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摄影与文字表达的结合

2017-09-25李杨

文教资料 2017年35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

李杨

摘要:现今,摄影作品与文字共同表达的形式被大众普遍接受,将摄影这一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段和文字表达相结合,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摄影和文字各自的优势与特点。浅析二者结合的实例并探究其成功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此方法至其他领域。

关键词:摄影艺术 文字表达 人类社会

摄影,这个新兴技术媒介对于其他的表达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仍然众说纷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于摄影的一切言论同摄影的历史一样长,摄影术的发明仅仅一个多世纪,但机械时代和工业化的到来使得摄影不再是远离普通百姓的一种奢侈存在。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一书中有句对摄影的概括性言論:“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然而,现今的状况表明。在整体的国家教育制度下。一味的强调实际与实践成为理论被忽视的原因之一。摄影作为一种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表现手段,它需要与文学理论相互配合来进行深层次的表达和传递信息,单纯地注重实践而缺乏文学基础,照片只能用感官的方式被认知:相反,身处信息时代的民众已很难接受只有干枯文字而缺少配图的新闻或者广告。因此,通过相机这一媒介记录瞬间形态并搭配文字解释说明在现今社会已成为常态,功能性不分伯仲,笔者将对两者各自的优势与互补性,作深刻比较。

在摄影术发明的早些年间,人们对摄影的态度并不友好,甚至会将其妖魔化。典型代表有法国诗人、评论家夏尔勒·波德莱尔,在他的思想中,摄影艺术造就了传统艺术的危机,他所信仰的唯灵论构成了他思想与作品的全部,使得唯灵论成为了他抵抗社会不可逆转的现代性的鲜明旗帜。他认为,我们所存在的世界通过相机镜头毫无保留的收纳,是对现实的单纯复制,会打破艺术的“美”,而艺术的“美”与摄影术带来的“真”并不相容。“如果允许摄影在某些功能上补充艺术,在作为它自然盟友的大众的愚蠢帮助下,摄影很快就会取代艺术,或索性毁掉艺术。”这样的言论被当代学者冠以典型的现代焦虑,事实证明,波德莱尔的担心很是多余,摄影并没有取代文学,艺术隶属于文学中的一种,它在艺术的范畴里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并按照视觉艺术的方向大跨步的前进与发展。

另一派的学者从非常积极的角度上展开了与波德莱尔有着完全相反的论述,1939年,为纪念摄影术发明100周年,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理论家保罗·瓦莱利的演讲稿《摄影百年》中提到“摄影的角色是客观世界的完全记录者,这时,文学的特性开始了它真正的自由发展,即对抽象思维的清晰表现。”瓦莱利将摄影的功用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定义为“客观记录”,而加拿大传播与社会学的学者马歇尔更是比喻摄影术的诞生之后的世界,犹如一座没有围墙的妓院。无论丑恶,世界都被相机记录。

对于相机复制世界的认知。进行比较全面概括和分析的普及读物属瓦尔特·本雅明所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图1)。书中,他强调原真性的概念:即使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即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但唯有借助于这种独一无二性才构成了历史,艺术品的存在过程受制于历史。摄影技术作为对世界原真性还原的一种表现手段来说,又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若用照片说明,其一,使用相机,我们可以自由挑选拍摄角度,放大或放慢现实世界中一些肉眼未能探明的具像;其二,相机的复制能把原作或者那一时间点的存在带到原作无法达到的境界,比如照片作为一种回忆的记录,当时的场景不可能再现,但可以通过相机的复制借由胶片的显影变成人脑中一个随时可以被唤起的记忆。

在摄影术没有诞生之前,很多的社会存在以被想象的状态理解着,摄影术发明的前的时间里,素描、绘画、雕塑等一切模仿艺术都是利用人类自我感官完成对外形的再复制。在某些特定艺术表现中,我们需要确切的知晓骏马疾驰(图2)或鸟类飞翔的具体过程,比如每一秒四蹄的状态,亦或是双翅的舒展形态。摄影术的发明,使我们可以从容不迫的精确到每一个时间节点去研究和还原大量细节,通过简单的物理转换。或者最初的溴化物的化学反应,重现眼睛看不见或无法清晰对视的事实存在,探知被生理条件制约的真相。

相机不会说谎,它是对真实世界的完全复制,比素描、绘画等捕获外形的模仿艺术多“完全”二字。自然主义画家的唯一鉴赏标准是“真”,普通人只注意“美”而忽略其他,盲目崇拜的大众希望肖像画作能体面地反映自己的形象,而“真实性"SL要求画家笔下呈现的形象不能脱离实际情况。面对传统摄影的快捷和真实记录,真正的牺牲品不是风景绘画而是微型肖像绘画,从达盖尔成功地固定了照相机暗盒中的影像那一刻起,人们就能够分辨画家和技师的不同了。

利奇瓦克(Liehtwark)早在1907年写道:“在我们的时代,没有一样艺术作品会像肖像摄影那样令我们聚精会神地观察我们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亲属和爱人。”这句话的出现让摄影审美鉴赏的研究转移到对社会功能的研究,因为这一角度的挖掘,赋予了摄影更多的内涵,社会功能与价值得到大幅提升,两种不同的声音开始争相辩论,即“摄影作为艺术”的美学辩论与“艺术作为摄影”这种更具有社会意义的论题开始广泛被人们关注,但无论何种辩论结果的产生,我们始终相信这是摄影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媒介出现的必然,其答案都是对摄影更高层的探讨,摄影不再单单成为新闻、广告、风光或者肖像等等传统划分的一个门类,而是渐渐走向高雅艺术的范畴。

关于摄影和摄像的争论随着二十世纪初佳能公司生产出第一台拥有拍摄功能的数码单反相机开始,擅长于摄影拍摄的人们给出了积极地评价:照片比起动态的影像更能激起被人们记忆的欲望。因为它们是时间的美妙的薄片,而不是时间流逝的动图。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瞬间抓拍,比起几个小时甚至更为长久的反复拍摄和播放更加扣人心弦。如同长焦镜头的拍摄胜利的狂欢队伍游行,没有《胜利之吻》(图3)来的让人们津津乐道。而相机的拍摄角度也尤为重要,理论出自于实践。即使有的相机上装置了构图格,但是不得不承认,唯一有效的角度,只是单纯的几何构图上的角度,而不是由摄影师为了取得什么效果而匍匐在地或者做一些滑稽奇怪的动作而无中生有的角度。因此,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和文学相通,当然。文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这里单单指文字的话,守规守矩依然适用,基础的语法结构就是文章的规矩,在这之上,我们添加表现手法,无论倒叙或是插叙,比喻或是反讽,无规矩不成方圆。拍照有拍照固有的适应视觉观看的几何角度,选定角度之后再量体裁衣对拍摄作品作进一步的刻画,就像语法结构之上,形式不一的文字手法能够让文章有章有序并耐人寻味。再举一个例子,舞蹈也是文学的一种,群魔乱舞永远是被吐槽的对象,我们很难从中审出美感。

照片的说服力还体现在面对照相机所记录的大自然和面对眼睛记录的大自然不同,我们可以使用语言极力的描述出人们如何行走,但对于迈开步伐的每一瞬间的掌握和姿势的精确判断,我们仍然分辨不清,这种差异是无意识的空间代替有意识的空间造成的,我们的机体通过大脑的协调构造出生动的思维场景并被语言表述出来,但空间的无意识性,纯粹的物理形态才是事物发生时的根本状态,然而摄影可以通过慢速度、放大等技术让隐藏的一些认知成为可能,通过相机,人们看清了机械相对于人类机体的无意识性。摄影以物质形式揭示了所有影像的面貌,包括最微妙的细节,放大后的马尾草如同古老的石柱、起绒草的形状类似哥特式的装饰、花生和橡树果放大十倍后成了图腾柱等等。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界“伟大而隐秘”的面纱揭开。

不同于小说家运用文学表达使我们探寻本真,这一需要逻辑思考参与并贯穿其中的行为。语言可以积极精确的描述视觉对象,当作家描述他所能看见或想象的一片景致、一张面孔、一桩事件时,他穷尽描写手法的文学表达依然会陷入一个无法解决的哲学问题。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千千万万的读者都会因为认真阅读了作家的文字后而在脑中有事件的基本轮廓,但特殊性又是每一位读者的固有存在,对事件细节的再现,只有和作家自己无限接近的可能,对于此的形容词是“相似”,而非相同。就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这样浅显的道理,使语言的精确描写成为一个非常虚幻的想法。此时,影像对于记录的压倒性欲望体现,摄影对其拍摄对象的记录单纯而物理,更加直观与清晰。但是,我依然不认为摄影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替代了文学表达,没有带来特定的好处,作为补充说明的角色则非常出色。

《摄影的信息》(1961)一书中,作者罗兰·巴特从他文学理论家、符号学家、媒介社会学家的专业眼光看待新闻摄影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新闻照片是一种信息,照片是中心,而其周围则由文本、标题、说明、版式等等组成,照片的构造并不是一个简单而孤立的构造,伴随着每一张新闻摄影作品的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文本同时撰写,标题、说明或者文章,一起传播。信息的整合就新闻摄影而言包括了最基本的两部分,其中之一是语言学性质的文章,两个构造相互支撑与协作。而二者既相互合作又必须有着既定的界限,文本信息中,信息的实体是一个个词语通过语法联结,照片信息中,影调、对焦中心、背景的组合给以视觉上的场景还原和人脑的初步分析。两个构造占据着它们各自被规定的空间,共存信息的复合体传递出新闻所要表达的信息,比任意一个构造,或者照片本身,或者文本,都来得要信息丰富的多。

再从纪实摄影门类举例,战争美学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群众运动在相机面前的表达比大众作为参与者通过感官的感觉来的更加清晰,是一种更为直接的体现。如果没有文字的解释说明,离开照片所拍摄的时间点,我们很难确定更多的细节,甚至对所属的战争也一无所知。在战地纪实摄影中,文字的跟随无疑是必要的,在当时的场景中,这也许是战地记者的最后一张影像。下一秒钟的到来,并不知道是一颗炮弹或者是胜利的曙光。著名的战地摄影师罗布特·卡帕留下了诸多战争美学的范例,他的经典名句:“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说明你离战火还不够近。”《诺曼底登陆》系列正是他离战火足够近而得到的影像,1954年5月的一个清晨,在越南战争的战场上,卡帕决定放弃吉普车的掩护而以最快的速度前去拍照,他根据经验认为有机会拍到好的照片,因此在需要冒险时,他决定冒险拍摄。此时越盟的狙击手已准备妥当,而和卡帕一起前进的法军部队则缓慢的在稻田里行进,以稻田为掩护躲避敌方狙击手。此时,卡帕误踩一颗地雷,即使立刻转移到了拥有急救站的法军据点,但医生无奈宣布其被炸身亡。罗伯特·卡帕的最后一组照片,正是他们在稻田中前进的十七位法军的背影。没有文字叙述,我们很难对他的一生与执着的追求肃然起敬。而时间转化至今天,战地摄影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忏悔和反思,没有文字的搭配,照片仅仅是照片,可以带来视觉冲击,但是历史真相我们不得而知,那么,文學和照片的组合使得“意义”这个词的意思更加生动与深刻,赋予更多的存在必要。

摄影在其发明之初是一种工具,但是现在,它更加成为一种“解读”我们所存在的世界的媒介。每一个观者对照片的解读各不相同,如同人的长相千千万万,我们需要有一定的内容来规范照片带来的信息,纳粹利用照片作为宣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是我们所批判而鄙夷的,它为世界带来了灾难,战争是人类历史逃脱不了的厄运,欲壑难填的道理说来都清楚明了。但是,我们也可清楚的意识到摄影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历史上的艺术家们曾有反传统的思潮控制并发展了社会进程,现在的作品又有强调传统的一面。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发挥着自己的特点。文字表达与摄影作品的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不影响最终摄影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效果,即结果优先的思维方式。综上所述,摄影作为艺术表现手段和文字表达相比较,可以独立成章,在视觉和思想两种境界下突出各自优势与特点,但二者相结合的表达形式则更加优异,不拘泥于文字的一维,不单独呈现摄影作品的二维,多维空间的协同发展和展示在摄影与文字的结合实例中取得良好的表现效果。这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无论任何领域都在强调多角度多维化的创新,摄影作品与文字的搭配已被观者接受,这是摄影术自诞生以来的一场变革,与文字甚至其他文学的结合是支撑其走向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在新媒体中的运用与分析
吉林书画摄影艺术作品选刊(16)
如何在群众文化中进行摄影艺术的普及与推广
杏林书画摄影艺术作品选刊(14)
试论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策略
摄影艺术在产品设计展示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摄影艺术的创新研究
发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