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南族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

2017-09-20曾宏华

艺术评鉴 2017年17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传播发展

曾宏华

摘要:毛南族民间艺术是毛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毛南族广大群众特别是毛南族民间艺人创作并广为流传的艺术作品,是毛南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有着十分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前,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毛南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出现了断层现象,政府对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播的资金投入也不到位,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受到一定的影响。政府在保护和传播毛南族民间艺术方面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加大普及和宣传力度,开展广泛合作,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间艺术传习教育基地。只有这样,毛南族民间艺术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毛南族 民间艺术 发展 传播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172-03

环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境内聚居有毛南族人口6万多人。毛南族聚居区,东邻壮、仫佬等民族,北邻布依、水、苗、侗等民族,西邻和南邻壮、瑶等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长期以来,在不断吸收、融合兄弟民族文化中,毛南人创造了大量民间艺术,成为毛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是毛南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民间艺术大多是关于本民族的传说、故事、神话、日常生产活动的,包括毛南族民歌、毛南族舞蹈、毛南族肥套和花竹帽编织技艺等。在当前形势下,发展和传播毛南族民间艺术既可丰富毛南人的文化生活,又可让其他民族更加了解毛南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从而增进各族人民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一、毛南族民间艺术发展现状

建国前,毛南族民间艺术都处于封闭的状态,犹如一块璞玉被埋在贫瘠的泥土中无法放射出绚丽的光彩。但是,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一个善歌的民族,他们深知那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是民族生活、劳动、斗争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构成维系民族团结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许多毛南族民间艺术得到了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翻译、整理并出版。至20世纪90年代,为了解毛南族傩文化,中央电视台以及日本、英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多家电视台先后抵达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邀请毛南族傩戏班子进行演出,并拍摄成专题片。随后,毛南族傩戏班子先后赴日本、韩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演出,将毛南族民间艺术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到国外。

进入21世纪后,环江县逐渐重视毛南族民歌和舞蹈的开发创编工作,由环江县文工团自编自演的民族舞蹈《傩舞》在广西民间舞蹈大赛上获多项奖励,经过改编的毛南民歌“柳朗咧”也开始登上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大舞台。近几年来,环江县在旅游发展方面开始打造毛南族民间文化品牌,重点以毛南族民间艺术为依托,积极把毛南族民间艺术作为商贸投资、项目推介、培育品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来传播与开发。每年举行的毛南族分龙节暨喀斯特文化旅游节中,都包含有毛南族民歌、毛南族舞蹈和毛南族肥套等民间艺术,毛南族民间艺术所反映的理想观念、情感倾向、审美心理在地方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阶段的毛南族地区,当地越来越多的群众对毛南族民间艺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而了解不多,毛南族民歌、毛南族舞蹈、毛南族傩戏和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濒临失传,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人员逐渐减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毛南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接触外面文化多,接受的新思想也多,所以对传统的毛南族民间艺术越来越不感兴趣。首先,从毛南族民歌来看,过去人人歌唱的毛南族民歌现在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在唱,年輕人几乎不参与。笔者深入毛南族地区了解到,目前毛南族民歌中的“金线条”已经没有人会唱,这给毛南族民歌的传承工作带来不小的影响。其次,从毛南族肥套来看,过去非常隆重的“毛南族肥套”还愿仪式程序现在变得简化多了,人们不再注重传统的歌、舞、戏、乐等方面的内涵,这种单靠历代师公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严重影响着毛南族肥套的传承。据了解,目前在毛南族各聚居地,毛南族民间傩戏班仅有5个,资历深厚、技艺精湛的老师公不足10人,而且多为6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中间能勉强表演全套十几种傩舞蹈的仅有1人,会雕刻毛南族肥套全部36种木面的仅有2人。最后,从毛南族花竹帽的编织技艺来看,由于花竹帽编织技艺比较复杂,花费时间也比较多,并且市场价偏低,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继承这一传统的编织技艺,造成了毛南族花竹帽传承人变得越来越少,民间艺术的传承工作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改革开放后,毛南族聚居地人员流动越来越大,进入毛南族地区经商的外来人越来越多,他们带来的新文化、新思想对毛南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由于一些新的娱乐方式逐渐进入毛南族地区,平时劳累一天的毛南人更愿意吃完晚饭后待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到歌舞厅唱歌跳舞、放松心情,对自己的民歌和舞蹈失去兴趣。同时,受外来思想的影响,毛南族一些民俗活动的一般程序也在渐渐消失,例如,原来建房时毛南人喜欢唱的“上梁歌”,现在由于多数家庭建小楼房而不用唱了;原来结婚时喜欢唱的“婚礼歌”,现在由于多数家庭选择到县城酒家设宴也不用唱了。在环江县城内和其他乡镇,除了每年举行的毛南族分龙节或其他节日有人集中唱一些毛南族民歌外,其他时候唱毛南族民歌的人很少。因此,外来文化对毛南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三)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属国家级贫困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缘,九万大山南麓,东与融水、罗城两县相邻,南接宜州区和金城江区,西与贵州省的荔波、从江两县毗邻,东西最大横距8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公里。这里虽然近几年在旅游、林产加工、高端茧丝绸、制糖、冶金、特色食品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全县财政收入逐年提高,尤其是近两年开始突破三亿元大关。但总体来说,环江县的财政收入还是偏低的,仅仅依靠环江县的自身财力很难保证毛南族民间艺术得到很好地传播和发展,这给毛南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endprint

二、毛南族民间艺术的传播策略

(一)发挥政府工作职能

作为聚居着全国80%毛南人的环江县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毛南族民间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工作,要加大投入力度,找准工作切入点,结合非遗普查和申报工作抓好毛南族民歌、毛南族舞蹈、毛南族傩文化和毛南族花竹帽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项目立项,争取国家、自治区和河池市的专项资金支持。目前,毛南族傩文化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毛南族分龙节已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一步还要继续打造这些品牌,要坚持以毛南族民歌、毛南族舞蹈为素材创作出更多的毛南族民间艺术精品。

(二)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地方政府要做好毛南族民间艺术发展和传播工作,必须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首先要做好毛南族民间艺术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继续出版系列有关毛南族民间艺术的专著;其次是要通过政府扶持毛南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并根据情况每年给予代表性的传承人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为毛南族民间艺术发展和传播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再次要广泛开展毛南族民间艺术系列宣传活动,在重大活动和民族节庆活动中鼓励广大群众穿着民族服装,推出毛南族民族文艺表演,不断形成民众认同心理;最后是把毛南族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同发展环江文化产业及旅游业结合起来,集中展示民族文化产品,形成毛南族民间艺术产业。同时要发动社会广泛参与,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毛南族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播发展的积极性。

(三)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

地方政府要做好毛南族民间艺术发展和传播工作,必须认真做好毛南族民间艺术发展和传播的规划工作,一方面要建立毛南族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置毛南族民歌、毛南族舞蹈、毛南族傩文化和毛南族花竹帽生態保护区;另一方面要在环江县下南乡下塘村、古周村、玉环村等毛南族群众聚居和毛南族民居保存较为完好的村落建设毛南族传统民居保护带。要充分发挥保护区保护带的作用,制定保护区和保护带的各项管理规定,实施专人专管,让毛南族民间艺术在保护区和保护带得到更好地发展和传播。

(四)建立传习教育基地

地方政府要做好毛南族民间艺术发展和传播工作,就要抓好毛南族民间艺术进中小学校园工程。要想办法在环江县普通中小学建立毛南族民间艺术传习教育基地,要在各地中小学适当开设毛南族民间艺术地方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进校园课外活动。要有计划地邀请毛南族民间艺术传承人或者一些精通毛南族民间艺术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学生授课,通过多种形式让广大学生接受毛南族民间艺术、热爱毛南族民间艺术,从而使毛南族民间艺术得到更好地发展和传播。

(五)建立广泛合作机制

地方政府要做好毛南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播工作,除了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熟悉毛南族民间文化的工作人员专抓此项工作外,还要建立广泛合作机制。首先是要加强与地方高校协作。河池学院地处桂西北,距离环江县不到80公里的路程,比较容易开展合作工作。河池学院要全力配合环江县抓好毛南族民间艺术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要依托学校民族学重点建设基地,积极申报毛南族民间艺术发展和传播课题研究工作。其次是加强横向联系,积极向区内外有关民族艺术管理的先进单位学习取经,经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吸取他们的优点。通过这些途径,努力提高毛南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水平,使环江毛南族民间艺术得到有效发展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黄尚茂,唐月.龙舟民间艺术传播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2):17-20.

[2]王志平.论传统文化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08,(11):140-141.

[3]刘琴.浅谈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几点看法[J].山东纺织经济,2013,(04):67-69.

[4]陈峰.民间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4,(08):48-49.

[5]林汐璐.新媒介环境下民间艺术的传播与发展[J].科技传播,2013,(11):38-39.

[6]覃克参.环江毛南族特色文化保护和传承之思考[N].河池日报,2013-05-28.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传播发展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区域发展篇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