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明花山岩画的艺术审美研析

2017-09-20宾丽燕

艺术评鉴 2017年17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美学

宾丽燕

摘要:宁明花山岩画是战国早期至东汉年间居住在广西左江流域的骆越民族——壮族先民所作的古老而充满神奇色彩的岩画,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壮族先民的原始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展现了骆越民族的艺术风貌和审美趣味。文章从审美角度对花山岩画的原真激奋的情感表现、勇敢团结的力量表现、宏大壮阔与粗犷的美感表现、具有节奏韵律与整齐规范的视感表现四个方面进行研析。

关键词:宁明 花山岩画 艺术审美 美学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46-02

2016年7月15日,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花山岩画犹如一幅幅浓缩了壮族古代社会的风俗画,使我们可以领略和窥探到当时的社会艺术的风貌。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来说,花山岩画与其他古老的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一定的历史社会生活,是特定的社会存在的艺术反映。花山岩画由于处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以及有限的矿物颜料和特殊的表现形式,显现出一种原始、纯净、本真、古朴、轻松与和谐的艺术形式美。

“审美意识,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能动反映。”①壮族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创作的岩画,是史前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古代居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其风格特征是整个时代或社会精神以及审美意识的呈现。我们知道,任何时代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以及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衰落、人的审美观念与情绪等,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该时代的精神领域的艺术中,并直接影响着艺术的风格面貌。

一、原真激奋的情感表现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原始艺术更是史前先民特有的古朴单纯和充满对生活希望的真实情感的表露。宁明花山岩画是史前骆越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与自然抗争,祈求生存与发展的精神产物,其中也自然地流露出人们真诚、热切和激奋、狂烈的复杂的心理情感。”②

花山岩画是祭祀歌舞的再现,是骆越先民以绘画的图形来表现盛大的集体拟蛙舞蹈。处在原始时期的骆越先民对客观自然的认识还处于一种粗浅迷惘的认知状态,通过自身动作来摹拟自然界的各种动物、自然现象和人民的生活劳动场面种种关系等,在模拟中获得某种观念和欲望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宣泄的快感。正如格罗塞所说的“原始民族沉溺于摹拟舞,……摹拟的冲动实在是人类一种普遍的特性……”。③这是因为人们在进行摹拟舞蹈的过程或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冲动和快感的满足。花山岩画传达出骆越先民在神圣的拟蛙娱神舞蹈中,倾注了全部的真情,祈望通过虔诚地模拟与祭奉来感化神灵,保佑氏族兴旺、风调雨顺。在喧热欢快的歌舞鼓乐和舞蹈律动中,那狂热和激奋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与倾诉。

岩画具有记史的功能,左江花山岩画是作画者真实的情感与意识的倾注,是氏族全民内心的情绪和意念等复杂情感的外在显露、传递和表达。“左江骆越民族常年生活在沿江两岸的山林中,他们面对周围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遭受猛兽的侵袭,受尽磨难,于是产生了既惊恐、畏惧又企图控制、操纵的复杂心理。左江岩画正是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精神面貌的折射,是骆越民族集体情绪的真实流露和他们内心的恐惧、压抑、祈求、希望和抗争等复杂情感的直接宣泄。”④艺术是有意识的创造,同时又是情感的一种宣泄,是集体审美活动的自由形式的表现。

二、勇敢团结的力量表现

花山岩画是一种勇敢团结力量的体现。“它是骆越民族以艺术形式来肯定自我、表现自我和加强民族团结、鼓舞斗志的重要艺术媒介,其中有着深刻的蕴意美。”⑤

从美学的观念来看,艺术美的本质,亦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具体表现。“花山岩画是作画者及其全体骆越部族不屈服大自然的压力、敢于向自然挑战的强烈的征服欲和顽强精神、团结协力的力量表现。左江花山岩画画幅一般多处在左江河水急弯、水势险要的临岸悬崖上,这可能是当时人们长期在江河中行舟捕鱼,常遇急流漩涡而舟覆人亡之故。为了祈求神灵的庇护或镇压水怪,于是便在这些险滩的崖壁上描绘成群的高大显赫且持刀举剑的舞蹈人像,借以“真实”的威严和充满“神秘力量”的画像来镇恶压邪、消灾除难,保障人们水上安全。”⑥

花山岩画画面密布如织、错综排列的人物群画像,又是骆越全体氏族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集体力量的体现。在生产力尚较低下、人的个性尚未得到充分表现的氏族社会里,人们一切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都是集体性的,他们实行集体地劳作、集体地分享、集体地进行艺术创造。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也总是比较客观地再现这一群体生活特征和社会的集体力量。“狩猎民族的舞蹈一律是群众的舞蹈,……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下,舞群的感觉和动作正像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原始舞蹈的社会意义全在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⑦岩画画面中人们在集体地跳舞,在统一的鼓乐节奏、整齐的队列和一律的动作制约下,相互之间加强了团结与凝聚力,也加强了社会的群体意识;在心灵的感应与激奋的情感上也融为一体,化作一股巨大的力量慰藉心理、鼓舞斗志;是氏族全民一心,共同协作形成了强大的群体力量的表现。体现了氏族的群体感以及团结互助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三、宏大壮阔与粗犷的美感表现

美感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是一系列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综合运动。具体说来就是艺术作品具体形式的美所引起的种种审美感受。

花山岩画以图像的巨大与画面规模的壮阔最为突出。在视觉形式上,体积的巨大与规模的壮阔最引人注目,而且花山岩画其超乎常规的形式更是如此,其中尤以人物图形为最。画面人物图像身高普遍为1.5-1.8米,个别最高者达两米以上。“花山岩画图像如此硕大魁伟,而且又成群地遍布于高耸宽阔的画面,从而构成了十分显著、宏大和雄阔的视觉形式美。体现了骆越民族以大为美——崇尚壮美的审美意识。”⑧

骆越民族在悬崖壁上描绘出一幅幅深邃的畫面,天然崖壁以及作画者描绘画像的造型、线条、色彩的粗浑古朴,都具有明显的粗犷自然的美感。因为天然崖壁虽然宽阔平整便于作画,但由于长期受风雨的侵蚀,崖壁表面出现许多缝隙,雨水渗流的黑色痕迹和大块岩石剥落而形成凹凸状,使岩壁显得斑驳与粗糙,骆越先民将喧热、活跃的歌舞场面画像绘于未经加工的天然崖壁上。“这样,粗糙不平的崖壁与同样粗涩起伏的巨大画像,以及画像本身粗放的线条,遒劲的笔触、古朴的色彩、有力度的造型、富有张力的动态和多样且整齐规范的人群队列,都共同地产生出一种激烈的矛盾与抗争,体现出粗涩自然肌理美和无任何修饰的古朴、粗犷的自然美。”⑨endprint

四、具有节奏韵律与整齐规范的视感表现

艺术的视感是由艺术作品的具体形式所引起的真实感受,也可以说是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一种审美感受。节奏,是由一定物质形式的比例、速度、轻重、强弱、急缓和各种秩序的反复、交替、连续等因素相组合的富有变化的外观形式,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

原始时代的舞乐是以激昂热烈的节奏韵律为其主要特征。“在反映场面盛大的原始集体舞乐活动的花山岩画上,画面虽然描绘了一群群击鼓奏乐或投足起舞的歌舞情景,但均为凝固静止的,就好像是电影中的定格,是整个歌舞过程中最主要、精彩的瞬间动作及场面的凝结。静止的画面难以再现歌舞音乐的声响节奏和舞蹈的运动节奏,然而岩画上的各类图形,其造型的大小,比例、动静;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色彩的浓淡,以及他们在画面中的虚实、聚散、呼应乃至队形的多样变换等种种形式因素的变化,却使人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形式动感和活潑多变的的视感节奏美。”⑩花山岩画不仅充分表现出视觉形式的节奏美,而且画面还荡漾着原始舞乐那沸腾般的欢快热烈的韵律美。

花山岩画图像众多,画面宏大,气氛热烈。在这活泼多变的热烈的画面中,出现许多规则一律性形式因素,构成岩画突出的程式规范美。具体来看,画面丰富的图像中各种人物、动物、器物、面具、太阳纹、几何状、头饰等,尽管形式多样且富于变化,但他们却以类而同,即每类图像都是以相似造型或动态反复出现于各处画面。诸如人物形象,不论是单幅画面上的各群组形象,还是所有画幅上同类人物形象,几乎都一律地表现为双手上举、双腿屈蹲的拟蛙造型。其动态也仅为正身和侧身两种规范的形式,都共同地概括为方、圆、长方、三角形等几何形形式,使之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和简练程式的形式特征,体现出形式的一律性与规则的形式美。

五、结语

花山岩画积淀着骆越部族丰厚的文化、深沉的意念、时代的情绪、集体的情感,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自身力量、智慧、价值以及高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肯定;充分体现了整个部族团结一心的凝聚力和勇敢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岩画创作中表现出多样的艺术形式美与艺术规律美。尽管它已历时数千年,却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焕发着风韵独具、古朴纯净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覃彩銮,喻如玉,覃圣敏:《左江崖画艺术寻踪》,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②覃彩銮,喻如玉,覃圣敏:《左江崖画艺术寻踪》,第104页.

③[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7页.

④⑤覃彩銮,喻如玉,覃圣敏:《左江崖画艺术寻踪》,第106页.

⑥覃彩銮,喻如玉,覃圣敏:《左江崖画艺术寻踪》,第109页.

⑦[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170-171页.

⑧覃彩銮,喻如玉,覃圣敏:《左江崖画艺术寻踪》,第112页.

⑨⑩覃彩銮,喻如玉,覃圣敏:《左江崖画艺术寻踪》,第113页.

参考文献:

[1]杨昌雄.论花山崖壁画的美学特征[J].社会科学探索,1990,(06).

[2]陆敏珠.壮族生活情感与灵魂[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3]覃彩銮,喻如玉,覃圣敏.左江崖画艺术寻踪[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4][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纯白美学
基于能力培养的美术色彩教学研究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