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2017-09-27莫万寿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7期
关键词:想像力语感情境

莫万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要能独立地阅读文学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形成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感悟,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那么,在新课标下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品读中生成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训练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可见,诵读对语感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这也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任何工具的掌握和运用,都必须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语言的训练首先是读,这是因为语言首先是诉诸于声音的。对语言的记忆首先是声音的记忆,只有诵读才能生成语感。

传统私塾教学就特别讲究吟诵。先生在前面读,学生在座位上读,正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那样。鲁迅先生虽然对此持有反对意见,但其深厚的古文功底恐怕正是从那样的品读吟诵中得来的,古语也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不正是强调了诵读的作用吗?诵读的多了,语感也就生成了,组织表达时,就能比较熟练地遣词造句,正像古语所說:“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当然,此处的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诵读,它是一种美读,朗诵,吟咏。这样的读,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在读与听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咏的时候对于探讨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论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在此所说的“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化为自己的东西”,就是在品读中生成语感。

那么,又该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呢?我们不妨借鉴魏书生老师的经验,选取文中的重点语段,做各种语气的研读训练。同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后选取关键句和精彩段落来诵读,读时应注意诵读的节奏、音调、和情感。如在学习当代散文作家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时,文中描写作者聆听、感受泉声的重点语段,先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推敲、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想像体会当时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主人公触景生情的感人情境,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悟出语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

二、情境中增强语感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席勒曾经在《美育书简》中指出:“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像力的活泼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像力的丰富性相关。”汉语言的具象为汉语语感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想像空间。因而,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进入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将语言符合“还原”成作者建构起来的具象,然后让其置身于情境之中。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描写出春天的色彩美、灵动美、情态美,而这一美感又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为引导学生尽快入境,我先运用多媒体展示图景,配以轻音乐,再就朗读的语调和语气加以指导:“盼望着”“嫩嫩”“绿绿”等一系列的叠音词,要处理得语重而调缓,让人身临其境去感受人们盼春的急切心情和优美的画面;“闹”“钻”“酝酿”等读重音,能给人以听觉、视觉、嗅觉上的美感;“朗润”“涨”“红”“应和”“赶趟儿”等读重音,又能使人感受到随春而来的大地苏醒、小鸟欢歌、春早人勤的景象。通过情境创设、诵读指导,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感受着春的勃勃生机、多彩图画。经过这样的一次次训练,学生在吟诵美文中锻炼了想像力,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实践中内化语感

语言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后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引导。但有的人将此简单地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则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着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像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引导理解为讲。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培养语感。学生可以完全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展开自身合理的想像和联想,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优秀教师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出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学习《变色龙》,文中对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描写很精彩。为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扮演的角色中感受体悟。经过课堂实践,学生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住奥楚蔑洛夫多面性的性格特征。又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让学生想像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巧遇百万富翁于勒的表现,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因此,只有不断地实践,学生才能由情入理地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情感、主题的理解能力。总之,若缺乏或不注重语感的培养,那意蕴含蓄、旨趣隐含的文字,就难以把握和理解。只有经常诵读、入境、实践,才能在阅读中删繁就简,抓住关键,深思明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想像力语感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高中语文读文教学中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