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2017-09-25吴宏昱蔡爱丽

文教资料 2017年35期
关键词:薪酬体系教师

吴宏昱 蔡爱丽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的科研地位也日益受到重视,教师作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将能够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促进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良性循环。在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应用性、科研实现途径的独特性和科研主体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包含三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三十一个三级指标,并确定各指标层的指标权重,设计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科研绩效 教师 薪酬体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异常迅速,已日益成为各地教育发展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科研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教师作为开展科研工作的主力,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发挥潜能,促进良好科研氛围的营造、提升学校的科研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高职教育具备二重性,一是高职的职业性,二是高等教育属性。职业性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展开,以学生技能水平高低,职业态度好坏,对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等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高等性是指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够简单地照搬本科院校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也不能生搬硬套其他的绩效评价体系。

1.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特点

1.1高职科研的应用性

高职院校的科研并不是“去研究、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而是将探索和研究已知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方法和技术。高职科研的特点决定了高职科研是专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突出应用技术项目,在服务社会中搞好科研,在实际应用中搞好科研。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专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洪一教授认为,高职科研要体现个性特色,要根据高职自身的专业结构和科研力量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自身的优势专业为依托,凝聚力量,重点投入,形成特色。此外,他认为高职科研要体现应用特色,注重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1.2高职科研实现途径的独特性

我国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由传统的中专学校改制而来,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点。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点,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科研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机构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校企合作共同发起建立研究机构,或是由学校发起,企业合作参与建立研究机构;二是研究机构的研究模式是校企合作。

1.3高职科研主体的多样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多是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因而高职开展科研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更是一个科研团队,这个团队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去参与实践项目科研。让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在科研项目的参与中展现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与本科院校科研参与主体不同的另一方面,在于高职院校科研参与人员除了教师和学生,企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科研人员也可以是高职院校科研團队的参与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职院校教师理论水平较高而实际操作水平有限的问题。

综合上述理论,本文认为高职科研的特点在于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坚持以学生为科研实践主体的特色,科研项目紧密结合企业、行业需求,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目前高职科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都不强,阻碍高职科研发展的瓶颈在于没有构建一套适合高职特征的科研评价体系。

2.评价指标选取

2.1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分级、分类原则

分级原则是指在科研工作量标准的制度方面应考虑到专职教师、专职科研人员、教学科研“双肩挑”人员、教辅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兼课的行政管理人员、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等的差异。对于同一类型的对象还要结合考虑其目前的科研发展阶段而制定相应的标准。

(2)独立、简练性原则

科研活动有多种表现形式,各种形式之间为往往存在一些交叉关系、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等。评价体系若要做到真实地反映科研工作实际。则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必须考虑这些指标是否独立的,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否反映事物的本质。按照这样的原则所确定的评价指标在应用时才不会出现重评、交叉评等现象,从而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稳定性、前瞻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指标应具有连续性。这样的指标体系才能发挥其对教师的导向作用,促进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同时也要结合各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规划。设置一些与之相关的指标来引领学院的科研工作朝着既定目标方向发展。

(4)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科研工作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而评价体系所能制定的标准和采用的指标又是有限的。这就要求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虑影响科研活动的因素,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度量评价客体,防止遗漏重要指标。选取的指标应该是可以直接观察、测量得到,或者是能间接地推断出这些不可观察、测量的指标。这样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对科研状况进行度量,又便于评价过程中的操作和实施。

2.2评价指标选取

本研究结合高职院校科研特征。通过深入调查部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及查阅国内外大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资料,综合高职院校学科以工科和文科为主的特点,对评价指标做了初步选取。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管理工作者及高职教育专家学者的访谈和指标选取的意见咨询,最终选定了三个一级指标,包括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九个二级指标和三十一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见表4。从该表中可见,一级指标中加入了人才培养,二级指标中设置了横向课题、专利、技术转让等应用性指标,这些都是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色而设置的。

3.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指标权重确定

目前,国内外建立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基于本指标体系的结构特征是层次型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专家评议法”,在指标选取及通过对指标重要性比较从而构建两两判断矩阵方面采取专家评议的定性方法;在指标权重确定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本论文在各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中,向高职教育领域中的8位有关专家进行了意见咨询。其中1位是科研处处长,1位是主管科研工作的系主任,3位教授,3位副教授。通过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构建层次结构图和两两判断矩阵,用计算机软件MATLAB计算权重。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结构模型是一种用框图描述说明问题不同层次因素间隶属关系和递阶关系的模型。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时,将有关因素按照不同属性,分解成几个层次,同一层上的各因素对上层因素有影响或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同时又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并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最高层为目标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它是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是层次结构模型中要分析的总目标;最底层一般为措施层或方案层,这一层次包括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中间可以由若干层次组成,一般称为指标层或准则层,它是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某种策略、原则、方式等中间环节。

运用主成分分析,本文对于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第一层)是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目标(V),准则层(第二层)包括科研项目(V1)、科研成果(V2)和人才培養(V3),指标层(第三层)共包含三十一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见表4。将这些因素按照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得到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层次结构图。见图2。

(2)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在建立好科研绩效评价结构图后,根据同行评议法,可以得到高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结构模型中准则层(评价因素)以及指标层(评价指标)的两两比较判别矩阵。本着科学、可操作性的原则,以上8位专家分别对指标重要性进行了打分。在此基础上,再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到各自的权向量,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

科研绩效目标层下的判断矩阵,见表5。

根据经验,对于三阶以上的判断矩阵,只要C.R.<0.1,就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因此,通过检验,W值可作为权重。

计算结果表明,在一级指标中同,科研成果所占权重最大,也即最为重要,这与实际相一致。因为科研成果是科研的各种表现形式。能对各项科研工作进行有效地衡量,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因此其权重最大:权重次之的是人才培养指标,这解释说明了高职科研强调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特征,人才培养是高职的生存之本,科研同样是要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人才培养直接反映了高职科研为教学服务的质量。

同理,对各评价指标的二级指标权重进行设计。首先是构造相应的判断矩阵,方法如前所述。最终可以推理设计开发出如表6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表。

猜你喜欢

薪酬体系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