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非数量意义“点”的形态属性及句法功能研究

2017-09-17赵磊安丰存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无界

赵磊+安丰存

摘 要:汉语中有一些情况下的“点”并不作为不定量词使用。这种非数量意义的“点”由不定量词的用法演化而来。本文基于“有界”与“无界”理论,对非数量“点”的形态属性、句法功能和演化方式进行了研究。非数量“点”出现在带有祈使语气的“V着点”结构,其量词特征弱化,不再与其后的名词形成数量上的限定关系,而是以补语的形式黏附于其前的“V着”结构,使动作由延续动作变为定时动作,以此来实现其有界化功能。

关键词:“点” 不定量词 有界/无界 有界化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点”通常作为不定量词,用来表示数量意义,如“一点水”“吃点饭”。针对“点”的不定量词的研究十分丰富(如杨从洁,1988;杨静夷,2005;贺春枝,2006等)。但在“拿着点儿衣服”“看着点儿路”等句中,“点”在语义上与其后的名词并无数量关系,不能作为不定量词来解读。

一般情况下,“动词+着”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进行体标记,对于动作持续状态的描述,如“他正拿着衣服站在那儿”;另一种则表示祈使语气,如“拿着!”“听着!”。此处所说的“点”的非数量意义只能在表示祈使语气的“着”后体现,而在表示状态的“着”后面仍为不定量词的含义:

(1)a.他拿着衣服站在那儿。

b.他正拿着点儿衣服在那儿等着你。(几件衣服,不定量词)

c.来找我的时候拿着点作业。

例(1)a中的“点”作为不定量词插入后,表示几件衣服;例(1)b和(1)c中的“点”并不表示数量。关于“点”的这种用法,杨从洁(1988)指出“点”可以作补语,只是限制比较大,认为能带动态助词“着”的动词,用于命令、提醒、请求时,后面可以带“点”。如“过马路时,你可看着点”“我们得罪的地方您可多担待着点”。本文以“界性”为基础,分析了非数量“点”的形态属性、句法功能和其演变方式。

二、非数量意义“点”的形态属性与句法分布

(一)非数量意义“点”的分布环境

首先观察陈述句中的“点”,不论句子是完成体还是进行体,“点”都作为不定量词使用:

(2)a.我刚吃了饭就来了。

b.我刚吃了点儿饭就来了。(不定量词)

c.他端着水。

d.他端着点儿水。(不定量词)

可见“点”的非数量用法在一般的陈述句中是不成立的。若加上情态动词,情况如下:

(3)a.*我拿着点儿伞。

b.我得拿着点儿伞。(非数量)

c.他端着点儿水。(不定量词)

d.他得端着点儿水。(非数量)

例(3)a是一个不自由的句子,必须黏附在其他的句子上才能成立,如“我拿着点伞出去就不会被淋湿了”,虽如此,自由度也十分有限,“点”也不表示数量。例(3)b加上情态动词“得”,就成为合法且自由的句子,其中的“点”也是非数量用法。例(3)c是不定量词用法,与例(3)b相同,例(3)d加上情态动词“得”后,句中的“点”也不再作为不定量词,而是表示非数量意义。那么在表示完成的“动词+了”结构中加上情态动词,“点”的非数量用法是否成立呢?

(4)a.我带了点儿吃的。(不定量词)

b.我应该带了点儿吃的。(不定量词)

c.他倒了点儿水。(不定量词)

d.他可能倒了点儿水。(不定量词)

例(4)a为“点”的不定量词用法,虽然其他3句分别加上了情态动词,但“点”仍作为不定量词。

根据张黎(1996),“V着”是“着”的最简分布形式,独立成句的“V着”一般是祈使句。“点”的这种用法在“V着”中普遍存在,可在整个“V着点”结构后面加宾语。例如:

(5)a.拿着!

拿着点儿!

拿着点儿书包!

b.看着!

看着点儿!

看着点儿路!

张黎(1996)在分析“着”的语义分布时,认为“V着”具有扩展式(即加“点”),这种扩展式的“V着”中的“V”一般是具有均匀状态的动作,而非均匀状态的动作并没有这种扩展式。但并没有关注“点”的形态属性和句法功能。此外,只在“动词+着”这样的祈使句中才有这种用法,其他祈使句则不可以。例如:

(6)a.都出去!

*都出去点儿!

b.把窗户关上!

把窗户关上点儿!(窗户开着的面积)

c.你们别说话!

*你们别说话点儿!

例(6)b可以加上“点”,表示窗户开着的面积大小,是数量用法的一种延伸,仍然属于不定量词的范畴。“点”的非数量用法只出现在祈使语气的“V着”结构之后。

最后对“点”在疑问句中的情况进行分析,朱德熙(1982)将疑问句分为是非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三类,将“点”分别插入三类常见的疑问句中。例如:

(7)a.他拿了钱吗?

他拿了点儿钱吗?(数量)

b.谁拿了衣服?

谁拿了点儿衣服?(数量)

c.你是先喝水还是先吃饭?

*你是先喝点水还是先吃点饭?(数量)

通过例(7)发现,加了“點”的疑问句仍表数量意义,在“动词+着”的结构中也不具有非数量特征,将疑问句加上情态动词。例如:

(8)a.他是不是拿着点衣服呢?(不定量词)

他是不是能拿着点衣服?(非数量)

b.谁拿着点儿衣服呢?(不定量词)

谁能拿着点儿衣服呢?(非数量)

加了情态动词后,是非疑问句和特指疑问句中的“点”也具有了这种用法,但需要出现在“动词+着”后。例如:endprint

(9)a.*你拿着点儿伞吗? 你能拿着点儿伞吗?

b.你拿了点儿伞吗?(不定量词)

*你能拿了点儿伞吗?

这种疑问句在语用效果上不属于正常的疑问句范畴,在现实语境下表达的是命令和祈使。如例(9)a“你能拿着点儿伞吗?”其实是“你拿着点儿伞”的意思,而不是询问他人是否有能力拿起伞。

通过对“点”的分布情况的研究,“点”的非数量用法一定要出现在具有祈使语气的“动词+着”结构后。这种非数量用法的“点”与其后的名词是否存在联系?

朱德熙(1982)认为“点”作为不定量词时,前面如果加数词,只能加“一”。通过对句子成分的划分,可以发现作为不定量词的“点”与名词联系更为密切。如:

(10)a.你喝了瓶水。

*b.水,你喝了瓶。

c.一瓶水,你喝了。

例(10)表明要将量词修饰的名词提前,必须带着量词进行,否则就会产生(10b),但“点”的情况不同。如:

(11)a.你拿着点衣服。

b.衣服,你拿着点。

c.(一)点儿衣服,你拿着。

从例(11)中发现非数量用法“点”与“动词+着”联系更为紧密,例(12)c中将“点”提前也可以成立,但在语义上与例(11)a中的“点”是不同的意思。初步判断,非数量“点”与作为宾语的名词的关联程度并没有“动词+着”结构紧密。

(二)宾语的定指与不定指对非数量“点”的影响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点”的非数量用法结构是“V着点”。这种结构的祈使句可以没有宾语,但是在有宾语的情况下,宾语的定指或不定指会对句子的合法性产生影响。如:

(12)a.拿着衣服。

b.拿着点衣服。

*c.拿着点一件衣服。

d.拿着点这件衣服。

e.拿着点这一件衣服。

例(12)c是不合法的,其宾语是不定指的,“一件衣服”可以指任意一件衣服。陈平(1987)认为人称代词、专有名词和“这/那+(量)+名词”都是“定指”成分。若宾语是定指名词,如例(12)d,句子就可以成立,“这/那”后面也可以加上数量词。为什么例(12)a中光杆名词“衣服”也可以成立呢?原因在于祈使句的发生是基于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彼此所谈论的行为、动作或事物。即使在“你帮我把东西拿过来”“你替我去那儿一趟”等句中,如果听话人并不知道说话人所表达的东西是什么或者要去的目的地,这个祈使句是不会产生效果的。

综上,将此类“点”的形态和句法特征概括如下:

第一,“点”的这种非数量用法具体集中在以下两种情况:典型的一种是“动词+着”祈使句,“点”都不是不定量词;另一种是有情态动词的陈述句、是非疑问句和特指疑问句中,且无论在什么句式中,都必须出现在“动词+着”后。

第二,“点”黏着于“动词+着”结构后,“点”的不定量词特征弱化,至少在语法层面不再对其后的名词数量进行限定,而是与前面的结构相连,所以“点”的这种非数量用法势必与句中的“着”有着极大关联。

第三,“V着点”结构后可以不接宾语,但如果接宾语,一定接定指宾语。

三、非数量意义“点”的句法功能

(一)“有界”与“无界”

沈家煊(1995)最早将Langacker(1987)提出的“有界”与“无界”理论引入到汉语语法中来。“有界”与“无界”指的是人们对事物和动作的认识和感知。许多学者对“界性”理论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祝东平,2010;袁毅敏、林允清,2005;石毓智,2000等)。“界性”理论普遍认为物体和动作分别在空间和时间上有“有界”与“无界”的对立,性状在表达程度和量上也有“有界”与“无界”的区分。刘辰诞(2007)指出“把事物结构感知为一个完型整体是人类认知或体验世界的基本特征,语言表达式的有界化是这个特征——完型感知的必然要求”。

(二)不定量词“点”的有界化功能

基于“界性”理论,不难发现作为不定量词“点”在句中的作用就是使名词有界化。如在“吃了点饭”“喝了点水”等句中,谓语动词“吃了”和“喝了”都是有界动词,后面需要有界宾语才可以成立。“点”的不定量词用法无需多言,这种有界化的作用是数量词普遍具有的。下面重点分析“动词+着+点”结构中“点”的功能。

(三)非数量“点”对祈使句的有界化功能

不定量词“点”具有使事物有界化的作用,那么非数量用法的“点”是否也是有界化的一种手段呢?在此之前,先来了解动词的有界化。

有界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无界动作没有起始点和终止点,或只有起始点没有终止点。沈家煊(1995)将有内在终止点的有界动作称为“事件”(event),把没有内在终止点的无界动作称为“活动”(activity)。李思旭(2011)对动词的有界化手段进行过研究,认为谓语动词的有界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3)a.我读完了这本书。 补语

b.昨天我买了件衬衫。 体标记

c.电影已经放了两个星期了。 时间词

d.那本书他看了三遍了。 动量词

e.我终于爬到了山顶。 介词结构

可以在名詞前加数量词使其有界化,而谓语动词的有界化手段包括添加补语例(13)a、体标记例(13)b、时间词、例(13)c动量词、例(13)d和介词结构例(13)e等几种方式。这些手段都是通过为动作设定起点和终点,使其成为“有界动作”,即事件。研究表明,非数量“点”的功能是使“动词+着”有界化,是祈使句的一种有界化手段之一。可以使动词有界化。所以“吃着”“拿着”等动作是“无界动作”,基于此来分析“动词+着+点”的结构,对比:endprint

(14)a.拿着!

b.拿着点儿!

例(14)a是典型的“V着”祈使句,其语义上所表达的是要求听话人进入或者保持某种状态,说话人请求或命令听话人动作起始点开始拿着某样东西,并一直保持“拿着”的动作,至于动作的终点没有说明。沈家煊(1995)将“活动”“事件”“延续动作”和“定时动作”跟宾语中数量词的关系归纳如下:

“动词+着”祈使句在动作类型上属于延续动作的类型,没有实际的终止点。但(14)b不同,“点”在此处是补语,补充说明动作持续的时间,使一个延续动作变为定时动作,在时间轴上表现为动作开始至动作结束的一段时间,语义上体现为“一会儿”“一小段时间”和“一下”的用法十分相似,如:

(15)a.帮我拿着点儿。

b.帮我拿一下。

(15)中的“点儿”和“一下”都是对动词的限制,动词“拿”是无界动作,“一下”将原为任意终止点的动作“拿”变为定时动作;补语“点”的作用是将没有终止点的延续动作“拿着”变为带有固定终止点的定时动作,定时动作排斥数量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例(12)c(*拿着点一件衣服)不合法。

在“V着点儿”结构中,有时宾语不出现,但在使用祈使句时,语法层面没有体现,在语境中一定有所体现(如当面指示),听话人也一定知道说话人谈论的是什么,如“看着点(路)”“拿着点(衣服)”“看着点(孩子)”等,其后一定是定指宾语,经过补语“点”有界化后形成“V着点”,再加上“有界名词”才构成了一个合法的句子。

(四)非数量“点”对情态句中谓语动词的有界化

如何解释加了情态动词的陈述句和疑问句的情况呢?情态动词的出現使一些陈述句和疑问句有了命令、请求或者要求的含义,最典型的情态动词就是“得”:

(16)a.我吃着饭。

*b.我吃着点儿饭。

c.我得吃着点儿饭。

例(16)a是惯用的表示动作持续状态的陈述句;例(16)b不合法的原因在于延续动作的宾语排斥数量词,不定量词“点”不能出现在宾语前面;在例(16)c中,插入情态动词“得”,整个句子就表示命令、请求,句意为“我不应该做别的事情了,现在应该吃饭了”,让自己进入“吃饭的状态”,此处“点”的作用与祈使句中的作用相同,即动词加上一个固定的结束时间点。这表明加入表示命令、请求、要求等情态动词后,陈述句也可以出现非数量“点”的“V着点”结构。

综上,非数量“点”的作用就是使表示祈使语气的句子中的“V着”有界化,变成有固定时间点的“事件”;对于不具有祈使语气的陈述句和疑问句,加上合适的情态动词,使句子的语义表现出“命令”“请求”等语气,“点”就可以使“V着”有界化。

四、非数量意义“点”的有界化功能演变

上文已经对“点”的非数量用法的分布和句法功能进行了分析,那么“点”为什么会具有这种有界化功能呢?

对比不定量词的“点”:

(17)a.看了一本书。

b.看了(一)点书。(不定量词)

*c.看着一本书。

d.看着点儿书。(有界化补语)

根据表(1),“事件”有自然终止点,其后的宾语可以带数量词;延续动作没有终止点,其后的宾语排斥数量词。“看了”作为“事件”,要求其后面的宾语带数量词,所以例(17)a和例(17)b是合法的句子。例(17)c是不合法的,原因是延续动作“看着”排斥数量词。那么例(17)d中的“点”为什么可以转化成有界化功能的补语?作为不定量词的“点”前面是可以有数词的,但只能是“一”。例(17)b中的不定量词是相对重读的,例(17)d中的“点”是完全轻读的。该特征在语义上也有所反映,例(17)b是看书的量,凸显的是“点”的数量含义,例(17)d中因为“点”的弱读,可以知道整个句子不是以表达数量的含义为中心。由于延续动作排斥数量词,例(17)d中的“点”不再表示数量,此时“点”有两种选择,一是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二是在无法找到自己对应位置的时候被删除。最终“点”由不定量词转换成动词的补语,使动词有界化,这种由不定量词转换的证据可以从以下的例子中发现:

(18)a.你别光顾着聊天,看着一点儿孩子。

b.你别光顾着聊天,看着点儿孩子。

例(18)中不论“一”是否出现,“点”都与数量无关,这证明了补语“点”的这种有界化用法是与不定量词联系密切。

沈家煊(2004)对动作和事物之间“有界/无界的匹配原则”进行过表述:动作有界,受支配的事物相应的也按有界识解;动作无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相应地也按无界识解。这就解释了经过有界化之后的“V着点”后为什么可以加光杆名词。这一点也符合祈使语气的要求,宾语实际上是定指的。

(19)a.拿着衣服。

b.拿着点衣服。

*c.拿着点一件衣服。

d.拿着点这件衣服。

e.拿着点这一件衣服。

例(19)中,直接接续数量词“一件”的例(19)c是不对的,“拿着点”是有界的,“一件衣服”表示的是无界的概念,指的是“任意某件衣服”,动词和宾语的界性冲突,所以句子不合法。

五、结语

“有界”与“无界”这一认知语言学理论,虽然自从沈家煊(1995)提出之后经过了不断完善,但对汉语中一些语言现象仍不能解释。本文对汉语中“V着”后非数量“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形态特征和句法分布特征如下:1.非数量“点”主要分布在“动词+着”祈使句以及有情态动词的陈述句、是非疑问句和特指疑问句中,且无论在什么句式中,都必须出现在“动词+着”结构后;2.非数量“点”黏着于“动词+着”,其量词特征弱化;3.“V着点”结构后可以不接宾语,但如果接宾语,一定是定指宾语。本文还依据界性理论,对这种非数量“点”的句法功能和演化方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表示祈使语气的句子中(祈使句、有情态动词的陈述句和疑问句),“点”的作用是使“动词+着”结构有界化,由延续动作变成定时动作“V着点”,这种非数量用法是由不定量词的用法转化而来,原因在于“V着”对于数量词的排斥,使“点”的数量功能弱化,变成了黏着在“V着”后的补语,在语音上也表现为轻读。endprint

本文虽然对这种非数量“点”的句法分布、句法功能和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但是正如陆俭明(2014)所说,“概念上或者说认知上对‘有界与‘无界之确定或识解,最好还要落实到语言形式上”。除了从认知语义的角度,我们也期待在句法结构上,探明不定量词“点”与非数量用法“点”的演變机制。

(本研究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英汉朝名词化结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5M580507]、教育部第49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基于汉语名词性短语结构内部成分移置现象的语段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5311]、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汉朝关系分句类型学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5-7]资助。)

本文第二作者安丰存为通讯作者。

注释:

①为了便于分析,在不影响原文的情况下,我们将原表在顺序上做

了一些调整。

参考文献:

[1]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1987,(2).

[2]贺春枝.不定量词“些”和“点”修饰名词时的对比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90-293.

[3]陆俭明.关于“有界/无界”理论及其应用[J].语言学论丛,2014,(2):29-46.

[4]李思旭.“有界”“无界”与补语“完”的有界化作用[J].汉语学习,2011,(5):73-82.

[5]刘辰诞.界与有界化[J].外语学刊,2007,(2):53-58.

[6]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367-380.

[7]沈家煊.再谈“有界”与“无界”[A].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石毓智.现代汉语谓语结构的有界性及其历史成因[A].陆俭明(编),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9]杨从洁.不定量词“点”以及“一点”“有点”的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3):59-72.

[10]杨静夷.与不定量词“点”有关的问题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1]袁毅敏,林允清.再论“有界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16-21.

[12]张黎.“着”的语义分布及语法意义[J].语文研究,1996,(1):6-12.

[1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祝东平.“再”“还”重复义与动词性词语的“有界”、“无界”[J].汉语学习,2010,(5):55-61.

(赵磊 安丰存 吉林延吉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133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界
2019/20秋冬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无界”融合入宁波
流行趋势“无界”延伸 让时尚有迹可循
俄语动词体中的“界”
“有界—无界”对现代汉语形容词特征的影响
世界本无界,设计亦无界
香港苏富比再推“无界”专拍
现代汉语形容词界限特征的多维考察
“无界”生活艺术展
从词义原型和通感现象看语言的有界和无界