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虚字语气功能统汁分析

2017-09-25金钰

文教资料 2017年35期
关键词:虚字统计分析史记

金钰

摘要:《史记》具有以字立骨的语言特点,较《汉书》有更多的虚字,虚字运用是史公以声情传达文情的重要表达方式,从虚词的角度来探讨《史记》的语言艺术,当能更准确地把握太史公笔法,增强对《史记》文本的理解。本文以《封禅书》为例,在借助计算机对该篇中的虚字用例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对其语气功能一一分析,探讨其在《封禅书》迷离恍惚文风的形成、史公主观情感和态度的传达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史记·封禅书》 虚字 语气功能 统计分析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历代帝王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的活动,尤其揭露、讽刺了汉武帝假封禅之名以求神仙、致方士、追求长生不老的荒诞行为。该篇中的虚字在营造本文基调、传达太史公主觀情感和态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含疑问语气的“盖”“若”“云”等。本文借助计算机对《封禅书》中的虚字进行统计,并选取其中六组、三种语气,对其在《封禅书》中的用法和语气功能进行一一分析,并尝试探讨《史记》的语言艺术。

一、“盖”“若”“云”

宋代洪迈《容斋续笔》卷七有“迁固用疑字”条,云:

东坡作《赵德麟字说》云:“汉武帝获白麟,司马迁、班固书曰:‘获一角兽,盖麟云,盖之为言,疑之也。”予观《史》《汉》所纪事,凡致疑者,或曰若,或曰云,或曰焉,或曰盖,其语舒缓含深意。”

首先看“盖”字。吴庆峰《(史记)虚词通释》列“盖”字三种用法,分别为连词、副词、语气词。《封禅书》开篇曰:“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清人姚苎田于《史记菁华录》中评此句:“起得惝恍不定。”首句下即以“盖”字提起,作“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句。此“盖”字用于句首,作语气词。细读《封禅书》全文,乃知秦之文公、襄公,齐之桓公等皆是“无其应而用事者”,此虽未明言,而以“盖”字起之,其意尽矣。所以,“盖”在这里不仅表示要议论,还有大率、不定之意。

除了语气词,作为连词、副词的“盖”字在《封禅书》中还有对情况、原因的推测,包含了怀疑、不可信之意。如《马氏文通》虚字卷之八“盖”条指出:

《封禅书》云:“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此盖上文所言诸事,不可根究,故每云“盖”以疑之。

《封禅书》中“盖”字使用共计九处,除以上两则,其他还有“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日‘畴”“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盖闻古者享其德必报其功,欲有增诸神祠”“陛下肃祗郊祀,上帝报享,锡一角兽,盖麟云”等。

其次是“若”。“若”字作为虚词在《封禅书》中共出现十七次,其中连词两次,副词十五次。其中,含有疑问语气的副词“若”出现了十四次。这十四个“若”字的用法可归结为两类,一者,如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中指出:

《史记·封禅书》“文帝出长安门,若见五人于道北”。又云:“天子既封泰山,无风雨灾,而方士更言蓬莱诸神,若将可得”。又云:“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欲见天子”。此若字,疑辞,犹似也。

“疑辞”即疑字。“文帝出长门,若见五人于道北,遂因其直北立五帝坛,祠以五牢具”。“若见五人”,似是幻象,文帝却因此便立五帝坛,其荒谬可见一斑。而在此之前,赵人新垣平“以望气”得见,且言于文帝:“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焉。或日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于是“作渭阳五帝庙。”文帝为新垣平之所见所言是凭,正是文帝“若见五人”即立五帝坛的先导;而新垣平也愈加有侍无恐,又生出玉杯、汾鼎一类荒诞之事。至“人有上书告新垣平所言气神事皆诈也”,文帝就将其诛杀,直令人唏嘘不已。此种“若”字用于动词谓语前,其他如:“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其夜若有光”“若有象景光”“其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天子为塞河,兴通天台,若见有光云”。

“若”字尚另有一种用法,如“作鄜畴后九年,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锥”中的“若石”“光辉若流星”“若雄鸡”,用于名词前,近乎比喻。虽然也有似是而非之意,可是讽刺意味没有第一种强,应作区分。其他如“若光辉然属天焉”“若麃然”“若兽为符”。

“云”,常见用法为代词,用作谓语,如人云亦云、子曰诗云等。但是《封禅书》中出现的二十一处“云”字均用在句末、作语气词,表达不确定的语气。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云之为言,信其事之有而疑其说之非尔。常谈所谓‘语出有因,查无实据也。”如“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一例:不加“云”是肯定的叙述语,加上“云”。其可靠性被消解而成为不定之语。其他如“其牲用聊驹、黄牛、羝羊各一云”“诸神祠皆聚云”“文公获若石云”“其声殷云”“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以迎日出云”“终莫能至云”“其用如经祠云”“不见其人云”“盖麟云”“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日‘狩云”“求其师云”“因以祭云”“为酸食群神从者及北斗云”“类禽兽云”“天其报德星云”“见大人迹云”“若见有光云”,层出迭见,“语气皆含姑妄言而姑妄听之意,使通篇有惚恍迷茫之致。”

除了“盖”“若”“云”,《封禅书》中出现的疑字还有“乎”“哉”“耶”等。这些疑字的使用,把帝王封禅一事写得迷离恍惚,似有似无。

二、“矣”“焉”

不同于以上“盖”“若”“云”等字之迷离恍惚,“矣”字,《马氏文通》虚字卷之九“矣”条曰:“所以决事理已然之口气也。”《封禅书》中使用“矣”字二十二次。如“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人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武帝,武帝“尊之”。此人将求仙、封禅合为一事:“祀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武帝听信其言,不仅“亲祠灶”,而且派人去海上寻求“安期生之属”,即使“莫能得”,也是一求再求,其执迷如此。到最后,“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羁縻不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史公连用两个“矣”字,似作喟然之叹;而“可睹矣”一句,更有余味不尽的讽刺效果。

以上“矣”字均用于句末,《马氏文通》谓之“助”句;若是位于句中,则是《马氏文通》所谓“助读”,如:“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人海求之”,前句之“恐不及矣”,因“辞气未完”,故又承以“使人”句。“神未至而百鬼集矣”“宝鼎事已决矣”等皆是此般。

“焉”字在《史记》中有多种用法,如代词、连词、助词以及语气词。《马氏文通》虚字卷之九“焉”条指出,“焉”字表示一种“顿挫”的语气,一方面突出所助读、字的内容,另一方面使所助讀、字在句中自成一节,表现出一种似断非断的语气:“焉字之用,在也、矣两字之间。其为口气也,案而不断,而以之结句,隐然有坐镇之概焉。”如齐桓公称霸诸侯即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以“焉”字收尾,下列自古无怀氏至周成王十二家,但“历历指数,不知何据”“观下‘穷以辞三字,其意灼然可见,读者切莫认真”。再如“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此处不用“也”“矣”,而用“焉”,是因“其辞气惟直陈其理而未为论断也”,与下文写秦始皇对求仙、“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的痴迷遥相呼应。《封禅书》中“焉”字使用颇多,计四十三处,加重了全篇悬而未决的语气,限于篇幅不遍举。

除了“矣”“焉”,语气词“者”“也”等的频繁使用,使得全文具有一种舒缓之气。

三、“或”“或曰”“或言”

除了以上五组字形成迷离恍惚、迂怪缠绵的文风、传达讽刺意味外,《封禅书》还多用“或”“或曰”“或言”,共计十六例。如:“或曰宋太丘社亡”“诸儒生或议曰”“或曰太公以来作之”“或曰周兴而邑邰”“或对日”等等。这一方面因为封禅一事“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湮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因其事迹难考、材料有限,太史公在其措辞和语句的选择和使用上非常谨慎、不做决辞,所以多用不定代词“或”,且常自以“其语不经见”等语作结、示其不可信。

另一方面,“或”的使用亦饱含着讽刺意味。如赵人新垣平“望气见上”一事。新垣平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绕焉。或曰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武帝于是“作渭阳五帝庙,同宇,帝一殿,面各五门,各如其帝色。祠所用及仪亦如雍五畤”,一个“或”字,足见新垣平之言故弄玄虚、无从依据,而武帝对其却是深信不疑。武帝屡屡为众方士荒诞之说所骗,却始终不能醒悟自拔,仍然执着地“羁靡弗绝,冀遇其真”,足见其痴、其昧。

除了不定代词“或”,《封禅书》还多使用否定副词“莫”,共计九处:“其祀绝莫知起时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莫知其说”等。“莫”字表示否定,同样表明这些事迹来源不明、无从考证。

其实,除了单独使用,史公于《封禅书》中经常连用这些字,如: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日未能至,望见之焉。

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直令人欲罢不能却又总不能近,“盖”“焉”“云”“矣”等字层出迭现,更见诡异迷离之境。

对于上引文中“三神山不远,舟欲近,风辄引之去”一句,清人姚苎田在《史记菁华录》中指出史公正是以之“自状其文”。而这些虚字在《封禅书》中层出迭见,正是全文读来飘忽不定的关键之笔:它们又饱含讥讽,使人如见史公喟然神情、如闻史公慨叹之声。

清代袁仁林在《虚字说》中指出:“人之欢声、笑声、哭声、叫号声、伤痛声,本皆直出无文,非辞之比。”而“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虚字、实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其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赵。……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因此,历来的文人、作者在创作时,无不重视对虚字的运用和安排。一些学者运用文章学理论,指出《史记》以字立骨的语言特点,而前人已揭示《史记》较《汉书》有更多的虚字,虚字运用无疑是史公以声情传达文情的重要表达方式,由此来探讨《史记》的语言艺术,当能推动更准确地把握太史公笔法。我们相信,深入探讨太史公笔下虚字的运用,必然能增强对《史记》文本的理解。

猜你喜欢

虚字统计分析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西夏虚字考源①
品对联·天文地理
“虚字”阐释举隅
如何发挥新时期统计工作的作用之我见
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房地产税收优化分析
论宋代的诗歌“虚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