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中医药文化视域下的医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培养

2017-09-25付蕾朱昱熹孙尧

文教资料 2017年35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传统文化中医药

付蕾 朱昱熹 孙尧

摘要: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蕴藏浓厚,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更是值得现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在当代社会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冲去下,医药行业工作人员的医德医风和从业能力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带领当代医药类专业大学生认真学习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对提高今后医药从业人员执业能力和树立行业文明新风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 传统文化 从业能力 道德规范

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大殿以道家的养生学为地基,以易学的天文地理学为砖瓦,以儒家的医学伦理学为顶梁,融会贯通了其他传统学术理论,其独特思想体系和价值理念与价值追求也对医药行业从业能力和道德规范起到重要的指导教育意义。

1.传统医德文化的发展

1.1上古商周,傳统医德文化萌芽。

伏羲氏尝百草制九针,黄帝主持记录经方、本草,先民进行医疗活动的目的是治病扶伤,这正是传统医德的基本所在,伏羲、黄帝则表现出扶伤济民的高尚献身精神。以医药师治疗的成功与失败次数来评价能力,并以此为据发放俸禄,传统医德评价体系形成,驱动医药师追求技能提升。此时,已经有对老人、幼儿有优先待遇的传统医药仁德的雏形出现。

1.2春秋战国,传统医德规范基本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百家争鸣局面使传统医德规范初步形成。儒家提出的“仁爱”思想被医药家接受,由此确立了传统医德的核心“仁”。道家著作《老子》谈养生之道,“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医药发展史上出现预防思想。《墨子》有云:“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体现出传统医德中“兼爱无私”的大医思想。在这一时期,传统医德规范基本形成,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德文化的基础。

1.3封建王朝,传统医德规范发展成熟。

自秦开始,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组织建立起完备的医药师组织。王朝与外敌的战争不断,一方面促进了医药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促使时人钻研医术,促进传统医德中人道主义精神的觉醒。唐朝孙思邈著《大医精诚》,展现尊重病人、尊重生命价值的传统医德中的人文精神。宋朝起改进医药师管理,由医药师自律逐渐向医药行业规范与法律转变。传统医德在继承前代传统医德基础上,更突出表现出不图回报的高尚风格与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到明清,我国传统医德文化已发展成熟。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传统中医药文化充分汲取了诸子百家的优秀核心理念,不断完善创新,凝练出“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医德修养,最终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宝贵财富和医者规范自我鞭策奋进的精神动力。

2.传统医德修养的精髓

2.1医乃仁术,大慈恻隐之心。

《尚书·五子之歌》中记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种关爱苍生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医德思想的核心——“医乃仁术”。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这就要求医者要有“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以救人疾苦为己任,尊重生命、一视同仁、治病不分亲疏贵贱。

2.2医贵乎精,鼎故革新。

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自古以来中医最重视的就是德术并重,从先秦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到东汉时期张仲景创立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从李时珍跋山涉水遍访民医编纂纲目到王清任亲自观察尸体结构绘制脏腑图谱,无一不是医者对自我学术和救治能力的锻炼和拔高,不止步于前人的已有成就,创新性地将中医和西方医学相结合,勇于探索新事物。

2.3自正己德,融于同道。

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与人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医药学家基于治病救人的同时,也要重视修养君子之度,尊重同行。这既是对医者本身道德修养的磨炼,也是为了在患者心中树立治病救人的良好形象。

3.当前医药行业和高校医药教育的问题

3.1医药行业是国民健康的命脉,作为这一行业的主力军,医药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道德素质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然而随着社会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纠纷越来越多,除了制度问题之外,医者自身水平参差不齐,同行竞争愈加激烈也是引发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3.1.1工作懒散,医患纠纷层出不穷。

有些医生询问病情时总是花言巧语、敷衍了事,对着病人只是看了几眼就开出了处方,还有小部分医药类人员为了利润,如医生给患者开高价药、销售代表只推荐高价药。此类行为很容易引发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引起医患纠纷。使得人民心中伟大的医者形象跌入谷底,从而产生一种抵触医院的不良情绪。

3.1.2高学历低技能,技术单一。

一方面,当今不少医生不能与时俱进,只是一味地依据自己仅有的一点点知识用同一种方法诊断患者,不懂得个体化治疗。另一方面,有些医院中经常可见不上手术台的外科主任,不会用手术刀的医学博士,依靠仪器检查病状的“专家门诊”……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医院过度追求市场化、追逐经济效益,以高学历、某某专家为噱头,却忽视了治病救人的核心——医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养。

3.1.3态度冷漠,同行挤压。

有些医药企业“重经济效益、轻职业道德”,导致企业医务人员的从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责任意识愈加淡薄。其次,随着二、三级医院的差距越来越大,同行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变大了,竞争愈加激烈。这双重压力下,有些地方医院很容易出现乱收红包、加塞、甚至同行挤压的不良风气。

3.2医药类院校大学生是今后即将步入医药行业的新生力量,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水平也将成为整个行业的门面板,直接影响整个行业道德水平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的心理失衡、价值扭曲,以及外来思想中的唯价值论和唯利益论,不仅仅影响了医药行业从业者,也困扰着医药类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2.1高校医药教育的乏味。

纵观当今医药类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明显存在着教育内容单一落后,教学形式枯燥乏味等问题。在高等医药教育中,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特色关系始终不能完美结合,几十年来,虽有改革,但未能展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单一的教育模式压抑了各高等中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

3.2.2社会不良风气的阻碍。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力还不成熟,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医患纠纷,虚假宣传,兜售假药等一些医疗道德缺失现象在他们的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容易造成一定的冲击。加之素质教育薄弱和缺乏优秀教学榜样,使得大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和领悟“医为仁术。仁者爱人”的传统医德精髓。

3.2.3临床实践教学的薄弱。

在校大学生尚未深入接触过社会,其社会阅历也基本空白。即使在学校学习理论三四年,掌握了不少知识,但无法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在医院见习、实习一两年,反而发现之前学习的理论知识派不上用场。这反映出医药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的脱节,高校临床实践教学没有从本质上体现医药治病救人的特点。其次,大多数高校临床教学基地基础薄弱,教学条件较差,在物质方面限制了临床教学质量。

4.传统医德修养对当代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

针对以上一系列问题,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当前医药行业从业能力和道德规范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4.1培养仁心仁术。

医药行业从业者需要明确医药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等方面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从而行有所准。孙思邈对医生提出的以“精诚”为要,应该是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基本医德规范。医务人员应当常怀仁爱之心,同情患者面临的困苦,对患者的愿望和需求产生共鸣,以对待自己亲人的态度对待患者,想方设法地改善服务品质、提高患者满意度。

4.2追求专业精神。

王世雄在《回春录序》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精良的医术和厚重的仁心是“济世活人”的核心要素,二者不可缺其一,如果空有仁心而无技术,救人于危难之中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医药行业的人员应当以严格的专业标准要求自己,精研医术药学,熟谙治病救人方法,谦虚谨慎、忠于本业,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同时也不能止步于前人的成就,要学会探索创新精益求精,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4.3树立真诚理念。

德业双修,尊重同行,先做人,后行医。作为一个医生,应当“捐众贤之砂砾,掇群才之翠羽”。医药技能人才应尽早地培养他们真诚的理念、诚实的行为态度,让诚信守法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贯穿始终。其次对待竞争良好的心态可以帮助未来的医药行业从业人员辩证、全面地看待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从业人员以灵活的思想面对行业中的严酷挑战。在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的同时,在竞争中谋求良性发展。

5.传统中医药文化视域下的医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提升的模式探索

5.1改革高校思政教育方式。

在医药类学校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医药职业道德观,也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要使医药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学习,达到提升学生医药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这要求医药类院校的政治教育课能够融入中医药核心文化,以“和”思想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构架和谐人际关系,以“医为仁术。仁者爱人”思想培育医药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要选取体现时代精神的典型案例,采取现身说法,以发生在身边的医药违法现象为例,拉近医药技能人才与行业企业的距离,强化医药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使职业道德理念的渗透更易为技能人才接受。

5.2加强大学生医药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以《医古文》、《中国医学史》、《医药语文》等课程建设为主,加强其它中医经典课程的选编、提升,并与人文课程交叉渗透,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中蕴涵的丰富人生哲理、文化理念。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医药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医药专业特点,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医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5.3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医药类高校教育者应按照《大医精诚》等對于“大医责任之重”来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投人教育事业。同时自觉承担医药从业人员所应该承担的义务,深刻理解医药行业的特殊性,认识到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于医药行业发展的促进和必要作用,做到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为学生树立好榜样。除此之外,作为医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有不可脱卸的为医药行业培养高质量、高规格人才的重大责任,应该努力把民族医药文化精神融入到高校的培养过程中,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5.4在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理论素质。

传统中医药核心的行医理念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尤其是对于医药这个特殊行业。实践尤其重要,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对职业道德和职业内容有一定的体验之后,才能更好的认识医药行业,并在最开始接触医药领域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提升人生境界,在专业实践中坚定人生追求,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意志品格,使职业道德意识成为医药从业者的自觉。

总而言之。在当代社会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加强医药行业行为规范,遵循传统医药道德观念,对推动传统医药文化传承和提高医者从业能力、树立行业道德新风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医疗技术相结合必将推动我国医药事业不断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传统文化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