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小麦生产历史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09-21张先平李云李航兵梁秋霞尹素芬王晓娥1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7期
关键词:现状历史问题

张先平+李云+李航兵+梁秋霞+尹素芬+王晓娥1

摘 要:小麦是陕南除水稻之外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如何改变现状,推进陕南小麦产业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通过调查陕南小麦品种更替、演变、种植技术的进程及生产现状,分析作为小麦次适生区,存在的品种多乱、病害严重及管理粗放等问题。提出了选育适宜陕南地域的专用小麦品种,配套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提高小麦生产效益,促进陕南小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陕南小麦;历史;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7-0031-03

Abstract:Wheat is the second largest grain crop besides rice in 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How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heat industry in southern Shaanxi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wheat variety replacement,evolution,planting technology process and current production situation,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s a secondary region of whea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varieties of chaos,serious diseases and extensive management and so on. A special wheat variety suitable for the 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 was selected,and the techniques of light reduction and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 were adopted to improve the wheat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wheat industry in southern Shaanxi.

Key words:Wheat in southern Shaanxi;History;Present situ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

陕南地区位于陕西南部,包括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为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耕地包括秦岭山地、巴山山地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18.7%。陕南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陕南平坝和秦巴浅山丘陵区,主要分为陕南平坝早熟冬麦区和秦巴浅山丘陵中熟冬麦区,为麦-稻或麦-夏玉米两熟耕作制[1]。小麦年种植面积7.3万hm2,总产量52万t,占夏收作物总产量的50%以上,是陕南粮食安全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历年来,生产水平偏低、病害严重、品种多乱杂、管理粗放等问题严重困扰着陕南小麦产业的发展,如何改变现状,推进陕南小麦产业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陕南小麦的生产历史

1.1 解放前小麦生产历史 早在建国前,国民政府陕西省农业改进所陕南农场(汉中市农科所前身)就开展了农业试验研究,并开始引进农作物良种,其中就包括引进沈宗瀚先生选育的“金大2905”和金善宝先生选育的“南大2419”等小麦品种进行种植试验并推广,基于当时生产水平及客观环境,其单产不足750kg/hm2[2]。据有关资料记载1939—1949年间汉中9项农业科技成果中小麦占了2项,小麦在当时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

1.2 解放后汉中小麦品种更替 20世纪50年代初,南大2419(齐头红、敏塔纳)更换了感条绣、赤霉病的金大2905及部分农家品种,单产由1949年的885kg/hm2上升到1117.5kg/hm2。随着条中13号小种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初期引进的半冬性“阿勃”取代了南大2419,直至推广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产量上升到1867.5kg/hm2。伴随条中18、19号小种的崛起,使阿勃逐渐丧失抗锈性,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6601”和“67-374”、凡6、凡7等早熟春性品种搭配种植,通过区域试验等确定了推广“绵阳11号”和“川育5号”等品种,1979年全市单产突破2250kg/hm2[2]。1985-1991年前后试验推广绵阳19号、绵阳15号、川育8号、80-8、汉麦4号等品种,实现了汉中小麦品种的第4次更换。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进试验了9418、绵阳28、绵阳31、川育16号等,确定了9418、绵阳31为新的更换品种,实现了第5次更换。2000年以来,引进的9503、川麦42、川麦107以及自育品种汉麦5号等代替了9418等品种。

1.3 汉中小麦品种演变的趋势

1.3.1 品种属性变化 主要有7个方面:株高降低;综合抗病性增强;生育期缩短;品种的冬春性由冬性—弱冬性—春性发展;品质由杂乱趋向于中弱筋;产量结构由多穗型(20世纪80年代之前)—穗重型(20世纪90年代多花多粒、大穗大粒)—中间型(30万,40粒,45g)发展;有芒白粒小麦品种增多。

1.3.2 品种使用年限缩短 由于病害尤其是条锈病生理小种的不断变异,迫使小麦品种生产使用寿命减少;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品种的涌现及讯息交流的畅通,也促使小麦品种的使用年限缩短。

1.3.3 品种数目增多,推广面积减少 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20多年间,汉中市年推广1万hm2以上的品种有80-8、川育8号、绵阳19、绵阳20号、绵阳31、9503、汉麦5号、汉麦6号,其他23-6、绵农3号、90-32、川麦42、川麦107、渝麦10号等推广不过0.67万hm2。像阿勃那樣“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不会再现,多品种组合已成为生产上的主流,同时多品种组合对抵御多种病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增强了。endprint

1.4 汉中小麦种植技术进程 解放初主要是传统手工劳作,施农家肥,靠天吃饭;20世纪60、20世纪70年代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兴修水利,开始使用化肥;20世纪80年代推行精耕细作,化肥大面积推广使用;20世纪90年代主防病、虫、草、湿害,针对不同种植区(平坝稻茬麦区、浅山丘陵区)配套关键栽培技术;2000年以后推广以免耕撒播稻草覆盖为主的播种技术,化学药剂除草技术,“一喷三防”的病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本实现收获机械化。主要特点是解放劳力,提高效率。

2 陕南小麦的生产现状

2.1 汉中市小麦生产现状 汉中市10县1区,小麦2016年播种面积4.47万hm2(见图1)。主要分布在洋县、勉县、城固、南郑、汉台等地。以勉县、洋县、汉台区播种面积较大,占全市小麦播种面积49%以上。随着近几年劳动力的转移、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平川小麦面积呈现上升趋势,山区及部分丘陵小麦面积呈下降趋势。

主栽品种有汉麦5号、汉麦6号、9503、绵阳31、川麦107、川麦42、川麦43、西科麦4号、川育8号等。各县主导品种不尽相同,其中洋县、城固、勉县主要有汉麦5号、汉麦6号、9503、川麦42,南郑、汉台以9503为主。宁强、西乡以绵阳系列为主。

全市小麦平均产量为3000~4500kg/hm2,以勉县产量最高,为4500kg/hm2;以西乡、略阳最低,山区2550kg/hm2,丘陵3000kg/hm2;洋县、城固处于中间水平。

播种有以下3种方式,免耕覆盖、旋耕撒播和机械条播。除城固、汉台、南郑免耕覆盖占50%,南郑机械条播占40%以外,大都采用旋耕撒播法播种。平川多采用机械收割,山区则是人工收割。施肥普遍采用25kg碳铵加25kg磷肥混合撒施作为基肥,有少部分农户加入少量复合肥或使用小麦专用肥。

2.2 安康市小麦生产现状 安康市小麦常年播种面积为4.67万~5.33万hm2。主要在丘陵区,以汉滨区和旬阳县面积较大,占总面积的60%以上,其中汉滨区面积占总面积30%。主栽品种有绵阳31、汉麦5号、渝麦10号,搭配品种有川麦107、川育16、绵农6号等。一般采取先施肥播种再浅旋耕的方式。

2.3 商洛市小麦生产现状 商洛市小麦常年播种面积8万~8.33万hm2。主产7个县(区),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以商州区、洛南县、山阳县播种面积较大,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0%。主栽品种有小偃15、商麦9722、商麦5226、小偃22[3-4],搭配种植周麦18、西农979、绵阳31、川麦30、新洛8号、汉麦5号、商麦1619等。一般采取和晚春玉米套种技术,在小麦收获前10~20d播种玉米。

3 陕南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3.1 为小麦次适生区 汉中市属西南冬麦区四川盆地副区,一方面光温条件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尤其是4、5月份的光照时数及温度[5];另一方面土壤质地也影响小麦丰产稳产,平坝区地湿土粘,通透性差;丘陵区土层薄,质地差;均不利于小麦生产。

3.2 生产水平较低 陕南与关中平原及渭北高原麦区比较,历年小麦产量持续徘徊在3000~4500kg/hm2,属于低产量水平状态,且陕南小麦大多数品种属于粉质或半硬质,往往因为面筋含量低品质较差。加之政策引导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薯、种茶、种油,机械收获及脱粒加工困难等,丘陵山区种植面积减小;而平坝川道由于给水稻滕茬,收获越来越早,小麦生育期较20世纪90年代已经提早了约10~15d,这些因素亦影响了小麦的生产水平。目前陕南农业无论从从业人员技术构成还是农业机械的配置情况[6],在全省所占权重都不大(见表1),特别是农机具推广和应用滞后,也影响了小麦比较效益的提高。

3.3 病害频发严重 陕南多雨,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频发,造成小麦欠收。常常因为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品种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便被淘汰,品种更换频繁。

3.4 品种“多、乱、杂” 由近5年汉中市秋播品种布局指导意见小麦种植品种分析,除了汉麦5号外,大部分品种引自四川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2方面,一方面与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扩油压麦”“扩薯压麦”的导向有关,使得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与陕南小麦区域试验中止多年,无法审定新品种,使得生产上长时间无合法新品种可更新替代,即使有好品种也被冠以其它合法品种的名称推广种植(比如汉麦6号就是这样)。由表2可看出,10年间陕南审定了4个品种,仅仅只占全省审定小麦品种总数的5%。且2008年审定的2个品种是陕西省丘陵亚区小麦品种,并不适合陕南稻茬田种植。这也迫使经销商自引自推,常常出现品种产量不稳、不抗倒、不抗病等问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品种多、乱、杂、旧,亦是制约陕南小麦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3.5 管理粗放 种植小麦收益低,单位面积收益仅1500元/hm2,挫伤了农民种麦的积极性。尤其是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种植技术难以落实,过早过量播种、过早收获、防病虫草害意识差等,更加重了病虫草害的发生,使小麦产量不高、质量不优,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半封闭生产状态。

4 对策建议

4.1 建立陕南小麦区域试验,审定更新品种 自2003—2005年(仅开设2年)的陕南小麦区域试验中断,汉中市农科所审定了自育品种汉麦5号后,再无试验也无新品种更换。因此,应恢复建立陕南小麦区域试验,审定适合陕南种植的小麦新品种,规范小麦良种繁育制度与程序,为农户提供货真价实的小麦良种。

4.2 加强育种,发展品种区域布局 建立陕南小麦新品种引、育基地,加大引种、育种力度。选育适合陕南平坝早熟、浅山丘陵中熟的的高产、抗病、兼顾抗渍抗穗发芽的优质或专用小麦新品种,合理品种布局,形成“一域一品”的特色,推动陕南小麦生产的发展。

4.3 推广轻简化技术,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 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主要病虫害綜合防治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小麦轻简化高产优栽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通过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优化品质、节本增效等措施来提高陕南小麦综合生产能力。

4.4 产销结合,提高小麦生产效益 陕南小麦生育期短,光热资源较优质小麦产区差,发展适合陕南生产的优质或专用型中筋或弱筋小麦,作为陕南小麦产业的支柱,因势利导,与有关小麦加工企业联合,进行不同品种的规模化开发,提高小麦的附加值,增强小麦生产效益。

4.5 政策扶持,促进小麦产业上台阶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小麦产业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从宏观上给予调控,调动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促使小麦产业再上新台阶,确保陕南小麦粮食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小麦高产出案件示范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63-265.

[2]冯崇惠,习光清,龚亚丽等.汉中市小麦品种演变概况和品种现状——病害和品种演变[J].汉中科技,1997:14-18.

[3]李勇刚.商洛市小麦生产历史、现状及发展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6):162-163.

[4]张先平,梁秋霞,尹素芬,等.关于陕南小麦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5):123-124.

[5]李云,李秀峰,张先平,等.光温因子对汉中市小麦生长影响初探[J].汉中科技,2012(4):25-26.

[6]粱秋霞,张先平,李云,等.陕南小麦的变迁和现状[J].中国种业,2015(12):45-47.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状历史问题
新历史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