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残为美,器的重生
——当代漆缮艺术解析

2017-09-18杨士环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器物艺术家创作

杨士环

(山东省文化馆,山东 济南 610000)

以残为美,器的重生
——当代漆缮艺术解析

杨士环

(山东省文化馆,山东 济南 610000)

漆缮,顾名思义即以漆修缮,是以生漆为主要材料,对一些器物残件进行修复与二次创作的艺术手法。其中创作的载体是残件,创作的手法是修复,创作的材料主要为大漆。对于漆缮,很多人有些陌生,但说起瓷器修复中的金缮可能就比较熟悉,事实上金缮便属于漆缮中的一种。狭义的金缮准确说是起源于日本,在江户时代的《蚂蟥绊茶欧记》中曾记载了金缮的由来。室町时代崇尚茶道的足利将军获得了一只宝贵的宋代龙泉窑碗,可惜这只碗在底部已出现裂痕无法再使用,于是他遣使来中国寻访,却再难找到一只一模一样的碗。无奈之下只能听取中国工匠的建议,用锔钉将裂隙锔住,因锔钉状似蚂蟥,被称为蚂蝗绊。但将军对这样的修复仍然不满意,所以日本工匠开始琢磨一种更加完美的修复方法,就吸纳了中国用漆黏合的技法,并在裂隙处施以金粉,这就创作出了美观与实用兼具的陶瓷金缮[1]。主要用于修复陶瓷的金缮因服务于日本贵族,修复的多是名贵古瓷而声名远扬,但事实上无论是以漆修缮还是漆上用金,都是中国传统漆工艺中的技法。在法门寺唐代皇家地宫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外部涂满黑漆并以金银平脱手法髹饰的瓷碗,可以说是漆、金、瓷完美结合的最早印证。中国用漆的历史自新石器时代便已可考,明代漆艺宝典《髹饰录》中更是记录漆艺创作88条例之多,用金只是漆髹的一种技法。漆的色彩缤纷灿烂,漆艺手法变化多样,漆缮的内涵要比金缮宽广得多。

漆缮;修复;解析

漆膳创作的对象很丰富,陶瓷、竹器、木器、金属、牙雕、石器等都可以用漆来修缮。漆缮的手法主要有制剂、清洁、黏合、填缺、上漆、阴干、髹饰、打磨灯步骤。制剂——用生漆、蛋白、糯米粉、黄土粉、面粉、瓦灰等按比例调和制成黏合剂;清洁——取清水擦拭破损创面上的灰尘泥土,必要时也用粗砂纸打磨;黏合——用镊子小心将破损碎片粘连在一起,对好原本的位置;填缺——将黏合剂填补在碎片间的缝隙中,保证缝隙黏合的紧致;上漆——待黏合剂干后,在修补之处刷上调好的大漆;阴干——放入阴房阴干,等干透后打磨,再上漆,再阴干,反复多遍[2];髹饰——对修补好的器物进行再创作,可以施以金粉、螺钿贴片、辅以漆画、填涂单色漆等,仅仅依靠打磨也能创造出不一样的效果,最近还有艺术家将3D艺术运用其中,塑造出具有立体效果的堆漆艺术。不过漆缮是一项拘谨的艺术,无论采取哪一种髹饰方式,都是以原器物的特征和缺口裂隙修补之后的效果为基础的。图1中漆缮大师黄国资便是依据哑光白瓷茶杯的特点,借助裂片修复后的线条走势,施展出螺钿技法,在原本碎裂开来的杯壁之上,已可见一枝温雅娇俏的白梅即将跳脱而出。

对于漆缮而言,存在着一些误区,有的人认为用漆可能有毒,有的人认为以漆修复就是简单地将漆料填补其中,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些认识都有失偏颇。常有人对漆器的使用十分忌惮,以为漆是有毒的,事实上这是工业化学漆造成的印象,天然的生漆是无毒无害的。漆缮中的黏合剂所采用的原料也多是有机物:蛋白、糯米粉、面粉、黄土、瓦灰等,都不会产生污染,因此漆缮过后的器具是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的。漆缮看上去似乎只是一种简单的修复技术,实际上漆工艺本身就很复杂,耗时也非常长。上漆是需要一层一层堆填上去的,每一次刷漆都要和原先的线条、面积吻合,并且要控制好厚薄,才能让多层的漆浑然一体。由于天然漆的干燥程度和天气、温度、湿度都有关系,上漆时机要把握得精准,如果错过最佳时机,效果将会不一样[3]。漆在空气中会氧化,漆绘进行中出现的颜色往往和最终的成色不同,需要创作者对漆的属性非常了解,对上漆的时间、温度、湿度等都把握得恰到好处。漆和残件的密度、膨胀系数不一致,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器物材质来研究漆灰配方。有些器物缺口过大,需要塑形,在制作胎骨时还要和缺口匹配,这种匹配要达到物理上和视觉上的双重吻合,非常考验艺术家的眼力和手的精准度。在修复基础上的二次创作更是需要创作者潜心研究原器物的历史、材质、功用、缺口走势等特性,还要在此基础上熟练运用漆艺手法进行创作[4]。同样是修复,用化学胶几分钟就能黏合起来的碎碗,漆缮却需要艺术家付出大量的心血,经历长达数月的等待,因此,漆缮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漆缮是一门集合了用心、细心、耐心、精心的艺术。

图1 黄国资正在创作的螺钿髹饰

金缮在日本是一项受人尊敬的行当,因为它满足了人们沿用旧物的心愿,不过对于金缮的认识,当代日本的艺术家已经不再拘泥于狭义的范围。比如著名的设计师佐藤大(Nendo)的工作室就创作出一系列漆缮拼接盘,以黑色的生漆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瓷片拼合成一个全新的盘子,见图2。每一个盘子在经历了解构又重构的过程之后,呈现出了独一无二的崭新面貌,一条一条的黑漆网格既是分割线也是连接线,因为漆缮的连接作用,使得这些瓷盘比蒙德里安分割式的格子画更多了一层含义,凸显了创作者对现代艺术理念与传统工艺的深度理解。佐藤大在访谈中提到他的创作源自于日本金缮,并认真学习了金缮工艺,但他认为黑漆更符合他作品的气质,所以用黑漆替代了金箔。在发达的信息时代,当代的日本艺术家自然比古时的工匠接触到更多关于漆与漆缮的各种信息,对于漆缮的认识也就更加宽泛,创作出艺术品也就更加多元化。

图2 佐藤大作品:拼接盘

漆缮艺术在中国却一直处于不登大雅的尴尬境地,往往被归类于瓷器修复,不过近几年来涌现出一些极具创意的漆缮艺术家,包括钟声、黄国资、邓彬、唐潔等,开拓了漆缮艺术的表现形式。

钟声侧重于以漆对古瓷器的修复,他认为漆缮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知,是一种和古人的对话。他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仅仅是对瓷器的缺口进行粘补,而是以一块瓷片为基础,以漆缮的方式复原整件器物。这样的做法是漆缮艺术的创举,因为漆具有液体的属性,难以实现块状的成型,尤其是杯碗的立边,一旦漆绘配方不合适,就很容易松软,立不起来。同时液体会蒸发,会造成胎骨和原件之间的收缩差,影响最终效果,因此还要计算好收缩的程度。古人在拉坯的时候随手就拉出来的一个器型,在漆缮修复时却要潜心研究、千方算计,钟声在采访中说到他尝试了十五种方法去立边,每一件作品都要推敲器物的整体造型、口沿的形状、壁的厚薄,还要不断地修补打磨,最终才能保证漆缮的部分和原件的契合是严丝合缝的。从图3他对宋代瓷器的再造中可以看到他几乎用漆完成了器物大部分的造型,并且和原来的瓷片浑然一体。在钟声的作品中,多是古朴的单色黑漆,他说是受古代禅意的影响,喜欢这种宁静冲淡的感觉[5]。但他的黑漆并不是单一的,依据不同的器物会对黑的程度进行调整,哑光的、高光的、偏冷的、偏暖的等。在他的作品《解元》(见图4)中,平整温润的漆面同温和淡雅的釉面浑然一物,玄之又玄的黑漆与雨过天青的青釉相得映彰,不仅还原出古瓷器的古色古香,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角,即以现代艺术家的观念与创作,实现了两种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对接。

图4 钟声作品:解元

黄国资是做漆画出身,他对漆的理解非常深,在他创作的漆缮作品中,漆元素被熟练地运用,根据不同的器物、不同的裂口,采取了单色漆、上金、螺钿、漆画等多种多样的漆髹技法。从图5他创作的漆缮五彩祥云系列中的一件可以看出,他对漆绘色彩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可以在局限的范围,根据裂隙的线条随性发挥。祥云是传统文化的符号,那一串串仿佛从天空中流入杯底的五彩祥云,在这只古瓷杯中云水交融,赏心悦目。黄国资说过面对一件残品,将自己对美、对生活的理解赋予它,让它再次新生,被主人重新使用,这是对它生命的一种参与,是创作者的荣幸。在他看来残缺本身也是一种美,有的器物尽管摔裂了,却反而给人带来一种震撼感,依据那些裂隙,配以适当的漆髹技法,就能让它们容光焕发地重生。在漆缮的技法中,他尤其重视打磨,他认为漆是有生命的,通过人的把玩打磨可以实现与漆器的对话。有的成品放了半年多,经过不断地打磨把玩,会变得越来越透亮,有的则制造出了斑驳感,与原件达成了深度的契合。图6中的漆缮竹叶系列就表现出了打磨的艺术效果,通过打磨,原本崭新光亮的漆面变得古旧、沧桑,包含了历史的深意,融入了原件的历史,仿佛原件本身就是如此一般。这就是“漆磨人,人磨漆”。

邓彬从2007年开始创作漆缮作品,以金缮为主,他认为用最昂贵的黄金来装饰残缺,代表了一种姿态,即尽可能以最完美的手段来对待不幸与残缺[6]。他对日本金缮有着深度的理解,在他的作品中,沿袭了日本工匠谨慎、精细的品格,尽管用金,却小心思量,决不喧宾夺主。他的作品承载了对原作者、原作品的尊重和理解,图7中的紫砂壶,经由金饰修缮过后,粗看过去是光芒惊艳的,但细细品过之后却渐渐显出克制与内敛,与旧物融为一体,可以融入茶席,延续茶道。

图5 黄国资作品:漆缮五彩祥云系列

图6 黄国资作品:漆缮竹叶系列

图7 邓彬作品:金缮紫砂壶

90后艺术家唐潔在漆缮工艺中融入了石雕的技法,开创了具有3D立体、浮雕、阴刻、雕花等效果的漆缮艺术。在她的作品中,有亦真亦幻的浮花,有隐隐流淌的水滴,有伏于杯底的金蟾,有苍劲潇洒的刻字,立体的艺术感知让漆缮过后的器物越发生动起来,更是兼具了古典的雅致、现代的时尚和生活的情趣。图8中的两件建盏立体金缮作品,蜗牛和金蟾伏于盏底,可以想见当水缓缓注入茶盏之时,蜗牛似乎正在缓慢蠕动,而金蟾可能马上就要一跃出水,这样的情境极具动感,真是欢脱可爱。

图8 唐潔作品:3D立体金缮建盏

漆膳不是受到节俭美德的约束,而是出于一种对旧物的珍爱,对残缺的怜惜与叹惋,对破损的器物依恋和怀念。漆缮的创作是独一无二,因为加入了破损的意外性和艺术家的心思创意,呈现出了一种不循常规的无常之美。这种美是不张扬的,是温和寻常的美,是凝住记忆的美,是融于生活的美。对于残缺之物,不是抛弃不用,而是小心修缮,精心对待,这就是漆缮的精神。从残缺到再度使用,经历了多层的工序、漫长的等待,凝聚了创作者的心气、智慧、血汗、情感,漆缮过后的作品太具有戏剧性,既是旧物,也是重生,这就是漆缮的魅力。

[1]王晓戈.髹金缮物——金缮工艺琐谈[J].中国艺术时空,2015(7):71-76.

[2]李承东.瓷性漆语——金缮[J].美术大观,2016(2):78.

[3]朱伟洁.取金善用[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5(8):3-11.

[4]罗阿华.漆文化:金缮之“景”[J].中国生漆,2016(3):32-33.

[5]王金坪.漆艺修瓷,让中国古艺术重生[J].收藏,2015(11):156-161.

[6]邓彬.金缮:以温柔尊重残缺[J].收藏:拍卖,2015(12):60-65.

J527

A

杨士环(1967-),女,大学,山东省济南市人,山东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美术。

猜你喜欢

器物艺术家创作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