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对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的必要性

2017-09-20田薇

艺术评鉴 2017年17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学习

田薇

摘要: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田野考察和研究对象——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①是其尤为突出的两个特点。纵观中国传统音乐学习可得:纯理论学习独占鳌头,而相关的田野考察实践却寥寥无几。笔者根据这一现状以及研究生期间所参与的河北省高碑店市、雄县两地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田野考察所获②,来浅谈一下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对中国传统音乐③学习的必要性。

关键词:田野考察 中国传统音乐 学习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18-02

一、背景概况

(一)民族音乐学和田野考察概况

“民族音乐学”作为学术称谓首次使用是在1950年,其前身是比较音乐学④。民族音乐学被中国学者广泛认识是在1980年之后⑤。

民族音乐学是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的理论学科,田野考察是其获得研究材料来源的基本方式。具有民族音乐性质的田野考察源于18世纪末的比较音乐学,而中国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可以追究到20世纪初期的比较音乐学,20世纪末之后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不断地发展、完善。

因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音乐”是以音乐形态为核心,同时包含与这一核心相关联的音乐行为和音乐理念的综合性音乐现象景观⑥。所以其田野考察除了音乐本体之外,与音乐相关的自然、社会环境也是考察的部分,由此来看民族音乐学是“历时”和“共时”相结合、音乐和与之相关的事物相结合的研究。而田野考察不仅使研究有理有据,同时也使学习由“意象化”转为“具象化”,所学的知识也更加生动、具体。这一点是纯理论学习无法所及的,也是应试教育大背景之下,当代我国教育有所缺失的一点。

(二)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现状

贾湖骨笛、曾侯乙编钟等中国传统音乐,它们印证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但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化、流行音乐无处不在、滋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土壤的缺失等现实条件之下,中国传统音乐逐渐呈现小众化趋势。目前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青少年很少,因此容易出现断代现象。而在这些对中国传统音乐有所涉猎的青少年中,学习音乐的高材生占主体,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学习主要是书面学习,即“意象化”学习。所以在传统音乐文化熏陶缺失、想象式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学习为主等客观条件促使之下,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言,新一代年轻人的兴趣和热爱显然是不足的。因此我们需要走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中去认识它、去感受它,将它流淌在我们血脉之中的记忆唤醒,而这一切田野考察会给予你,也会默默告诉你。

笔者的田野考察式学习主要源于研究生期间所参与的河北省高碑店市、雄县两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系列考察(民族音乐学性质的田野考察)。在经过田野考察的洗礼之后,对中国传统音乐认识以及学习方法都有了新的体会和感受,因此鉴于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所具有的优点、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现状以及田野考察之后的收获体会来谈一下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对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的必要性。

二、民族音乐学之于中国传统音乐学习

(一)转变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

在参加高碑店市、雄县两地的非遗系列考察之前,作为一名外来者,笔者对于河北民间的传统音乐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因此对于这一类型的传统音乐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兴趣,所以在最初考察期间,唯一的感受是新奇、茫然。在接触到这些与既往个人经验完全不同的音乐时,强烈的文化冲击以及长期的西方音乐理论学习,会不自觉的带上“无形的有色眼镜”。通过近半年的田野考察,在将课本学习的河北传统音乐与民间具体的音乐事项相联系之后,逐渐领会到它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进而有了深入了解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的欲望,对民间的传统音乐态度也才有了一个由“无所谓”到热爱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突显为文化自觉意识的树立,因为不管是河北传统音乐,还是土家族、苗族的传统音乐⑦都成为笔者所热爱的音乐。所以田野考察不仅激起了笔者对这一类型音乐的兴趣,而且也勾起了笔者对这一类型音乐的自我学习和研究的欲望。相信这样的文化自觉性会由点及面的使笔者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学习和探究兴趣,从而重新认识我国的传统音乐。

在从小就受流行音乐熏陶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传统音乐对大部分青年人而言是陌生;在真实、亲身感受缺失的前提下,要想他们对向来鲜有接触的音乐谈其喜爱之情,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他们对这类音乐的态度有时是漠然视之。面对这样的困境,首先要做的是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喜爱之情,从而转变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态度。所以首先要让两者有正面、直接的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去解决两者之间的沟壑。而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考察则刚好具备这样的先天优势,因为田野考察是民族音乐学获得研究材料来源的基本方式,所以进入田野尤为重要,而这正是新一代青年所缺少的。

田野考察对转变传统音乐态度的作用有以下几点:首先,就人对新鲜事物所具有的新奇感来看,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勾起了兴趣,例如:首次参与高碑店市音乐类非遗考察的时候,对于这种素未谋面的音乐,笔者在火车上曾有过许多种想象,虽然与实物大相径庭,但是至少知道中國还有这样一种音乐文化存在,这也是培养兴趣、改变态度的前提条件——接触。所以从迈进田野的那一步开始,这种改变已经悄然而至了。

其次,在进入田野之后,强力的文化冲击对于一些对某种文化素未有所耳闻、或可望而不可即的人来说是一种绝佳的体验。它不再如文字一般只能想象,而是视觉、听觉、触觉交织下的多种感觉,将文字表达生动化、具体化,不再晦涩难懂。这一前提条件会增加了解某种音乐文化的概率,自然也增加了其兴趣。

此外田野间的相互交流、探讨,也会改变其态度。作为一名学生,有三个交流对象:民间老师、老师学者以及学生间的交流、探讨。首先,就与民间乐师交流来看,他们的陈述有时候就如同说故事一般津津有味,很多生涩难懂的知识在他们直接、简单的话语中总是那么简单易懂,此外也从局内人的角度和他们的语言体系中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其次,与老师学者的交流,让考察者从学术角度了解这一音乐文化。以上两者的交流、探讨属于讨教式,这样的方式相对于课堂上学习明显具有开放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学习,而学生间的交流则是分享式学习,有利于思考问题。而以上三种交流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对这类音乐有一定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不仅收获了丰硕的知识,同时也在不断地加深对这种音乐的认识,从而激发对这类音乐的兴趣。endprint

(二)改变学习方式

在我们既往的经验里,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可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考察却并不局限于音乐本体的调查,例如高碑店市、雄县两地的音乐类非遗考察内容,除了演奏、演唱、韵唱(音乐本体)之外还有相关仪式的考察、人员信息、乐器信息等一系列音乐声响之外的内容。在以往所接受的传统音乐教育中,独占鳌头的是对音乐本体的学习,而与音乐事项相关事物则少之又少,所以缺少对音乐事项的追本溯源,因此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笔者在结合考察工作以及深入学习相关理论后认识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音乐本体具有紧密关系,例如从乐师的信息登记中就可以了解该乐社是否存在传承困境、乐师之间的的师承关系、现代人的审美等问题。正如梅里亚姆在他的《音乐人类学》中所言:对于音乐的研究应该涉及音乐的观念、行为和音乐本身三个层面⑧。所以除了音乐本体之外,考察的音乐事项还有乐人、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历史等,而与这些相关的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知识我们都应该有所涉猎。因此学习就不应该拘泥于本专业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音乐来说,要想知其然和所以然,与音乐事项相关的必定成为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笔者在考察实践中所接触到的有冀中音乐会、吵子会、南乐会、西河大鼓、上四调、河北梆子等众多的民间传统音乐种类,相对于书本的文字来说,田野考察给笔者的文化冲击和记忆更加直观和形象化。或许文字在经过大脑遗忘程序处理之后会流走很多,可是这种身临其境的实地考察所带来的记忆,相信在若干年后依然可以娓娓道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然笔者并非说理论学习不重要,而是说田野考察和理论学习相结合,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更大的收获。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中国传统音乐逐渐小众化、熏陶严重缺失等条件下,如果仅限于文字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亲身的接触、感受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进入田野成为首要条件。田野考察会在你亲身接触过程中培养你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从而转变你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唤醒血液中沉睡的民族意识。此外田野考察也会回扩宽你的知识技能,改变你的学习方式,让你知其然和其所以然。所以不管你对中國传统音乐的认识如何,请回到它所生长的土地和润滋它的土壤——田野上去感受它的鲜活生命,在那里你会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注释:

①伍国栋:《民族音乐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②主要考察的是高碑店市和雄县两地民间尚存的戏曲、曲艺、器乐、歌舞传统音乐。

③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在中华民族固有文化传统基础上逐渐积累发展起来的,体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基本特征、基本面貌和历史传统的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的留存。

④伍国栋:《民族音乐学》,第1页.

⑤以1980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的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为界限。

⑥伍国栋:《民族音乐学》,第27页.

⑦笔者是生活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人。

⑧[美]艾伦·帕·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穆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美]艾伦·帕·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M].穆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学习
浅析基于中西音乐文化差异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
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生学习与生活分离的社工干预行动项目设计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中国传统音乐提升师范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