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柯俊:百年韶华,钢铁人生

2017-09-21壹笔

晚晴 2017年9期
关键词:遗体钢铁院士

壹笔

101岁的柯俊院士走了,“贝茵体”先生走了……或许在你听来,这位与中国钢铁事业相伴数十年的科学家,如“贝茵体”一样,觉得陌生。他被称为中国冶金界的“一代宗师”。

上个世纪中期,柯俊首次提出钢中贝茵体转变的切变位移机制,证明其与珠光体、马氏体不同的相变,后来在国际上形成了关于贝茵体相变的“切变学派”。他被国际同行尊称为“贝茵体先生”(Mr.Bain)。

他只想回国为万千人民服务

1917年6月23日,柯俊出生于吉林长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48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后获得终身讲师任命。由于柯俊关于貝茵体的研究成果举世瞩目,美国、德国和印度等国的科研机构先后向他发出邀请,他都婉言谢绝。

他对邀请他去工作的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教授史密斯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那里一吨钢的作用,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

1953年他携妻儿回国。1954年,柯俊进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任教,从此再没离开过这一岗位。20世纪50年代,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参与创办了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20世纪70年代后,他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工学)博士点。

学风严谨、淡泊名利、提携后辈,柯俊院士为广大科教工作者做出了榜样。

坚持不懈,铸就“钢铁高峰”

20世纪50年代,柯俊首次观察到钢中马氏体形成时基体的形变和对原子簇马氏体长大的阻碍作用;20世纪80年代,系统研究铁镍钒碳钢中原子簇因导致蝶状马氏体形成,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并指导开展微量硼在钢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他领导并亲自参与中国冶金史的研究,阐明中国生铁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几十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中,柯俊在钢中首次发现了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这便是“贝茵体先生”(国际上称之为Mr.Bain)这一称号的由来。

一直到90多岁,这位“贝茵体先生”仍然每天上班,参与教学改革,到大学和研究所与同事交流。他骑着一辆破旧的二八式自行车,穿过校园来到自己位于主楼的办公室,这栋老建筑比他还要小40多岁。

钢铁在柯老的人生中搭起一个又一个高峰。直到8月8日去世,这些高峰才停止延伸。

桃李遍天下,他是科学家更是教育家

他是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是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还是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是柯俊院士的学生。1997年他进入北科大读博时,柯俊已是八旬高龄,对待学术依旧态度严谨。“入学之初,就要我读英文原著,每月提交一篇心得体会,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英文研讨会。”潜伟毕业时,85岁的柯俊院士亲自为他修改论文,从初稿到成稿,七易成稿。

刚来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时候,柯俊也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在校园穿行。那时候,为了更好地讲授一门新课程,柯俊会专门找来学生,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期待。曾任北京科技大学校长的李静波还记得在学校一斋二楼一间朝北的房间里,同学们七嘴八舌说自己的想法,柯俊和他们讨论的场景,“很新奇,我们第一次知道还有这种没讲课先征求学生意见的做法”。

在李静波眼里,这位钢铁大师一点也不冰冷。他会在新生见面会上说相声,火爆的场面成为一届届学生口耳相传的盛景。他还常常和学院的保安、考察调研认识的司机聊天。

在柯老的遗体告别仪式上,500多人涌进礼堂。他们大多是他曾经的学生,许多都来自宝钢、鞍钢、武钢等企业。

遗体捐给母校,为科学事业作最后贡献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杰出校友柯俊先生的遗体捐献仪式在武汉举行。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遗体捐献给母校武汉大学用于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作最后的贡献。

“遗体捐献是一项艰难而高尚的人生选择,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社会的胸怀和热爱生命的精神。”武大常务副校长冯友梅,希望武大医学生不负柯俊院士的遗愿,勤学苦练,成为胸怀大爱、救死扶伤的苍生大医。柯俊院士长子柯英告诉记者,柯院士生前患有多种疾病,是现代医学延长了父亲的生命,“父亲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医学事业作最后的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遗体钢铁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电动漂移板:让人人都是钢铁侠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周行业指数涨跌幅前15名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小小“钢铁侠”拯救人类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
表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