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择善而从之,不善而改之

2017-09-27沈永娟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7期
关键词:小学化文化背景幼儿教育

沈永娟

摘要:当前幼儿教育领域关于“小学化”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课题,众说纷纭。本文独辟蹊径,基于我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背景的视角下,来探索幼儿教育小学化产生的起因,以及如何在新时代的幼儿教育中取其精华理论和思想,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而改之,以规避幼儿园的小学化现象。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文化背景

【分类号】G619.2

引言:

梁启超先生在《论幼子》一书中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他告诫人们:人的一生,建树立足于幼年时所受的教育。由此可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当前,幼教“小学化”问题的存在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2012年,教育部明文要求对幼教“小学化”现象进行监管,大力倡导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整合课程取代现有的“小学化”教学模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对幼兒园教育“去小学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规范幼儿园教育教学。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矫枉过正、执行不力等问题,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背景的视角下探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起因,并对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去小学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幼儿园“小学化”的表现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主要体现为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行为规范、教学评价等的小学化,不仅影响幼儿的发展,也制约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具体细化的表现为: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重视读写算和特长训练,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上,课程超载,加上各种音乐、书法、绘画等特长班,把应在小学阶段完成的目标要求和学习内容下放和提前到幼儿园来,而忽视了身体活动和情感社会化的全面培养;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却轻视让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发展,以课堂教学取代游戏,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孩子“灌输”知识;在教育评价上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弊端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表面上看是在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实质是重复型教育,背离了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原则,给幼儿的幸福童年带来了沉重的枷锁,压缩了本来应该属于孩子动手操作和做一些适合幼儿年龄游戏的时间,束缚了幼儿情感、社会性以及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幼儿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相关研究表明,小学化的教育让孩子能够在幼儿园里就学到了小学里才学到的知识,这会让他们在小学初期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够专注,反倒不利于孩子后续的学习。

三、历史文化背景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

当前,很多研究普遍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概括为:应试教育评价理念和标准的向下传导,导致幼儿园教育与评价目标出现偏离;家长教育观念的功利和短视,迫使幼儿园为谋求生存发展而迎合家长需求;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不足,造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小学化”,等等。因此,这些研究将针对幼儿园教育中的各类基本要素(如教师、课程、教学方式等)进行“技术变革”,如严禁使用“小学化”教材、对幼儿园办学目标严格审核和督导等,视为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主要方式。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具体措施如果

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极易在实践中“走样”,矫枉过正。

放置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当中来看,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基础的问题。如《三字经》中“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颜氏家训》中说:“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强调的都是从小教育的重要性,这是精华所在,当择善而从之。而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所隐含的是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学习价值观、“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学而优则仕”的人才观,扭曲了人才的多层次化和多样化,是“应试教育”的驱动力;以及家长望子成龙的“神童”的教育情结,这种观点当摒弃之,有违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

四、规避“小学化”现象产生的对策和建议

1、树立正确的幼教理念和人才观

正确的幼儿教育是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幼儿教育要以幼儿为中心,要把幼儿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切实贯彻“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质。在现代社会,“唯分数是举”的“应试教育”重视的恰恰是学习的结果而非过程。因此,全社会应该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棝,寻求理性人才观的复归,树立起符合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求,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为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使幼儿园摆脱“小学化”的困境,幼儿园应当尽量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适当提高幼儿教师的人职门槛,确保教师具有专业的理论背景。做好教师的职前及职后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区培等统一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幼儿园的教科研活动。在培训中研讨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分享教学实践和课程实旋成果.努力做到“避免小学化”和“去小学化”。组织教师开展幼小衔接的研究,与小学教师双向互动,互相了解幼儿园及小学教育的本质,以针对性的教育。

3、开展家长教育 改变错误观念

家长的错误观念是导致幼儿教育倾向小学化发展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幼儿园来说除了要加强自身办学方式外,还要努力去改变学生家长的观念,定时定期的开展家长会,让他们去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规律,并且还要对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进行了解,告诉他们要用合适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对待孩子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喜好来选择各种各样培训班,并且还要在孩子处在幼儿阶段时多注重认知素质的发展,而智力是在认知培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的。幼儿学习教育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只有这样,孩子们的身心才会全面发展,得到健康成长。

4、遵循规律,做好幼升小的衔接

不同阶段的教育都有其自身的不同规律,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任务就不同。对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 家长要遵循 “顺自然, 展个性” 的原则, 通过关注幼儿的习惯以及学习能力, 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幼儿教师须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以及自理能力等作为教学目标, 打好幼升小的基础。通过合理的教育规律, 帮助幼儿逐步习惯学校生活, 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度过幼升小的入学关。

参考文献:

[1]张桂珍.幼儿教育 “小学化” 现象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4(05).

[2]待薇.幼儿园小学化教育问题思考[J].小学科学, 2014 (5)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化文化背景幼儿教育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哈哈镜
哈哈镜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