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可能V了假N”的语义、结构演变及流行机制探究

2017-09-17车雯婷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模因假酒构式

摘 要:近期,“我可能V了假N”这一构式强势挺进网络流行语中,成为2017年第一组“网红”。本文从“我可能V了假N”的起源出发,结合语料,探究其语义及结构演变的轨迹,并探讨其流行机制。

关键词:流行语 “我可能V了假N” 假

一、引言

从2017年年初以来,“我可能V了假N”这一构式频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之中,从起初的“我可能喝了假酒”到“我可能看到了假的兵马俑”再到“我可能复习了假书”等等,“假”字无处不在。任何事情,如果你找不到原因,均可以将“黑锅”甩给一个“假”的人或物。本文主要利用媒体语料,探究“我可能V了假N”构式的起源、语义和结构变化及流行机制。

二、“我可能V了假N”的起源及发展

关于“我可能V了假N”的起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电子游戏界,玩CSGO的网友在游戏结果不理想时经常用“我可能喝了假酒”作为挡箭牌;二是源于一则俄罗斯假酒饮料致死72人的新闻,该新闻受到国内网友的广泛关注,“我可能喝了假酒”便应运而生。

后來有网友爆料,他在西安看到了假的兵马俑,还附有照片。随后“我可能看到了假的兵马俑”便在网络上活跃起来。真正使“我可能V了假N”构式广泛传播的,是2017年1月正值高校期末考试期间流行的一组表情包,该表情包深得广大学子之心,被热情转发,“我可能V了假N”,成为2017年首个网络流行语。

(1)做纽约高中中文题,我可能学了假汉语。(《深圳都市报》2017年1月16日)

(2)我可能过了一个“假”寒假?(《南方日报》2017年2月13日)

(3)我可能经历了一场假春运。(人民网 2017年2月21日)

例(1)用“我可能V了假N”构式表达出网友们在看到纽约一所高中的中文试卷之后的惊讶之感,由于试卷中的不少词汇网友们不甚了解,故觉得自己学了“假汉语”。例(2)表达了学生们因在寒假中就开始学习而没有得到应有放松的不满之情,也体现出媒体对这种现象的关注以及对学生们的同情。例(3)体现了今年的春运不再像以前那样人潮涌动、拥挤不堪,而是“峰高不显,人多不乱”。

三、“假”语义特征演变及原因

《说文解字》和《辞海》对“假”的解释为“假,非真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假”的释义为“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与‘真相对)”。在众多“我可能V了假N”流行语中,有的“假”可释为此义。例如:

(4)我可能看了一个假展览!(《大河报》2017年3月14日)

例(4)是许多专业人士质疑北京民族文化宫的一场民间收藏主题展,他们发现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实:假藏品、假专家、假鉴定。

然而,有的“假”却无法用该义来解释。例如:

(5)我可能睡了个假觉。(人民网-科普中国 2017年1月22日)

(6)我可能看了假“良心剧”。(《新闻晨报》2017年2月16日)

例(6)被用来表达自己睡眠质量不高,此处“假”的语义特征为[+质量差]。例(7)表达了对当今演艺界“良心剧”的不满,因其远未达到观众的期望,此处“假”有[+跟预期比差距大]的特征。

从“假”的语义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假”的语义随语境变化而且其意义不断泛化。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隐喻现象。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手段。它是从一个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借此建立关联,而这一关联便是客观事物在人认知领域里的联想。人们将“假”的始源域——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映射到与其有着共同点的目标域之中,从而形成多种隐喻义。其共同点是二者均有一个所谓“真”的参照物,即均有比较。

此外,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假”便是一个语言模因。Blackmore认为,任何信息,只要它能够经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模因复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重复,一种是类推。广大网友根据自身需要和语用意图,通过类推这种方式不断复制“假”这一语言模因,在互动交际或者实践当中赋予其新的含义,使“假”的意义得以不断扩展、延伸。

四、“我可能V了假N”结构变体

1.由一般主谓句变为表领有的“有”字句——“我可能有个假N”。例如:

(7)瞧人家爸爸这书皮包的!我可能有个假爸爸。(搜狐教育2017年2月17日)

2.由主谓宾结构变为主系表结构——“我可能是个假N”。例如:

(8)我可能是个假中国人。(人民网-文化频道 2017年1月20日)

3.由代词主语变为“的”字短语作主语。例如:

(9)我可能看到的是假老虎。(《重庆晨报》2017年2月9日)

4.由第一人称单数作主语变为第一人称复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及指示代词作主语。如:

(10)仅从“西方中心论”出发,我们可能读了假历史。(凤凰网 2017年3月22日)

(11)你可能遇到了假“公益捐赠箱”丰县一男子制假箱骗取市民爱心捐赠。(《扬子晚报》2017年3月16日)

(12)你的孩子可能上的是个“假学校”?(《东方今报》2017年3月31日)

(13)爱迪生救妈妈?杭州小学校长:这可能是篇假课文。(《都市快报》2017年3月7日)

五、“我可能V了假N”流行机制

“我可能V了假N”这一构式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现实的反映。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已经对社会心态产生影响,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用戏谑的方式表达对“假”的关注。此外,随着网络游戏的流行,原本一些只在虚拟世界中使用的句子越来越多地被带进现实。网络文化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交际。

第二,满足民众心理。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满足了人们追求个性、求新求异的心理,随着“假”的语义特征的扩展与延伸,很多现象都可以用“我可能V了假N”这种新颖表达来概括。与此同时,这一构式使人们的表达更加委婉,从而有助于消解话语的负面影响,缓解冲突,话语轻松诙谐而又寓意明确。除此之外,采用第一人称作主语会拉近与听者或读者的距离,并引发思考,引起共鸣。

第三,语言自我发展的需要。语言固有的发展规律,即追求经济化与精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构式的发展与流行。“我可能V了假N”这一构式言简意赅,符合语言发展的趋势。

六、结语

本文从起源、语义发展、结构变体及流行机制等方面对“我可能V了假N”这一显性构式进行了探究。语言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现在的显语言很有可能被语言的大潮湮没,变为潜语言。所以,作为2017年初新晋网络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N”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它是否能在诸多网络流行语中站稳脚跟,不被湮没,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10,(3).

[2]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季刊),2007,(1).

[3]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车雯婷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300387)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因假酒构式
明辨概念,确立学科研究范式
假酒中毒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简论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语言的单位究竟是什么?
印度也有夺命假酒
新闻标题与模因传播
英语教学中模因复制现象探析
模因理论视角下的英语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