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美育敎学,从娃娃抓起

2017-09-27康艳娥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7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人文素养美育

康艳娥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特别强调“改进美育敎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 审美素养 人文素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特别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为我们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不能离开美育,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美育是立教之本,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叶圣陶也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

一.审美素养的内涵

审美素养作为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一个人不会审美,那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便成了各级各类教育关注的焦点。当地球上有了人类活动以来,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就一直存在,原始人挂在脖子上的贝壳、象牙,史前陶器上淳朴的图纹、洞穴岩壁上的绘画等,都说明自有了人与人的活动后,就有了人对美的感受、追求、创造核对美的问题的不断思考。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民族综合素养的高低关系着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如果没有高尚的审美情趣,那么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有伟大前途的。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外,它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人文素养的培养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 ,灵魂的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

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三.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对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已经形成共识,但是艺术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同美育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二者有时不仅不成正比,反而是成反比的。这就表明我们的美育,特別是美育教学在一定范围内出了问题。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脱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对于改进美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呢?

四.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学校美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审美教育可以寓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所以,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历史课的记忆,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二)美育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生活美、自然美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

生活中处处有美育。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如文体活动、团队活动、参观、郊游,劳技、社会实践等等,因此,在各类活动中发现美并实施美的教育,只有形成美无处不在、美育存在与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共识,美育的新局面才能得以创新。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养成他们纯洁化和高尚化的情怀和眼光,让高尚和纯洁成为他们人生的基本前提。

五.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并使之相互渗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要求美育教学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中心,培育学生仁爱友善的价值观取向。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上朝回来后,首先问伤到人没有,在得知人没有受伤后,又问马怎么样,根本不去询问马厩被损坏得怎样了。这就体现了孔子关怀人、关怀生命的仁爱之心。课堂教学应从这样的素材中深入挖掘它们的美育意义。

人的发展趋向是改进片面发展,实现全面发展。关怀人主要就是关怀人的发展不足或发展缺失的方面,以这种关怀促进这个不足或缺失的方面的弥补和建构。比如,想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就需要我们更加关心那些社会上的“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关心社会上最基层的劳动者。如那些被城管暴打的摊贩,被警察打死的讨薪民工,这就是我们的美育教学所要实现的人文素养。有了这样的素养,我们才会有现实的人道主义的操守,才会在实践中为着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工作,从而也才会成为一个在一定意义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人。

新形势下的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实现新世纪人类和谐发展的美好理想,真正做到科学与人文·感性和理性·真与善的高度统一,而其核心是一种包含高度情感理性(审美)的爱,而有了这种“爱”,人类才能“天人合一”。美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国家的儿童发展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国家的发展战略。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人文素养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美育教师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