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阶段提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实效性的思考

2017-09-25刘燕杰

文教资料 2017年35期
关键词:入党积极分子大学生党员

刘燕杰

摘要: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是确保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程序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培养联系人的工作职责范围进行了界定。只要调整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的党员身份结构,创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网络和实践载体,强化培养联系人的考核和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质量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解、认知和信仰就会不断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入党积极分子 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也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工作对象。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加,积极要求政治进步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规模不断扩大。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工作,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但从近年来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实践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挂名”现象比较突出。新形势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机制,有效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建设标准化,有利于党组织壮大党员队伍,多渠道多层次地将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吸收到党组织中。

一、现阶段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投入精力普遍不足。当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主要是高年级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之间大致是以老带新的一种关系模式,教师党员参与较少。学生正式党员大都是大三和大四年级学生,他们数量不足,每个人都担任几个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自身又面临考研就业压力,很难抽出足够时间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作为培养联系人的党员在大四毕业之后,入党积极分子如果在政治上仍然没有成熟,培养联系工作就会中断,只能重新安排其他党员继续进行联系培养,不能保证培养教育的连续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培养联系人的高年级党员发挥的作用有限,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教育培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任务会比较重。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大都身兼数职,在党建工作上投入的精力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导致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存在实效性差等问题。

2.一些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的理论水平不能很好地满足党性教育的需要。作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的党员大都是学生,有的刚刚转为正式党员就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虽然他们在学业上可能比较优秀,能力素质比较高,但入党时间普遍较短,政治理论水平的差异较大。总体来说,他们党性锻炼时间不长,对党的基础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甚至对党员发展的程序都一知半解,影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效果。另外,现阶段的大学生党员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倾向。在党性修养上存在差异,有的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质量不能有效保证。有的学生党员只能机械地执行党支部的“规定动作”,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实效性差的问题比较明显。

3.一些大学生入党積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感不强,政治引路人作用容易淡化。学生党员担任培养联系人与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之间各方面的差距较小,担任培养联系人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学生党员的身份是学生,与入党积极分子的年龄相仿,感情上容易亲近,但政治引路人作用容易淡化。对培养联系人来说,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学业、生活上,凭着他们在学校多学习生活一两年的经验给学弟学妹指导,更多的是扮演师兄师姐角色,很难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上给予有效引导。尤其是有的入党积极分子是高年级学生的时候,培养联系人和入党积极分子几乎是同一届的学生,甚至是同班同学,学习生活经历相似,学生党员政治引路人的作用就更难发挥。

4.一些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工作机制缺乏创新。随着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数量越来越多,培养联系人面对的党建工作对象的个性化特征明显,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更高。学生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普遍存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情况,往往是就党建论党建,满足于培养教育工作在形式上的完成,实际效果不能保证。当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和深人性存在不足,网络新媒体等资源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有待进一步细化深化。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效果。如何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新机制,形成培养教育的新局面,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二、增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实效性的举措

1.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实行教师党员担任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制度。尝试由一名教师党员和一名本科生党员共同担任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工作,从培养联系人身份的角度入手初步解决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认同感不强的问题。教师党员一般都可以连续培养,直到其各方面比较成熟,达到发展的要求。在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下,可精心选拔和培养一批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比较优秀的党员教师,对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党务工作者队伍进行有效的补充,让他们既做学生学业上的导师,又做政治引路人。精心挑选的专业教师队伍,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还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人格魅力,易于对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实现党建和育人的有机统一。

2.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的系统培训。对担任培养联系人的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要进行定期系统培训,解决他们党建工作业务上存在的模糊认识,让他们在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导上更有底气。培训内容除了党务知识外,还应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内容,让这些承担培养联系人任务的党员在政治理论水平上有较大提升,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通过系统培训,培养联系人能够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注重入党积极分子党性观念培养。以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为主要内容,教师党员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间建立起一种相对固定的导学关系,全方位促进和引领入党积极分子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全程参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成长过程,指导入党积极分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促进他们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养成。

3.创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网络载体,开拓教育培养工作的新阵地。积极主动地开展网上党建工作,使互联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理论阵地,充分利用其便捷性等特点为党建工作服务。通过建立党建主题网站、建立网上党支部、开展网上谈心谈话等形式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创新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网络载体,开创网络时代党建工作的新渠道、新阵地,实现入党积极分子和學生党员及教师党员之间的全方位交流。培养联系人要及时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答疑解惑、积极引导,让网络成为沟通入党积极分子和培养联系人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交流思想、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真正营造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网上交流学习氛围,形成一个政治性强、覆盖面广、知识面宽的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网上辅助系统。

4.推动党建工作进学生公寓,在日常生活中考察锻炼入党积极分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逐步拓展。学生寝室已经成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集中教育培养的重要场所。推动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把教育培养融入公寓生活之中,为入党积极分子的经常性教育和教育日常化搭建有效平台。从时间长度上看,大学生在公寓里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平均每天超过8个小时,可利用的时间较多。从空间上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在公寓里比较容易集中开展活动。开展学习教育等活动比较方便。可以在公寓里通过责任区、先锋岗、结对帮扶和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建立经常化、日常化教育平台。切实将大学生党建工作融入公寓实际生活,把入党积极分子在公寓里的表现作为考察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是否合格的重要方面。

5.实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定期考评制度。培养联系人定期考评制度是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进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把对培养联系人考核考评作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常规工作内容,每一年或者半年集中考核一次,把对培养联系人的考核与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同步进行,将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情况作为评选优秀党员的重要依据。对培养联系工作不重视、不作为的或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取消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的资格,直至给予相应处分。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优秀党员要及时进行表扬和宣传,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强化优秀党员的辐射带动作用。

新形势下,党中央正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是确保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十分丰富、价值观明显多元化的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工作是现阶段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难题之一。只要调整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的党员身份结构,创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网络和实践载体,强化培养联系人的考核和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质量就会不断提高,从而有效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解、认知和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猜你喜欢

入党积极分子大学生党员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大学生寝室片区化管理研究
关于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机制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