动的对行为规范进行尝试,而教师制定的行为规范通常比较抽象,幼儿在积极探索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失范”行为。

(3)幼儿能力的发展水平使其出现“失范”行为。教师制定的规范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这就对幼儿的行为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学龄前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若教师没有客观认识到幼儿的能力水平,制定的行为规范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幼儿出现“失范”行为。

1.2.幼儿“失范”行为的外部原因

幼儿行为“失范”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

(1)行为规范不合理。行为规范的不合理主要包括如下:第一,行为规范制定时缺乏民族性和平等性,多事都是教师制定,幼儿遵守,若制定的行为规范不切实际,极易使幼儿出现“失范”行为;第二,行为规范内容不合理。行为规范内容过于机械化,细则化,给具体的实施过程带来困难,幼儿的日常行为也可能被理解为“失范”行为。

(2)活动环境不适宜。活动环境不适宜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幼儿活动空间范围过小,相对比较拥挤,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从而引发各种“失范”行为;第二,教师活动材料不适宜。例如:教师对教学活动准备不充足,分配不合理等,都容易造成幼儿发生“失范”行为。

(3)活动组织不合理。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组织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这也是造成幼儿“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教学任务不合理。教师对于教学任务的难以程度把握不准,要么过于容易,要么过于难,这极易导致幼儿出现迷茫、畏难情绪,从而引起幼儿行为混乱;第二,教学程序不合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程序顺序不合理造成学习逻辑混乱,造成幼儿疲劳,从而引发行为混乱;第三,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过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幼儿在认知和行为上出现混乱。

2.教师应对幼儿“失范”行为策略

2.1.幼儿“失范”行为内部原因的应对策略

对于由于幼儿自身产生的“失范”行为,教师可通过下述的行为策略规范幼儿的行为:

(1)提醒: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幼儿中出现的某个“失范”行为,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日常行为规范,从而使幼儿主动转变自己的行为。

(2)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平等、理解的语言将幼儿的行为逐步进行规范。例如:美术课中,一个小朋友离开座位,教师可以这样说:你画完了,对吗?那么请回到你的座位上去。幼儿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到自己的座位。

(3)商量:教师和发生“失范”行为的教师进行商量,以便使幼儿的行为能够符合日常行为规范。例如:针对班级发生的某个事情,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讨论,如何做是符合要求的,如何做是不符合要求的,平等尊重幼儿个体是教师和幼儿进行商量的首要条件。例如:某次音乐课上,教师教幼儿唱歌,其中一个幼儿声音特别高,在结束后,教师对此幼儿说:你下次唱歌的时候,声音小点,可以吗?幼儿:恩。下次音乐课上,该小朋友再也没有大声唱歌了。

(4)要求:对幼儿出现“失范”行为,教师进行明确告知,如何做符合行为规范,如何做不符合,教师要进行明确告知,以便制止幼儿发生“失范”行为。例如:科学课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个小朋友玩教师发的蔬菜叶子。老师说:都必须遵守规则,现在不许动蔬菜叶子,手都放背后,小朋友都将手背后了。

(5)批评:对于发生“失范”行为的幼儿,教师进行否定批评。适可而止的批评既能制止幼儿的“失范”行为,也能预防下次相似行为的出现。

2.2.幼儿“失范”行为外部原因的应对策略

幼儿“失范”行为的外部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论是对幼儿行为规范的制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等,都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尽量避免出现不合理现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行为“失范”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只有深刻了解“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才能深刻认识到幼儿行为问题的全貌,避免以偏概全,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公正、客观的对待幼儿。

参考文献:

[1] 郃焕国.引导幼儿自己制定纪律,促进幼儿的道德内化[J].河西学院学报2011,(2):109-110.

[2] 何媛.兒童行为“失范”情境中的教师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2008,06.

[3] 原晋霞.教学活动中幼儿失范行为屡禁屡为现象透视[J].教育导刊,2010,(12):78-79.endprint

猜你喜欢

失范行为应对策略
“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与规范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及其引导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我国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