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随心”与“冥”

2017-09-25刘梦妍

文教资料 2017年35期
关键词:阴间心意词义

刘梦妍

摘要:佛教在我国起源较早,自传入后,深受推崇,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词汇也层出不穷。本文将对与佛教发展相关的“随心”、“冥”二词进行词义探析,透视词汇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随心 冥 佛教

一、“随心”探析

随,本义跟从,跟随。《说文·辵部》:“随,从也。”桂馥义证:“从也者,本书‘从,随行也。”《广雅·释诂一》:“随,行也。”《玉篇·阜部》:“随,随从也。”《仪礼·聘礼》:“使者人,及众介随人,背面东上。”心,本义指心脏。《说文·心部》:“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又《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后由思维器官引申为心思、思想等。“随心”是偏正构词,两个语素义直接组合而成词义。《现代汉语词典》:“随心,①随着自己的意思:随心所欲。②合乎自己的心愿:称心。”词典中的第一个义项便是早期“随心”词义。“随心”即“随着自己的心意”,这一搭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早期其出现频率较低,并未广泛使用。据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用例如下:

(1)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既知所说之心,则能随心而发唱,故所说能当。(《韩非子》卷四)

(2)凡居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者,其务为相安利也,夫为相害危者,不可胜数。人事皆然。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吕氏春秋》卷二十)

在汉代,“随心”这一搭配出现的次数较多,但词义仍为两字组合之义,如:

(3)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正义】:本犹初也。物,外境也。将欲明乐随心见,故更陈此句也。(《史记》卷二十四)

(4)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正义】:杀,所介反。噍,踧急也。若外境痛苦,则其心哀戚,哀戚在心,故乐声跛急而杀也。此下六者,皆人君见前境来感己而制乐音,随心见之也。(《史记》卷二十四)

(5)惟有志之人,心不迷乱。奉天之化,当所师导。各使从其愿,乃为随心。(《太平经》卷一百一十四)

综上可知,早期文献中“随心”的使用。皆取其组合之义,即“随着自己的心意”。试想如果诸事均合乎自己的心意,那自身亦会称心、顺心。由此,“随心”有“顺心、称心”义,如:

(6)心有所欲,辄空中下之。尝思噉鲤,一双鲜鲤随心而至。(《搜神记》卷五)

(7)信手成重叠,随心作蔽亏。(《假山》)

(8)李十儿便自己做起威福,钩连内外一气的哄着贾政办事,反觉得事事周到,件件随心,所以贾政不但不疑,反都相信。(《红楼梦》第九十九回)

其实,文献中“随心”的“顺心、称心”义使用较少,使用最普遍的仍是“随着自己的心意”之义。除“随心”一词使用外,也出现了“随心+所字结构”的形式。如:

(9)以四蘂紫腴涂掌中,及手爪甲,以鏡细视之,则见万里之外物,欲观之事也。随心所视而视之,亦照见方来之事,仿像生死盛衰之玄运也。(《九真中经》卷下)

(10)当烧香整心伺之,见则祈乞,随心所愿亦别有叹,后当相告。今夕三四更中,可试看之,勿令人知。伺时人知则不可见也。(《周氏冥通记》卷一)

(11)其余甘果珍肴,随心所增损耳,亦无从厚也,家贫此为限也。(《金液神丹经》卷中)

佛教自汉哀帝时传到中国,于南北朝时加以弘扬,至唐代便达到鼎盛,其贯穿我们的历史发展之中。“随心”一词也常出现在佛教译文中,如“随心咒”指观自在菩萨随心咒之略名,又有“随心转”、“随心院”、“随心金刚”等。“随心+所字结构”也使用广泛,当然它可有多种组合方式。但在佛教典籍中“随心所欲”的搭配使用最普遍。且在隋唐时期逐渐固定下来。如:

(12)有五种自在。一随心欲。二随何欲。三随时欲。四随广陕欲。五随心几许欲。今初观世间成坏论云。随心所欲彼能现及不现故者。谓约能净。(《华严经疏》卷四十二)

(13)能受持者,一切障灭,随心所欲,无不成办,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五)

(14)随心所欲者。于此世界随于已心欲知即知。又亦随他众生之心欲知即知。此是智自在。彼能现不现者是通自在。(《大方广佛华严探玄记》)

“随心”与“随心所欲”二词。大抵与佛教所推崇的精神相一致,而佛教持久的影响力也促使二词的广泛传播与使用。但后者是在“随心”一词基础上产生,而“所欲”亦有“想要的东西”之义,属于同义复用的组合。另外,从词义上看,“随心所欲”的词义在表达上更为完整、具体。自产生后,此后的各个朝代乃至现代均有使用。随心所欲”本指在礼教法度范围内,顺遂着心意自由地行动处事。如秦牧《艺海拾贝·(画蛋·练功)》:“多画蛋,那就是训练眼睛去观察形象,训练手随心所欲地表现事物。”此义为褒,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朱自清《诗言志》:“赋诗却往往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随、从同义,亦作“从心所欲。”后引申指任凭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此义含贬义,多用于言行方面。如《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个不能安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随心所欲,因此发了癖性。”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使用的“随心所欲”一词亦是沿用这个意义,但作为成语存在,多应用于书面语中。

二、“冥”探析

冥,本义是幽暗。《说文·冥部》:“冥,幽也。”《广雅·释训》:“冥,暗也。”《诗·小雅·斯干》:“哙哙其正,哕哕其冥。”郑玄笺:“冥,夜也。”后可指地下,迷信称人死后进入的世界,即所谓的“地府”、“阴间”。如:

(15)伤诚善之无辜兮,赍此恨而入冥。(《后汉书·冯衍传下》)

(16)入冥见狰狞鬼卒。(《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冥”指阴间,是专门的佛教用语,最早使用是在佛教传人后。佛教自汉末传人后,此后的各个朝代均受其影响。佛教的词语不断出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词汇在各个朝代均有所发展。这一现象直至民国建立、封建制度废除后才有所缓解。因此,“冥”一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这也促使相关的词汇日臻完善。

“冥府”一词,迷信谓阴间地府,死者神魂所在之处,与“冥”同义。随着词语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复音词更为普及。通过检索文献材料。笔者发现与“冥府”同义的复音词有冥间、冥国、冥冥、冥阴、冥界、冥府、冥中、冥司。这些词在文献中均有使用,而使用的具体作品却不尽相同。“冥府”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用例如下:

(17)是乃缠绵累业,殃注不已。今虑某家先亡后死眷属名状,冥府自然,未皆放纵。(《赤松子章历》卷五)

(18)右玄寂元无上虚皇君所居。郁林宫、八冥府。(《无上秘要》卷二十二)

在此后,“冥府”一词仍未频繁使用,直至唐代,使用普遍。唐以后的各个朝代,几乎均有使用,当然其主要用于佛教文献。如:

(19)故使驰名冀都击响河渭,抱帙横经肩排日谒,结疑怀签踵接登堂,皆总为书绅永开冥府。故于立破诸教。(《续高僧传》卷十五)

(20)王士良元祐元年死,三年而娃,自言被追至冥府。(《萍洲可谈》卷二)

(21)济南业酒人某翁,遣子小二如齐河索贳价。出西门,见兄阿大,时大死已久。二惊问:‘哥那得来?答云:‘冥府一疑案,须弟一证之。二作色怒讪。(《聊斋志异·王货郎》)

與“冥”相关的词汇十分繁多,涉及到方方面面。像人间一样,人们出于对死者的祭奠也建立了一个地下的世界,相应的词汇也十分完备。如:阴间有主宰为“冥王”,阴间有官吏称“冥司”、“冥吏”、“冥差”、“冥曹”。阴间的人为“冥魂”。在阴间又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如“冥婚”、“冥配”即已死男女结为婚姻。死者的节日称为“冥福”、“冥寿”、“冥诞”等。阴间可以对世人索命,称“冥追”。在世的人对死人祭祀为“冥供”。这些供品又包括在世的人为死者置办的钱财衣物等,如“冥衣”、“冥宅(屋)”,而“冥财”、“冥纸”、“冥钞”、“冥钱”、“冥锭”、“冥资”、“冥器”等均指钱财。鉴于此,与“冥”相关的词语也带有神秘色彩,如“冥召”、“冥兆”、“冥助”、“冥果”,指世间的某种现象是为神灵感应所致。因此,与“冥”组合而成的搭配十分繁多。有的在现代生活中仍有遗留。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佛教鬼神思想对中国人所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通过对“随心”、“冥”两词的产生、发展进行探究,我们可以认识到文化与词汇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正由于佛教影响的根深蒂固。才会有大量的佛教词语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也丰富了我们的汉语词汇。当然,每一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词汇,我们要从多方面对词义的产生、发展、消亡进行探讨。另外,作为一名语言研究者,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对词义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弄清词义的来源,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猜你喜欢

阴间心意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我的心意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12月,12分心意,12次相遇,万千陪伴
天堂和“阴间”,马代有两张脸
当位即妙
——风、幡之外的心意
送信
字意与词义
阴间好得很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