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情,以生为本,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7-09-22曹文彬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9期
关键词:学情以生为本

曹文彬

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历来是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赏并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本,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情;以生为本;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65

笔者在执教《春》这一经典课文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优化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赏并重,提升核心素养,在以学生的主体为基础上,深入探究文本,学生有了体验与感悟,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学情,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关注学情就要求教师聚焦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各种因素。课改已经多年了,但在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专门针对学生的学情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就教材而教教材,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这样的教学自然是空洞无力的,故此也就不可能真正有效。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明丽的色彩词语,生动形象的描写,动静结合的画面,准确的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这篇文章动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从正面和侧面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春色之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课文,为此,在课前笔者设计了学情问卷,问卷内容如下:1. 说说你所了解的朱自清?2. 你觉得本文要怎样朗读,才能读出美感,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味?3. 春天是同学们熟悉又喜爱的季节,请说说你的切身体验和感受?4. 读完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5. 你对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是怎样理解的?6. 你对本文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7. 在阅读这篇散文的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需要教师帮助,请陈述。

经过对学生学情问卷的分析:全班85%的学生对作者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50%的学生认为只要大声朗读就可以了,只有30%的学生认为应有感情地朗读,唯独一个学生认为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87%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切身体验与感受;70%的学生认为作者要表达的是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50%的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应用与理解不恰当;对课文最感兴趣的内容的共同点有三点:(1)对春天的描绘占35%;(2)优美的语言占33%;(3)浓烈的情感占30%;全班同学提出的具有共性的疑惑是:①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②对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作用不能理解?③对“一点点黄晕的光”这一句不能理解?④对课文中的细笔细绘不能赏析?

针对学生的学情,笔者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一,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第二,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第三,正确诵读,形成语感。第四,体会美妙词语的应用,学习美句的赏析。第五,领略春天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第六,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

依据课前学情问卷,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当然还需要教师关注课堂学情,重视作业的设计等。

二、以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还特别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要“以生为本”。

《春》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体会文本优美的情境;品味优美语句,积累语言;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

笔者让学生诵读文本,感知内容。首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教师做阅读指导:基本语调应是轻盈的,表达盼春的喜悦之情时应用愉悦欢快柔美的语调,表达对春天的喜爱欣赏时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表达对春天的赞美时应用高昂的语调。然后分组诵读,评出优秀者,同时提出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默读文本,领会情感,教师只是提出要求,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其次精读文本,整体感知,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探究,从而品析赏鉴。然后回读文本,赏析总结。

诵读文本,对于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核心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教《春》的时候,笔者采用了“誦读——默读——精读——回读——悟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内容,领会情感,让学生反复地读,贴近文本,亲近语言。以生为本,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关注学情、以生为本”的方式和路径对《春》进行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与构建,实现了有效的阅读教学。

注:本文系曲靖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QJ15022。

(作者单位:云南省罗平县罗雄第一中学 6558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情以生为本
8、7、6加几教学设计
基于学情分析的信息技术软工具运用策略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以生为本视野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措施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