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考化学复习策略之化学实验

2017-09-22王显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9期
关键词:复习策略化学实验特点

王显均

摘要:本文从化学实验的特点以及复习策略探究了中考化学复习,希望能给广大考生备战中考带来帮助。

关键词:中考化学;化学实验;特点;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07

一、化学实验的特点

1. 占试卷分值重

实验可以说渗透在整个试卷中,因为化学本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主要是在第三大题“实验与探究题”中重点考查,分值为10分,(每年中考必考题型)。同时在“选择题”中也会有一个题直接考查实验的基本操作,分值为3分。(如2012年中考“选择第8题.下列实验或实验现象正确的是”,2011年中考“选择第5题.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2010年中考“选择第9题.下列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2. 考查知识面广

主要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但却涵盖了初中课本的所有内容,如:药品的取用、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和连接等实验基本技能;以及课本中基础实验的操作步骤,同时还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挖掘素材。(如:2013年中考探究题“汗水为什么有咸味”,2012年“蜡烛原料的组成元素探究”这些都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实际)

3. 考题设计灵活

尤其是探究题,问题的设计都是从对角度、多层面来提出,体现了题目的灵活性,同时增加了实验的猜想与假设、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考查,也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这就要求学生能在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重视过程与方法,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

4. 复习效果不明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实验探究题很畏惧,因为文字很多,读题很费时间,差生读一、两遍后,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更不用说做题了;中等生能读懂题意,但是由于题目本身涉及的知识面广、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他们也不能顺利地完成每一个空;优生基本上都能将题做完,但却不能保证全部正确,因此学生的得分率普遍降低,学生自然也就对探究题感到畏惧。二是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总感觉费力不讨好,因为我们知道这是重难点,我们都很努力地给学生讲方法、很精心地挑选习题、很舍得时间让学生练习,可最终学生的进步却不大,分数也没有提高。

二、复习策略

1. 认真研读考试标准,让复习具有方向性

2014年中考考试标准明确列出了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对照这些内容和要求,可以清晰地把握住复习的重点,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点应该掌握到哪种程度。(如: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就要求学生能进行药品的保存和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及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等基本的实验操作,而对于过滤、蒸发、配制溶液及检验和区分物质等方法就要求是初步学会;科学探究能力就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或從化学问题情景中发现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有意义的猜想、能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简单的化学探究设计、能对探究方案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能比较清楚地表达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自己的观点)。

另外,将近几年的中考考试标准做一些比较,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如:2014年和2013年的考试标准里面多列出了课本中的8个基础实验,2012年及以前的就没有;在化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内容里也增加了“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如此一来,教师的心中有了标准、有了轻重,复习就会具有方向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 综合分析历年中考题,让复习更有针对性

考试标准是为考题服务的,但标准是死的,考题却是活的,因为一张试卷不可能将所有的标准都考了,并且同样的知识点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考法。所以综合分析历年中考题也显得尤为必要,但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将历年所有中考题进行分析,一般将前三年或五年的中考题拿来分析较为合适,主要可以从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分析。

(1)综合考题内容,归纳易考知识

实验基本操作题:“溶液的配制”在2013年、2012年、2010年这三年考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在2013年、2011年、2010年、2009年这四年考了,“粗盐的提纯”在2012年考了,这说明“溶液的配制”和“气体的制取与收集”是易考和常考内容;探究题:2013年“探究汗水为什么有咸味”,2012年“蜡烛原料的组成元素进行探究”,2011年“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2010年“探究某固体物质的组成”,2009年”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说明探究题没有固定的内容,灵活性很强,既有课本中的,也有生活中的。

(2)分析考题形式,探索出题规律

实验基本操作题可以直接根据问题回答,谈不上形式,而探究题虽然内容比较灵活,但形式上有固定的规律,都是根据探究的几个要素来设计问题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与实验——结论——评价与反思。

这样,结合历年考题中的规律,教师心中就有了侧重点,复习就更有针对性,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 分类细化若干专题,让复习富有时效性

结合考试标准和历年中考试题,可按照实验内容将复习分为若干专题。

(1)常用仪器专题

此专题是化学实验的前提,要求学生能掌握仪器的名称与用途、仪器的连接与使用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在复习中,应避免纸上谈兵,要让学生接触仪器,由于知识本身比较简单,无需花费过多的时间,一课时为宜。

(2)基本操作专题

此专题可以包括药品的取用、加热、过滤、蒸发、溶液的配制等基本操作。要求学生能理解各项操作原理,准确把握各项操作要点,可以在训练学生实验操作考试时同步复习,让学生反复练习操作,既可为实验考试服务,又可强化实验基础技能。endprint

(3)基础实验专题

此专题主要包括教材中的“实验活动”共有八个(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燃烧的条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酸、碱的化学性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要求学生能掌握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同时,让学生明确化学实验的基本过程,进而为探究性实验打基础。复习时,可以多花些课时,因为这些内容是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不只是实验题会考,简答题中考得更多。

(4)实验探究专题

此专题为综合性的探究题,可以是教材中基础实验的变形,也可以是历年的中考探究题整合成,还可以是其他资料上精选而成。要求训练学生的读题能力、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答题能力。复习时,少讲、多练、多总结,毕竟探究题难度较大,教师能考虑到,学生未必能考虑到,多留时间给学生领悟。

然后,根据各专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复习课时,让复习富有时效性,争取做到事半功倍。

4. 归纳比较前后知识,让复习充满技巧性

我们在学习中会发现一种仪器、一类仪器或一种装置往往具有多种用途。同时也发现用不同装置、不同操作,却有同样现象出现,这就值得进行归纳总结,并比较分析,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在复习时,将有关实验加以对比,总结归纳出各实验在原理、目的、仪器及其装置、反应条件、现象等方面的异同,抓住它们的共性,找出其不同点,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如:

(1)同一装置的比较

①检验:证明CO中混有CO2,广口瓶中可盛放澄清石灰水。

②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广口瓶中应盛放浓H2SO4;除去CO中的CO2,广口瓶中应盛放NaOH溶液;气体都应“长进短出”。

③贮气:若用排水法收集O2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应“短进长出”。

(2)同一仪器的比较[3]例如,玻璃棒在许多实验中都要用到,

就可以根据它在实验中的作用进行比较。

如此不断归纳比较,前后知识就能连贯起来,复习也就充满了技巧性,争取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5. 精选习题、当堂模拟,让复习具有实战性

在复习即将结束时,可以精选一些比较开放和综合性强的题,进行模拟考试,既让学生感受考试的氛围,又可以检测复习效果,及时发现学生还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同时,在模拟考试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和心理疏导,缩减学生对考试的畏惧心理。如给學生介绍梳理题意的一般思路(明确实验目的)和缓解考试紧张的方法等。

如此,尽量让学生在复习过后体会到成就感,他们也就会有信心去面对下一次考试,复习的效果也才能真正体现。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复习思路都会不同,以上仅为笔者不成熟的见解,希望能抛砖引玉,如有不当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四川省简阳通材实验学校 6414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复习策略化学实验特点
浅谈2016年6月之后的四级听力复习策略
浅析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对初中化学实验细节化处理的认识
中职高三语文复习对口单招策略研究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