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池”的历史演变考述

2017-09-20王巍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6期
关键词:雷池望江

摘 要:“雷池”一词有着悠远的传播历史,随着“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的广为流传,“雷池”一词本身的来源和代表的地点却一直纷争不断。本文通过查阅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出现的有关“雷池”的文献,结合训诂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原理,试图还原“雷池”一词的传播过程并最终确定“雷池”的地域内涵。

关键词:“雷池”;彭蠡;望江

作者简介:王巍(1991-),男,安徽安庆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2015级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2

“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出自《晋书·庾亮传》,庾亮在写给时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温峤的信中说道“吾忧西陲过于厉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随着这场战事的被记录,雷池这个地名也从此流传开来。

“雷池”作为地名,在《太平御览》卷六五《孝子传》中有如此记载:“孟宗为雷池监,作鲜一器以遗母,母不纳。”孟宗(218年—271年)为东汉末三国时期吴国人物,故而从中可以推断出最迟在汉末魏晋时期就已出现。东晋郭璞在《江赋》中也提及“其(指长江)旁则有云梦、雷池、彭氢、青草、具区、挑(姚)、福(翩)、朱、沪、丹、漂。”同样可以佐证雷池出现时间不会晚于魏晋时期。

关于“雷池”一名的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清初沈镐在《雷水论》中提到一种说法代表了此地民间的传统观点“吾望之水以雷名。旧说昔有蛟龙乘雷雨起而河渠成,理或然也。” 关于雷池龙的与雷的传说有很多,在《晋书·陶侃传》中 “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 即为一例。雷池地处长江中下游,烟波浩淼,周围又丘陵地势,极易产生雷雨天气。抛去此类神话色彩不谈,可见雷池之名确实与其天气特点分不开。

在《古彭蠡与雷池考辨》中“其地貌因象古文‘雷字而得名” 崔恒升提出雷池之名概由于其地形。甲骨文中“雷”字形似闪电,曲折沟通,而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中魏晋之前标注的雷池范围时的大致形状类似。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彼时雷池的范围西起今龙感湖东至今泊湖,形状确实颇似甲骨文之“雷”字。

还有一种说法是魏源在《书古微》中提出,认为“雷池”之得名乃是因为语音流传口误讹变导致。“皖江以上至今为江涨所泛漾,古谓之大雷池者其皆古彭蠡所汇,与晋人守江者曰:‘毋过雷池一步,亦以此为上下江之扼要也。南岸小孤山,北岸彭郞矶,彭郎即彭蠡之音讹是。彭蠡至今属彭泽县所辖北岸之地。蠡者旋螺意,彭者盛大意,言水大回旋如螺。其后大螺讹大雷亦即彭蠡之音。” 在此书魏源首先认为古代彭蠡泽其实就是雷池,后来彭蠡泽的名称用来命名的地区南移,雷池也逐渐成为古彭蠡泽的新名字。而在流传中“大螺”之称则逐渐演变成“大雷”再逐渐演变成雷池。

关于“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的位置具体在哪,这是一个有历史争议的问题。在《安徽金石略》中“按雷池虽在望江然未尝以雷川名县,此当考之” 赵绍祖就如此存疑,怀疑望江与雷池的关系。而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雷池位于今安徽省望江县城东南位置,此地尚有泊湖,又有雷池乡,并有入江口名为雷港;又有一说为,“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在今江西省黄梅县和今安徽宿松所共有的龙感湖,此湖在今望江县界之西,通过大官湖与黄湖而与望江内的泊湖相连。

之所以会产生这两种完全迥异的说法既跟漫漫时间以来长江中下游多变复杂的水文情况相关,也和不同时代人们赋予“雷池”一词的地理范围不同相关。弄清楚雷池所在具体位置要先弄清楚雷水,雷江,雷池,大雷口,小雷口的概念。

唐《元和郡县志》中“望江县”说到 “大雷池水,西自宿松县流入县界,东南积而为池,经县而入于江,又行百里为雷池口。” 北宋时期《太平寰宇记》中“淮南道舒州望江县”如此记载“大雷池水,西自宿松县界流入,自发源入县界东南,积而为池,谓之雷池。”与《太平寰宇记》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太平御览》卷六十五也引《水经注》说:“雷水南经大雷戌,西注大江,谓之大雷口;一派东流入江,谓之小雷口也,明远登大雷岸与妹书乃此地。”在《王荊公文注·直走雷江》中如此记载“雷水亦曰雷池,曰大雷江,源出湖广黄梅县界,派流至宿松县西北四十里隘口,合流曰三溪河。经望江县南五里曰杨溪河,又东抵华阳镇南入江。”

这是唐宋时期有关雷池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来看,“雷池”作为一个概称其实是一个包括了众多支流、湖泊以及入江口的完整水系,而非是区区某一地之名。而这整个水域来,虽然有众多命名,但都是雷池的一部分,或是雷水在该地区的别称。正因为如此,可以确定此水域自湖北黄梅县境至安徽望江县大小雷口,以雷水为纽带,将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等湖泊贯串在一起,形成一个雷池水系。

往后关于雷池文献众多出现在明清二朝。除去引用的前代文献外,明严衍《资治通鉴补》“雷池即在大雷之東今池州界” ,在清朝初年《读史方舆纪要》中“江南安庆府望江县”条中:“雷池一其办江处亦曰雷港,亦曰雷江口,亦曰大雷江。”在《嘉庆重修一统志》“安庆府山川”条:“雷水,亦曰雷池,日大雷江,曰大雷口,今名杨溪河。”这些地理名词释义进一步的阐述了雷池的水域组成和随着时间其各处名字的变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么一条文献:“大雷池,望江县东三十里,亦曰大雷口。源出宿松界,东行二百余里经县东南积而为池。又东十五里入于江,名雷港亦曰大雷江。明天启中,雷港为浮沙所塞今自华阳镇入于江。旧按《晋书》刘裕讨卢循军于雷池,宋鮑照有《登大雷岸与妹书》。” 而在《太平寰宇記》中有如是记载“望江县南二百十六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晥县地。《宋书·州郡志》云晋安于此立新冶县,属晋熙郡亦為大雷戍,按<宋书>注云西岸有大雷江自浔阳柴桑沿流三百里入江。” 这其中“雷池”之范围由“三百里”和“两百里”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是有变化的。虽然二者皆是概数,然而很明显受行政因素—清安徽省的出现,雷池的源头不再从江西境内的黄梅算起而是自宿松境内开始计算。

雷池跟望江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经过历史的变迁,县域所辖管范围或有变动,但不会很大。在万历年间的《望江县志·卷一·沿革》中如此描述“晋置大雷戍新冶县,南宋齐同焉,陈置大雷郡,隋废为义乡县后改望江县” 。而在康熙年间的《望江县志·卷一·建制沿革》中更是明确指出在东晋时属于豫州庐江郡名为大雷戍,并说“大雷之名始此”。可见雷池之名一开始就和望江不可分不开,将雷池之范围完全定位在今望江县域之外并不可信。 “孟宗时为雷池监《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孟宗宅在舒州望江县北一里即哭竹生笋之处也” 也同样证明随着雷池的命名其实就和望江有着必然之联系,因为“孟宗哭笋”的故事也必然是作为雷池监的孟宗在其任上驻地发生的。

综上所述,古雷池的范圍实际上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变化,但是基本上都将望江县囊括其中。而其范围在经历这个逐渐缩小的演变过程中和历史的发展中人类的各种政治划分以及具体定义是密切相关的。“雷池”作为水域之名在魏晋有史可考之时确实泛指今天安徽省西南一块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乃至武昌湖和因围湖造田而成的雷池乡。彼时彼地因为人口稀少故可以概而论之,后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对地名精确描述的需求“雷池”一词所指之范围自然慢慢地就逐渐变小,成为今望江县东南积水成池的代名词。从某种意义上,也正“雷池”最终回归了其本身地点。

参考文献:

[1]万历年间.望江县志[M].冯善等撰.1443.

[2]康熙年间.望江县志[M].李南瀚,徐尚忠等撰.1594.

[3]乾隆年间.望江县志[M].傅光裕等撰. 1695.

[4]崔恒升. 古彭鑫与雷池考辨[J].

[5]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何绍基.(光緒)重修安徽通志[M].清光緖四年刻本.

[7]李昉.太平御览[M].景宋本.

[8]梁章钜.三国志旁证[M].清广雅书局丛书本.

[9]王象之.舆地纪胜[M].清影宋抄本.

[10]王安石. 王荊公文注[M].民国嘉业堂丛书本.

[11]赵绍祖.安徽金石略.卷一[M].清道光刻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雷池望江
观鸟记
父女笔中情深深
层层推进,马到成功
越过雷池①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尺度——东岸“望江驿”木构建筑设计实践
送别
成都·望江名门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是什么?
让企业不越过涉税风险“雷池”半步
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